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哀慟體驗:《死侍2》

異於常人的「不死」讓他能「正眼看待死亡」。認識「喪慟五階段」的同時,我們能找到「伸出援手」的重要時刻

林家安
時習教育:電影
7 min readMay 23, 2018

--

你是否也有過「悲傷到想尋短」的經驗?但如果你怎麼樣也死不了、又能怎麼辦呢?

抱歉才第三句就雷到你了,想自己看電影?先按下儲存吧 ❤

最近聊起《死侍2》,多數朋友、臉友都給它作為「爽片」的高度評價:「一定要看!」「超好笑!」但在讚美過後,往往會喃喃自語:「可是,我大概很快就會忘記劇情」「但我不太知道該怎麼給好/壞評價」深究背後的原因,我認為:

「缺少記憶點」及「無法評價」是因為死侍「面對傷痛的方式」與我們太過不同,進而難以與我們的日常「產生共鳴」

當我們說「我們難過的想死」時通常是用來表達「感受」、「比喻」或「強調」我們「真的」很難過、而不是意圖執行。但身為不死之身的死侍卻可以真的做到這一點:電影一開始,死侍就躺在油桶上把自己給炸了!這樣的前提讓我們難以感同身受、甚至帶有些奇異的「距離感」。

但仔細思考:我們真的如此不同嗎?

脫下超能力後只剩四種癌症

為什麼沒有超能力的他只剩下癌症?這其實源自前一集《惡棍英雄:死侍》的經歷。在步上結婚紅毯前夕,他才發現自己罹患癌症不久於世,於是自願選擇參與「Weapon X計劃」。為了她,韋德接受殘酷的身體超能實驗、成為了「死侍」。

同樣身穿紅色緊身衣的蜘蛛人,彼得・帕克在《返校日》的重要課題是「如果沒有那身衣服你誰也不是,那你更不應該擁有它。」(you are nothing without this suit, then you shouldn’t have it.)

相對來說,死侍的「反英雄」性格與於外加的超能力有密切關係。其實他才不想當英雄,甚至有些鄙視英雄。原先擔任傭兵/殺手工作的他,在失敗的癌症治療後卻意外獲得能「置生死於度外」的不死能力。

於是當死亡,甚至「自己的死亡」就像呼吸一樣自然,「是否仍有生命的凋亡能撼自己的內心?」便是本片的課題。

某種程度上來說,死侍因為不死能力恢復了健康,同時女友也在幾經波折後回到他身邊。好不容易,幸福就要到來,沒想到「死亡」也一起來到了他身邊:

一名自己稍早碰過面、卻姑且放過的人開槍射殺了凡妮莎(Vanessa),他的未婚妻。

面對因為「自己過錯」所導致的「摯愛死亡」,他陷入了帶有自責色彩的哀慟中。

拯救別人的靈魂要多久?30秒。那自己的呢?

「哀慟反應」指的是人在遭遇「重要他人」死亡時,所產生的身心反應。反應受到先天與後天因素影響,其中包括文化習慣(社會大眾對喪家的期待是要表現出哀傷?或是要求維持冷靜?)、與死者的關係(親密程度?)、死因及場景(是有心裡準備的死亡或是意外?自己是否在場?)等等。

死侍親眼目擊了女友的死亡,並立刻追上兇手。有趣的是,他的復仇「不只是復仇」。比起拿出武器親手一刀兩段、或是凌遲兇手,他反而是在緊緊抱住加害人後,與他「一同被車輾過」。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激情仍不夠深刻:

討回公道的同時,「復仇」讓在世的人「感覺到一樣的疼痛」,藉此昇華部分哀傷。

但是,即便加害人已死,他仍處在巨大的哀慟中。身邊的人,例如X戰警的鋼人再怎樣正能量鼓舞,他仍舊怪罪著「仍存活的那位兇手」,也就是自己。

哀慟何時才得以平緩?

一般而言,哀慟是有通則、規律可循的。Kübler-Ross (1966) 提出「哀慟五階段」,這五個階段包涵「否定、憤怒、討價還價、抑鬱、接受」。雖然哀慟是每個人必經的歷程,仍會因為個人經歷、當時狀況的不同,或多或少有內容、或程度不一的差別。即便沒有公式可循,透過「階段論」的觀點我們可以知道:哀慟既有開始,就會有結束,也因此「如何妥善面對/處理自己或他人的哀慟,便是人生最重要的學習之一。」

Heart is not in the right place, 那麼「何處」才是正確的地方?

英雄落難很常見,但「執意尋死」的英雄只有死侍。在瀕死的時候,他「感覺」到了凡妮莎,然而雙方卻被一面隱形的牆隔開。

除了「生死兩隔」的寓意,或許那面牆更是區分「放下與否」的界線。

凡妮莎說,「你的心不在正確的地方。」(Your heart is not in the right place.)

生無可戀、放棄拯救,其實並非放下而是深度的「抑鬱」;「全部都給你」的付出所有,背後動機是向上天的「討價還價」。死侍的一舉一動或許怪誕難解,但哀慟的心情實則與我們相同。

我們很難阻止自己悲傷,就連擁有「打破第四面牆能力」的死侍也不行。但當我們意識到「牆」的存在,並隨時後設監控心緒、從小小改變嘗試起——總有那麼一天,我們終究會發現「自己做好準備了」。

就像本片的結尾一樣。

會有那麼一位正確對待你的人的

悲傷時要盡情悲傷,完成自己的儀式後重獲新生

我認為:人在面對哀傷或災難時,都有自己獨特的哀悼儀式,就像葬禮一般。

「葬禮」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是讓生者以非破壞性的方式向死者致意。哀悼的過程中,我們得以沉浸在哀慟中,經歷了一個人、或一件事的結束。

舉行完的那一刻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此時我們雖終於揮別了過去,心頭卻是空無一物。若沒有旁人的協助,或許也就將隨之離去。於是此時,便是旁人可以、也必須伸出援手、表達善意的重要時刻。

代幣讓人想到《一級玩家》的Second Life……糟糕,我又雷了嗎 ❤

原先的反派角色,機堡(Cable)意外地伸出了援手。他利用穿梭時空的技術移轉了一枚「代幣」到死侍的胸口,擋下了致命的子彈。表面上只是正反兩方和解,深藏其中的含意則是「夥伴的支持」。

死侍曾對小男孩羅素(Russell)說過,「未來,一定有那麼一位會正確對待(善待)你的人。」(There are people who would treat you right.)這句出自死侍口說的話語,也成了他自己應證的預言。

結語:R級家庭片的「別再說不哭和加油」

《死侍2》在R級限制的背後,實則呈現了「沉浸式的哀慟體驗」:異於常人的「不死」讓死侍能「正眼看待死亡」,在認識「喪慟五階段」的同時,我們能找到「伸出援手」的重要時刻。

「千萬別跟難過的人說要正向」已是一個常識,如果沒有心理諮商的背景,我們旁人確實難以協助正處在哀慟週期的人。然而,這並非告訴我們要置之不理。是的,會有那麼一刻,我們需要伸出援手,將哀傷的人帶出寂寞孤城。

全文完。

最後,如果你願意,請伸出手幫我鼓鼓掌吧 ❤(dead pool語氣)

--

--

林家安
時習教育:電影

待在師範體制的12年,讓我創造出不一樣的學習方式。專長領域:數學/音樂/資優教育,擅長以遊戲/影評/教學等方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