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粉紅色口罩事件探討性別刻板印象的歷程

在4月12日防疫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到,一位小男孩因為拿到粉紅色的口罩,所以不敢戴去學校。針對這項提問,隔天指揮官陳時中與其他出席記者會的官員一併戴上粉紅色口罩,並說明男生也是可以戴粉紅色口罩的。

Gwen
letstalkk
3 min readApr 20, 2020

--

圖片來自衛生福利部臉書

我們或許都有這樣的經驗,小時候爸媽帶我們去逛街,或是幫我們買衣服、玩具時,總會出現以下對話:

或是走在街上、在YouTube上看到的標題

將物品、喜好性別化一直都是台灣社會常見的現象,而在這個性別化的範疇裡,往往僅包含男、女兩種性別。這樣的現象從我們未出生就開始運作,舉例來說,準媽媽們從得知寶寶性別的那一刻起,便依照傳統社會對於男孩/女孩被賦予的期待或模樣來佈置未來的嬰兒房、不同性別的孩童開始擁有不同顏色的配件與服飾,漸漸的,我們開始將本是中性的物品、喜好與性別產生連結,並賦予社會性的意義,這樣的思考途徑不斷的被重複使用,進而達到自動化的聯想,久而久之,我們會越來越習慣這個意義聯想的脈絡,而不去思考這脈絡本身的謬誤,上述情況正是所謂性別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s)

我們必須認知到,這樣的性別刻板印象是社會建構的,而非天生的。而根據性別刻板印象的社會角色理論(social role theory of gender stereotypes)所提到的:由於男、女兩性在社會角色上的劃分,繼而表現出符合社會角色的技能與行為,更加深了性別角色知覺上的差異。此理論的模型如下圖所表示

各種形式的刻板印象與偏見即是個人隸屬於團體的社會規範之一,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幼童透過模仿、學習家長或師長的偏見,而相關的態度在互動的過程中被正增強。

個人認為這次的粉紅色口罩事件能帶給大家省思性別刻板印象這件事情並不是那麼強烈,但是這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做了一個非常好的回應——告訴大家這是可行的!並親自配戴粉紅色口罩,傳達顏色不分性別的觀念。

台灣在2019年5月17日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為自己的國家歡呼之餘,在性平教育這塊,還有好長的路要走。還記得2018年坐等公投開票結果,才發現自己完全是在同溫層的保護下成長,投下反對票的公民大有人在,而且人數超乎想像。總覺得人民的思想相較於法律的改革,速度真的慢了很多,要溝通的部分也好多,未來還很長,希望大家帶著傾聽的心,學習聆聽不同的意見。

--

--

Gwen
letstalkk

一個對許多事物都保持高度熱忱的貳陸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