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食·食物母語|生活觀察
晚上參加了「果實節氣食 食物設計研究院:食物母語」的活動。本來只是抱持去聽講座的心情,沒想到是一場「春茶枇杷」的饗宴。過去我沒參加過這種形式的講座,講師(賴咏華)以全台語授課,搭配說課的節奏,和大家分享一道道的料理。
開胃菜的「春茶檸檬凍」,是我在所有餐點中最喜歡的。使用春茶(碧螺春)、干貝、拇指檸檬、保存食(糖漬橙)、新鮮食(檸檬葉)、花草食(金蓮花)組合而成。第一眼看到時,很像漂亮的工藝品,像琉璃上的押花。我最後留了一點作為底盤的凍,包裹著干貝,與長得很像「香水粒」的拇指檸檬和檸檬葉,吃下最後一口,好像把春季也吃落肚了!
身為客家人,聽河洛語還是有些落拍,但八成意義可以掌握。阿華師從「盪、斟、甌、碟、茶配」的河洛語開始講起。「茶配」,茶是受詞也是名詞,配才是動詞,指的是配茶用的小食的意思。這點和國語語法不同,反而和英文文法相近。我相當印象深刻的,是他在講河洛語「khoo」(箍)這個詞的多重用法。khoo所指得是圓圓的東西。
所以肥皂,可以叫作「tê-khoo」(茶箍),是類似現在苦茶粉之類的塊狀物,能用來洗手。魚箍,則是魚直立切成一段段的樣子。20箍(元),是算錢的單位,因為以前的錢也長得圓圓的。月外箍,則是月暈的意思。湯箍,河洛語中有形容阿母像「湯箍」,把家人都「箍」在一起凝聚的意味。真的很有意思。
當然最令我會心一笑的,是漢堡(Hamburger)的河洛語,竟然有人說「美國刈包」,但另外一個「和肉敆」是更美的講法,就是兩塊麵包和肉加在一起的意思。還有我們從小到大說的雜貨店,原來不是「柑仔店」而是「(竹敢)仔店」(臉書打不出那個字),而「(竹敢)仔」是以前沒有寶特瓶之前,大家會拿類似竹篩(但沒有孔隙)的容器去雜貨店裝東西,所以才有此名。
語言與飲食裡的文化,真是大哉問。學習到很多有趣新事物大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