《如何閱讀一本書》: 1–1

(一)閱讀的層次 – 1【閱讀的活力與藝術】

本丸 Ben Wan
學渣-雜學誌
4 min readJan 17, 2018

--

【渣讀書】
個人小小的閱讀計畫,預計每天讀書一小章或是一小節
目前讀《如何閱讀一本書》歡迎大家追蹤,跟我一起讀一起討論

本章前言

  • 作者開宗明義的說本書的 TA 是那些把「提升理解能力」當作閱讀目標的人。
  • 新時代的傳播媒體(電視、收音機)是否真的能增進我們對世界的了解? 作者認為媒體壓倒性的氾濫資訊會阻礙我們的理解能力。
    這些媒體把知識份子的態度與觀點包裝起來,直接裝進觀眾的腦海中,讓他們不用自己做結論、不用自己思考。

主動的閱讀

  • 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不管是報紙、雜誌、文章、短訊、甚至廣告都是一種閱讀活動。
  • 聽眾或讀者並不是溝通中的「接收器」,認為接受訊息不用花任何力氣是一種謬誤。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關係應該更像是「投手與捕手」。
    捕手的藝術在於能接住任何球種的技巧,而閱讀的藝術也是一樣。成功的溝通應該是作者的技巧與讀者的技巧融合起來,作者想傳達的訊息好好的被讀者給掌握住了。
    而讀者能接住多少意念則端看他在閱讀時技巧如何及有多主動。

閱讀的目標:1. 為獲得資訊 2. 為求得理解

  • 由於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是教大家從閱讀提升理解,所以作者認為:為求得理解而讀才算是真正的在閱讀:只憑著自己的力量慢慢提升,從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為止。
    雖然我們必須承認有時光是聽別人轉述一些訊息也能增進很多理解,不過基於作者寫書的主要目的所以不多加著墨,反正若你學會了如何提升理解,那為獲取資訊而讀也不是難事XD
  • “簡單來說,我們只能從比我們更高竿的人身上學習”由於目的是提升理解,所以自然要找比自己更厲害的作者、自己尚未理解的內容來慢慢克服才能有所提升。通常需要比較高難度閱讀要求的讀物都有其對應的價值,以及對應水平的讀者。

閱讀就是學習:指導型學習與自我發現型學習的差異

  • 吸收新資訊、與提升理解進而被啟發這兩種學習是不一樣的。吸收資訊是被啟發的前置動作,重點在不要止於吸收資訊而已。
    如果你運用的只是你的記憶力,那其實你除了那些資訊之外是一無所獲,你並沒有被啟發!總有一些書呆子讀得太廣,卻讀不通。
    想要被啟發,就是要去搞清楚:這為什麼會發生、與其他事實有什麼關聯、有什麼類似情況、同類的差異在哪裡等等。
  • 「指導型學習」與「自我發現型學習」的差異其實只在於教材。
    「指導型學習」是閱讀或傾聽老師與書本;「自我發現型學習」是閱讀自我或是世界的學習。不論是哪一種學習都應該是主動、有活力的,思考也一定是在這之中一定會出現的東西。
  • 閱讀的藝術也包含了自我發現型學習所需要的技巧:觀察、記憶、想像、分析、省思。

老師的出席與缺席

  • 閱讀就像是跟著一位缺席的老師學習。如果你問一本書問題,你必須要自己做了思考與分析之後才會在書本上找到答案,得一切靠自己。
    對於我們這些已經不在學校的人來說,若我們打算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繼續學習與發現,就必須懂得如何讓書本來教導我們,這也是本書最重要的目的。

這一章雖然才13頁,但可以記下來內容蠻多的😅 ,之後可能每天更個兩三小節的份量吧,這個文章長度嚇死人了@@

讀到第二節 — 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關係應該更像是「投手與捕手」其實頗有感觸,覺得設計也很像是這樣。任何設計作品都應該考量到 TA 這個「捕手」的能力如何,而捕手若希望能擁有、看懂、或是生活周遭能看到的設計可以更好,也應該用消費行為去選擇出相應程度的投手,不管是哪一方要能完美的配合都需要相當的努力、教育與默契。

歐美日韓甚至泰國等其他國家的設計能這麼好也是因為他們有能接住設計師投手的「捕手」吧~

--

--

本丸 Ben Wan
學渣-雜學誌

UX 設計策略/研究顧問、接案產品設計師、腦神經科學業餘愛好者、讀書會上癮患者。 提供新創團隊產品設計策略、UX 、或開發流程中的各種實務諮詢,包含內訓、工作坊、公開分享教學等等形式。 「產品設計是拿解決問題來做一門好生意的科學」 bennywanb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