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備審資料準備-版面/架構/編修(SOP/PS/RoL/CV)

M.C.Chang
人生、體驗
Published in
14 min readFeb 7, 2020

新版文章連結:

https://mcchanglife.com/zh/us-grad-school-doc-prep-zh/

書面資料是申請美國碩士相當重要的環節,對於大部分不需面試的理工科碩班來說,文字是能表達個人能力及潛力的最終手段。因此特別拉出書面文件作為一個主題,在這會介紹留學文件的概念、版面設計、撰寫架構、編修以及參考資源:

Photo by Helloquence on Unsplash

文件種類

申請時學校要求不少相關文件,用來評比申請者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就學及畢業,以下是常見的需求文件:

Academic Record (成績單)

成績單是學習量化指標,因此能依照成績與排名來判斷大學時期的知識吸收狀況,所以這份文件相當重要且具有極大參考價值,但到申請季當下,成績已成既定事實,無法改變,不過如果是想出國留學或推甄國內研究所的大一大二同學,還來得及,要好好把握成績R

English Proficiency Exam & GRE (英文相關考試)

前面已介紹過,所以在這不多敘述,只講門檻,但具體分數要求還是以各校公布為主

  • TOEFL: Total 100
  • IELTS: Overall 7.0
  • GRE: V 150 Q 168 AW 3.0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LoR, 推薦信)

推薦信是從第三者角度對申請者的評論,美國的學校絕大部分要求3封,不然就是2封。通常應屆畢業生會請求教授協助撰寫,不過有些教授會要求學生先擬稿以作為參考,因此我會在下面分享撰寫歷程。

至於重要性的話...,博士班申請相當重要,但碩士班,尤其是修課型的,我就不太清楚了QQ。

CV / Resume (履歷)

履歷可用來概括描述個人背景,如果有申請大學或找實習經驗的,應該也清楚履歷的功能及撰寫方式。

Statement of Purpose (SOP)

我不確定這個文件的中文名稱...,先放上UC Berkeley對於SOP的詮釋及撰寫方式:

根據我的理解,SOP是透過展現以前的學術成就來向審查委員會證明我夠格在學校生存這是學校必備且極度重視的文件,也是留學文件的大重點。我會在下面分享SOP的格式以及撰寫架構。

Personal Statement (PS, 自傳)

大家較為熟悉自傳的概念,不過在此也先附上UC Berkeley對PS的詮釋及撰寫方式:

相較於SOP,自傳著重於個人的整體形象,因此比較不會著重於學術方面之特質,結論上來看,只有少數的學校要求繳交自傳,所以重要程度應該還好。我也會在下面分享自傳的格式以及撰寫架構。

各校文件名稱定義

上面SOP及PS的名稱,套用於大部分的學校申請都沒問題。然而,有些學校的文件名稱會不同...。像UPenn只要求Personal Statement,然而從學校的說明中可看出他們的PS就是我上面講的SOP,所以要確實注意學校對申請文件的各項具體要求

版面設計

在介紹留學文件的內文架構前,先講我是如何撰寫文件。一般而言,絕大部分申請者(起碼我們系)都是使用Office Word來撰寫文件,而我則是使用LaTeX來撰寫文件,使用後感觸良多,所以在此分享給各位這個好用的工具。

Photo by Skyla Design on Unsplash

LaTeX介紹及設定

LaTeX是版面配置的排版語言,其編排的一大優點是格式與文章內容可以分開處理,且容易設定格式,簡單幾行Code即可搞定,不像Word還要找格式設定之位置.....。因此我們可以透過LaTeX對各間學校的不同要求作相對應的格式客製化。

除此之外,LaTeX對我而言的另一好處是排版格式(e.g. 文字行距與相鄰間之距離)不會因文章內容而自動調整,而這也是我痛恨Word的原因之一。

軟體選擇上,主要使用Overleaf (線上LaTeX 編輯軟體)進行文書撰寫,並分別儲存備份檔至桌電硬碟和Google Drive(也可用git,只是當時我還不會用)。以下是Overleaf的連結:

雲端編輯好處多多,第一是好管理,我同時具有平板、筆電以及桌電,都可用來編輯檔案,而線上版的好處是即時同步,不會有多種裝置具有不同版本文檔的問題,第二是無安裝程序,Overleaf不須安裝至電腦,直接線上操作,省去安裝的流程。

附帶一提,LaTeX 本身編碼不支援中文文字,需另外安裝package,所以若想編寫中文文件,我個人使用XeLaTeX。具體而言,安裝MikTeX + TexMaker,並選擇XeLaTeX 編譯器以及安裝fontspec 和xeCJK 的package。 (但留學文件不需要輸入中文,所以這段跳過也沒差)

XeLaTeX操作頁面

若想學習LaTeX,可以讀「大家來學LaTeX」,直接Google即可找到PDF

以上提供的資源都是免費的,不須擔心錢的問題。

SOP / PS排版及格式

大部分學校沒特別規定格式,我的標準是以看起來舒服為原則

  • 字體選用LaTeX 預設的Computer Modern,字體大小為11pt
  • 紙張大小A4,邊界左右為1.1in、上為1.5in、下為1.2in
  • 字數控制在1000 字以下 (降低編修費用&沒有很多經歷可寫QQ)
  • 行距為1.15 倍
  • 無縮排,段落間空一行
  • 每頁頁首用斜體標示文件名稱和個人姓名 (左) 以及欲申請的學校及科系 (右)

我把我做的模板放在下面,給大家參考:

CV / Resume排版及格式

我是使用別人在網路上分享的Overleaf 模板,並針對個人的喜好做些許微調,像是顏色及文字位置之類的排版。因為模板是網路上的好心人士分享的,所以就不放Source Code 了。

Overleaf模板使用方式

tex文件介紹

PS.textemplate.tex,前者為內文放置處,後者為文件格式的設定。欲修改文件格式或內文,請至對應的文件調整。

Overleaf之使用步驟

  1. 先確認在PS.tex的頁面,並修改好內文
  2. 點選右方PDF預覽上面的"Recompile"
  3. 確認編譯的檔案正確後,即可點選右邊的下載圖案把PDF檔存至本地端

下面放上說明圖,並分別標示3個步驟:

Steps in Overleaf

template.tex程式碼簡介

下面附上的3行程式碼是我在客製化部分學校的文件時有修改到的參數,若想修改文件格式可改動相對應的變數:

  • \documentclass[11pt,a4paper]{report}:選用紙張格式與字體大小
  • \usepackage[left=1.1in,top=1.5in,right=1.1in,bottom=1.2in]{geometry}:文件的四邊留白寬度
  • \linespread{1.15}:行距為1.15倍

文件撰寫架構

關於架構,大部分學校都會說明文件(SOP / PS) 需涵蓋的內容,故直接照著規則撰寫即可,但強調的重點大同小異,因此在以下說明我撰寫之文件結構。

SOP架構

首段:破題/摘要

在首段直接提及欲申請的學校科系,以及總結個人學歷與大學修課及研究。我個人覺得故事型的敘述方式有點冗言贅字,舉例來說:

  • 我想就讀南加大的資工系碩士班...
  • 從小我就對程式語言很有興趣...

審查委員瀏覽文件的時間相當少,因此像第一句話直接切入主題,教授能一下進入狀況。

中間段落:個人學經歷描述 (以CSE為例)

我先提及所修課程,來帶出對Computational Science的興趣及與知識之奠基。

帶入主題後,接著描述在專題研究中,我所得到的收穫,著重於專業知識的深化以及研究的能力,於此同時,也帶出Computational Science的理論能幫助我解釋及深入了解模擬呈現之意義。

若學校只要求SOP,不需要自傳時,我會把我的社團社長經驗寫入其中,強調除了在專業知識學習外,同時我也不餘遺力的精進領導能力等軟實力。

最後話鋒一轉,發現與跨領域知識的結合能突破原本研究領域之框架,造就我想讀CSE之動機。

末段:未來計畫與學校的客製化

說明現在描述的學程,所具有與其他類似的學校學程之不同獨特處。以及在就讀學程之過程中,能學習到的知識。最後,加上一句感謝的話。

PS架構

自傳全部都在描述社團社長的經驗及所學,其他沒有相關的經歷全部不寫。

首段:簡介/摘要

提及在大學時期有參與諸多課外活動,並講社團經驗對我的影響極大。

中間段落:各事件的具體描述與支持中心論點

鉅細靡遺的描述3個在社團發生的事件,藉此強調我所具備的3種多樣化之個人特質。

末段:上述經驗與研究所的連結

說明此三種經驗,能以何種方式幫助我完成研究所學業以及對學校的貢獻。

CV / Resume 架構

最上方放置個人資訊,正文區分成下列5大類,並在每條經歷上,加上2句話描述個人的貢獻:

  • Education
  • Research Experience
  • Work Experience
  •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 Technical Strengths

LoR 架構

首段:簡介關係

帶過我與教授的關係,並用一句話描述教授樂意作為推薦人的原因(像非常勤奮、具有研究潛力等)。

第二段:課堂表現

主要描述我在課堂上積極求學的態度,像是作業及專題的完善狀況和該課的優秀成績等。

第三段:專題研究表現

強調學習到的技能及進修研究所的動機,或是描述在專題研究中,我個人的具體表現。

文件撰寫及編修

初稿撰寫

不論是何種文件,一開始動筆即是最難的,只要逼自己寫下去,把初稿完成,後面進展就有如行雲流水般的順利。其中在動筆之前,可先列出文章之大綱,如此一來,在撰寫的過程中也較不容易離題。

寫完初稿後一定會不斷修改,只求產出最高品質之文章。而我將修改過程分為二個部分,一是自我審核,另一是他人編修。

自我審核

我有使用一些線上資源來自我檢討,一是Grammarly,可以檢查是否有基本的文法錯誤,另一是Google 翻譯,將已打好的英文段落用英翻中來看語意是否合乎邏輯

他人編修

我認為寫好的文件一定要讓別人看過,只從自己的角度審視文件時會有無法注意到的盲點,而他人的意見可以破除此障礙。

在上述的「別人」中,可找系上較熟的教授、外面的編修人員、已申請結束的學長姊、一起準備留學的夥伴,及英文能力強的同儕等等。

以我的狀況來說,因本人的英文實力並不特別突出,所以額外找有編修經驗的人士協助文件修改,其中免費的及付費的都有找過。

結論上來看,編修前後的文章一對比即可看出許多不同之處,首先流暢度改進許多,透過連接詞的修正可更精準的連結不同的段落及句子。再來是文意的精確度,若是當面與協助者一同討論文章,編修者覺得語意不清之處會直接提出然後本人可直接解釋,在一來一往的交流中,可以高效率的方式完善整篇文章的內容。

文件繳交

完成文件後,最後一步即為繳交文件至學校端,絕大部分的美國學校僅接受申請者上傳電子版本的文件,即使上傳本身不難,仍有些許注意事項

推薦信數量

通常學校僅限制申請者「最少」需繳交2至3封的推薦信,如果有意願,可自行增加推薦信的上傳數量。但我不建議多上傳推薦信,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推薦信的需求量上升代表教授需準備更多的推薦信,雖然部分教授會要求申請者自行擬稿,上傳的部分仍須教授親自處理,還是需要多麻煩教授。

第二,即使能順利繳交多封推薦信,若其中有幾封的內容較為空泛或籠統,那這些推薦信並不能給申請者起加分效用,反而可能有硬湊的負面印象。

不過,如果上述幾點都能迴避(所有推薦信均強推且願意幫忙撰寫),那多的推薦信應能起到不小的加分作用。但問題在於,以一位普通大學生的立場,難以找到如此多願意協助申請者的貴人QQ。

Additional Document

學校端會提供選擇性的上傳欄位,申請者可自行上傳與本人相關的文件,幫助審查委員更加了解申請者本身。

通常學校會附加說明申請者可上傳publication或research paper等研究成果,如果有,那當然可以放上去,一定有加分效果。

但如果想上傳其他文件,那就見仁見智,這邊我不會像推薦信那樣保守。此份文件操之在己,不會有第三者較不可控的因素,只要認為對你的個人背景印象有幫助,那就可以放。

比較有可能遇到的狀況是學校要求上傳SOP,但無要求上傳PS,若申請者有另外寫好的PS,或許上傳PS也是不錯的選擇。

不過我個人並無在任何一間學校上傳Additional Document,一是我沒有具體的研究成果(publication, paper),另一是我想講的都已經放到的SOP內。

參考資源

最後,放上我運用過的相關資源,以下資源基本上免費,適合學生使用:

康德留學顧問 (Cantab English)

作者在此網站上有分享諸多關於留學申請文件的寫作要點,包含內容及格式等,個人覺得在格式編排上,得到蠻多實用的資訊,我也同時參考此網站提供的推薦信模板。上述分享的資訊都是免費的,也可以付費使用他們的編修服務。

Philip Guo

此位是任職於UCSD Cognitive Science 的教授,在教授的個人網頁上,除了The Ph.D. Grind 的博士生涯紀錄和建議,還有提供不少他的學生所寫的SOP,我主要參考這些申請文件的架構及外觀。

EducationUSA

裡面有不少的留美諮詢服務,其中我曾預約自傳編修。當時是一位曾在美國讀大學的學姊一對一逐步校閱文稿,一來一往的討論讓我更加清楚文章句構間的思路,釐清不少台灣人難以察覺的邏輯盲點,對文件的撰寫幫助很大,而且免費的服務也非常適合我這窮學生QQ

清大寫作中心

針對清大學生,寫作中心有提供很多類型的英文相關短期工作坊,其中不時會出現SOP 以及履歷的撰寫教學,我也有參加幾次,對還沒有文件概念的學生還不錯

學長姐

至少在清大,好一部分的前段班有出國留學的打算,所以可向已申請完畢的學長姊請教文件的撰寫技巧,並詢問是否能參考他們的文件,這不只對文章構思有直接幫助,同時對於選校定位也能更加清楚(前提是要申請同類型的學程)。

--

--

M.C.Chang
人生、體驗

Now I work as a system analyst in the United States. I graduated from UPenn SCMP. contact info: contact@mcchanglife.com or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