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更新或者反璞歸真|生活觀察

ReyRey,wang
lifeobservation224
Published in
4 min readApr 2, 2020

by ReyRey

3/21

這陣子最常聽到的話就是「因為疫情的關係,所以⋯」,世故上我還是會說上幾句「希望疫情快點過去」,實際上我認為無論怎樣日子差不多都是那樣過,甚至覺得疫情帶來的地球能量場大清理,出現的挺是時候的。

街上許多樹在落葉、發新芽。

或許是因為正好從農曆年後,我的生活純粹到只剩論文跟表演課的關係,沒有感到疫情給我帶來太大的影響,至少沒有擔心突然被放無薪假、手中有什麼正在執行的重大活動被迫取消之類的。(補於3/28:後來發現因為疫情延後開學的關係,這學期的論剛審查提交時間也順延了,弔詭的是口考申請日期卻不變,換言之,如果我沒有在學期中一次就通過論綱審查,就絕對不可能這學期畢業了,因為申請再審一定會超過口考申請日呢。好的,生活還是在這個面向有被疫情影響到了,當作是一道「學習精準一次到位」的考題了哈。)

按照預期在昨天(3/20)午夜把研討會小論寄出給指導教授,今天應陳的邀約去走了關渡親山步道,搭車往關渡的路上在讀楊宗翰的空屋筆記 ,太驚人、太共時的書,我一看幾乎停不下來。記得之前跟爸媽說我決定半年不工作,專心把論文寫完時,他們擔心的依然只有怕我會沒錢、日子過不下去,我細算了存款跟每月基本開銷後跟我媽說,其實真的還好,我媽murmur說著「那是刻意降低慾望才可以吧」,這句話我反覆思索很久。

「多數人視錢如命,不是因為他們內心貪婪,只是因為他們想過更好的生活,而那是他們所唯一知道的方式」 — 空屋筆記

我的論文主題是商業模式分析,這樣配著看似乎有點荒謬,但其實是很棒的體驗,喜歡反覆打磨釐清自己的信仰的感覺,並且越來越能理解不同的主張(當然要不要與信仰不同的人開啟對話,又是另一件事)。

最低限度的生活,這個詞我在一年多前聽過,不工作又疫情蔓延的現在,很適合體驗這件事,看空屋筆記 裡說的禮物經濟 ,那麼無政府主義、可以兩年完全不花任何一毛錢的過日子(當然,這案例比較極端),複習賽局理論,跟自己聊聊人際信任這件事,書中有個例子是:如果消費者不在購買蔬果時只選最低價又漂亮的,農夫也不會為了符合而灑農藥,各種認證無需出現,更不會有一堆未通過認證(但可能只是外型比較醜或超過規定賞味期限,不代表完全不能食用)的蔬果被丟棄。

最後,看似紀律下,我們只是創造了更多額外的慾望與資源浪費。

在貨幣被發明出來之前,原始人的生活一樣能很自在的過吧。我也追逐金錢(但從沒真的追到符合社會價值觀上說的「賺大錢」過啦),一天花至少8–10小時做著無感甚至不開心的事,下班後補償心理的去花錢慰勞自己,那如果一開始就不那樣工作,是不是就不會創造出那些最低限度生活以外的消費慾望呢?

前陣子我開始刪原本有近800個聯絡人的微信通訊錄,現在大概剩下一半,但我知道還可以再刪很多,社交上的慾望也是被創造出來的,說來諷刺,我之前還曾堅定依附「藝文消費可以是為滿足人們的社交需求而生」這樣的想法,並奉行著工作著。
大家都知道,現在很多都市人,是願意花一天好幾千元去鄉下體驗農村生活的,到底雞生蛋還蛋生雞?金錢貨幣、消費,國富論,人類真的因此過上更好的生活了嗎?這幾年很夯的區塊鏈討論,去中心化的概念,某層面而言就像倒回沒有銀行或大型市集的時候,人們都是p2p的以物易物呢。

花錢可能是想用最簡單的方式換取資源或能量吧,但那不一定是最精準的交換方式。我們本來就值得過上更好的生活,而生活又本來就有無限種過法。今天久違的聽到學藝術的人說,想好好創作可能得找個金主,或是先花很多心力去賺錢,是,25歲的我也曾這麼想過的,對於想得到的,先有所付出,表面上看來天經地義但其實不然,因為當這念頭一出現時你便開始秤斤論兩,直到哪天,發現有所求的付出終將使你一無所有,並且失去給予的能力。

說到底,還是要勾勒自己想要的生活型態了,然後就是接受。好的生活是沒有統一標準的,就跟「大眾」是個虛無、不存在的概念一樣。
怎樣都好,不仇視體制、不不屑與自己不同路的人,因為下一秒會飄移去哪都不知道(對,我整篇是講給自己聽的)。

平安。

--

--

ReyRey,wang
lifeobservation224

試著用標籤找到可棲身之所,再將標籤一個個撕去,一生重複著這樣的循環,直到真正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