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認識才能送邀請?如何運用 LinkedIn Connections 拓展自己的專業人脈網絡

GiGi Huang
LinkedIn Taiwan Non-official Community
10 min readOct 7, 2018

為何經營 LinkedIn 需要主動出擊找聯絡人?
對我而言答案很簡單,分不同需求。

以求職面來說,因為要「被看見」。

我在 LinkedIn 上獲得的工作面試機會,不是因為我認識對方,而是因為我過去的經歷「被看見」。為何會被看見,有可能是對方從別人那邊發現我的個人檔案,或是在搜尋相關人才時,透過關鍵字看到了我。

有時候會有朋友希望我能幫忙介紹聯絡人,他們希望透過跟要面試的公司內部員工聊聊,能進而認識與了解公司內部文化、員工氛圍與工作習慣。通常我不確定究竟當下哪個朋友在哪間公司,以及他們的職位可以和我這位朋友想了解的職位有關係。這時候我就會上 LinkedIn 搜尋,觀察與了解有哪些朋友符合條件,找到合適人選後再請教對方會否願意跟人選聊聊。

以合作面來說,因為這是一種「投資」。

一個人一生中平均會有幾份工作?

若 22 歲大學畢業就踏入職場,做到 65 歲就退休。以平均每份工作待三年來算,一個人一輩子可能會做到 15 份工作。而工作這件事情幾乎都是越換越好,因此就好像是投資一樣,認識一個很不錯的職場朋友,日後都有機會可以合作或請教!

每個人的職涯多多少少都會有變化,從現在開始就養成「經營專業人際網絡弱連結」的習慣,不要等到需要人脈時才出擊,才不會讓人感覺很勢利。

Facebook 是分享日常生活的社交媒體,LinkedIn 則是分享職涯經驗的專業人脈網絡,因此,使用 LinkedIn 時,不能只是單純建立帳號、等待他人主動接洽,以下和大家分享有效新增 LinkedIn Connections(聯絡人) 的方法。

有效新增 LinkedIn Connections(聯絡人)三步驟:

弱連結也可以主動出擊

什麼是「弱連結」?

他可能是你曾經的工作夥伴,朋友的朋友,臉書好友,或是某個活動中打過一次招呼的朋友,你們彼此知道對方,但沒有太多交集跟互動的一個關係。

暢銷書籍《Give and Take》的作者 Adam Grant 在書中就曾經根據研究指出,有 17% 的人透過強連結知道工作機會,而令人吃驚的是有 28% 的人透過弱連結獲得工作機會的資訊!

近期出版的新書《弱連結》中也舉了著名社會學家、史丹佛大學教授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的論文指出:

格蘭諾維特在調查中發現,真正發揮作用的關係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經常見面、彼此熟悉的「強關係」,而是平時很少聯絡的「弱關係」,即所謂的「路人甲」。

在依靠關係找到工作的群體中,只有16.7%的人能經常見到工作的介紹人,他們每週見兩次面;55.6%的人只能和介紹人偶爾見一面,另外27.8%的人,甚至一年都見不到介紹人一次。就是這些相對陌生的關係,幫助他們找到了滿意的工作。

而 LinkedIn 可以讓你擁有更多的弱連結聯絡人,以下分享我的做法:

第一步註冊信箱後,系統推薦的名單都可以挑挑看有沒有適合的。

接著我會加的聯絡人為:

1. 唸書時的同學/老師/教職員

2. 之前在職場上有互動過的客戶或朋友。

3. 前同事

4. 同校的學長姐

要補充的是,我個人不會加現職公司的同事。雖然有 LinkedIn 不代表就是要求職,但為了避免產生不必要的誤會,盡量不加現任職的公司的同事。

個人形象建立

首先,照片別亂放!照片適合選什麼樣的呢?

挑能呈現專業形象的照片,但不要證件照也不要畢業照

照片放畢業照的謎之音就是:「我剛畢業我很嫩」
看到證件照會有的謎之音是:「嗯,很少證件照拍的很好看的。如果你堅持要放證件照當大頭照,那我就 show my respect…尊重你。」

接著 LinkedIn URL 簡化美化,去掉那些後面沒意義的數字吧!

1. 客製化更好分享(沒有 dash 或數字之類的)

2. 放在 Email 當簽名檔,或是加在名片上

如何更改 LinkedIn 個人頁面 URL 呢?

1. 進到個人頁面

2. 選擇大頭照右方的鉛筆圖示(編輯功能)

3. 點入後下滑找到 Contact Info,點選旁邊的鉛筆圖示(編輯功能)

4. 在最上方看到 Profile URL,可以直接點連結,或是連結旁邊的箭頭,會開一個新的視窗頁面。

5. 點選進去後看到右上方的 Edit URL,點選旁邊的鉛筆圖示就可以修改

6. 完成後記得按 Save 就好囉!

別忘了,Title 就是你的個人 Slogan!

搜尋列中找到你時,首先看到的會是姓名、照片、職稱

現在越來越多人不只會寫現任公司的職稱,也會加上自己的產業領域或其他身份,例如李開復先生的一行自介,不只是現在的職位還加上前公司,以及自己的作者身份。

這部分的文字要放哪些資訊,視個人求職需求而異。如果一直想要在同個產業或是覺得讓他人知道自己在哪個產業,可以新增合作機會的話就加上去。我個人經營 LinkedIn 就是個看緣分,所以只會放上公司職稱。不過我兩年多前剛踏入 FInTech 產業時,為了希望可以獲取更多的產業知識,而主動搜尋有 FinTech 關鍵字的聯絡人,所以確實加了幾位常分享相關資訊的知識型分享者,對我在職場上獲取相關產業資訊很有幫助。

當個好人,多多益善助人助己

1. 多按讚留言互動

不知道你開始用 Facebook 的時期是不是跟我一樣?
早年若只要按A朋友公開發文的讚或留言,B朋友即使不是A朋友的臉書好友,B一樣會看到塗鴉牆上跳出A的發文(感謝後來這功能只用在粉絲團)。

目前 LinkedIn 的機制也是這樣,所有人在 LinkedIn 上的發文都是公開的,若是我有按讚或是留言的貼文,我的聯絡人們都會看得到。此外,你的發文、按讚、留言,都可以在你個人頁面的動態中看得到。

也因此若是幫一個好的發文按讚或分享,對對方是有幫助的。聯絡人的頁面上有機會出現你按讚及留言的通知,也會出現你按讚及留言的那則發文。

2. 幫他的技能點個肯定 (Endorsement)(最多50個)

如果有人幫你肯定了你的技能,請也禮貌性地也根據他的工作職稱及技能,也幫他肯定幾個技能吧!

點肯定的好處我之前一直感受不到,只是喜歡累積點數的成就感,希望每個技能都能有人認可。直到後來用了電腦網頁看 LinkedIn 職缺時,發現原來雇主可以在 LinkedIn 招募頁面列出該人選的期待技能,而系統會自動幫你配對你是否有該公司需要的技能。下一個問題是他怎麼知道你沒有這技能?難道有 AI 讀取每個職位列出的工作內容嗎?後來我才發現,原來是看下方的 Skills!

有些招募人員會列出期待的技能需求,有些職缺不會,以抖音目前招募的人選來說,系統就會在頁面自動幫我列出我有哪些技能符合公司期望。

Endorsement(肯定)的功能很久了,但近期有更新的客製化部分,那就是「可以讓用戶選擇三個最想要強調的熱門技能 Top Skills」。

客製化的更新解決了我出社會後的痛點!

之前提過我從研究所時期就開始使用 LinkedIn,而當年在校時的我的專業想走的是流行趨勢的專業:Social Media,而恰巧當時大家都幫我對於 Social Media 的專業 endorse,在我出社會後造成困擾,因為後來在台灣並沒有朝社群小編之路發展,但過去系統會主動設定前三個最多人肯定的技能放在最前面,結果不認識我的人可能會誤會我的專業是經營 Facebook,即使我已經不當小編好幾年了…

這次的更新後,我把沒有的技能(例 SEO、SEM)刪除,然後釘選三個這幾年在職場上被肯定的技能,請看下圖:

如果大家方便的話,會很感謝你順手也幫我肯定這三項技能:Business Development, Brand Development, Corporate Communications,先謝謝你!

此外,目前 LinkedIn 也會寄系統信給用戶通知有哪些聯絡人被誰肯定了,這也可以增加你被看見的次數。

最後當然要分享可以有哪些好習慣:

先說明 LinkedIn 的聯絡人分成「一度、二度、三度」關係。

  1. 「一度」表示你們雙方都接受彼此成為 LinkedIn 上的聯絡人

2. 「二度」表示你們之前有共同認識的聯絡人

3. 「三度」表示你們真的完全不認識彼此

在工具列上呈現好友的選項,點印去後下方會有「你可能認識」,系統會推薦你可能會認識的二度聯絡人 ,我每週都會看一下有沒有適合成為聯絡人的名單,然後主動發出邀請。

另外就是把握每次你主動加好友之後的頁面

例如我主動送出聯絡人邀請給在新創加速器做投資分析的主管,送出邀請後的頁面下方會有推薦其他的二度聯絡人。這些聯絡人的共通點會有兩個方面:「同公司」或是「同樣產業」。如果我加了在幣圈的創辦人,下方就會推薦我二度聯絡人是經營虛擬貨幣公司的執行長或高階主管。

這個時候下方出現的名單,與前面所說好友頁面會出現的「您可能認識」的名單會有些不同,所以當下可以把握往下滑看看有沒有可以進一步交流的名單。

希望以上這些方式可以幫大家獲得更多優質的聯絡人。

2012 年開始使用 LinkedIn 的我,起初只接受認識或是有交集過的聯絡人。
當時大家對於 Linkedin 功能的目的,除了個人求職之外,就是當 A 朋友看到你跟他想要認識的 B 聯絡人是共同聯絡人時,A 可以透過你去認識這個 B 聯絡人。

秉持著這樣的原則,我在經營 LinkedIn 一年半後,聯絡人數字才終於突破 500 人關卡。我也用這個檢視我自己的職場人脈,對方是否願意成為我的 LinkedIn 聯絡人。到現在使用 六年多以來,這兩年因為職場上需要有不同的商業人脈,需要拓展更多元的職場連結以及機會,我漸漸地只要未來有機會合作的,或是是相關領域的專家及前輩,就會主動送出聯絡人邀請。

如果你只想衝高聯絡人名單數字,可以看順眼的就發聯絡人邀請。或從這四個族群著手:「獵頭」、「人資」、「剛畢業的學生」和「知識型網紅」,他們的目前職涯上對於聯絡人的需求偏向越多越好。

但職場個人品牌還是有其重要性與影響力,少點不適合的聯絡人可以增加看到好的聯絡人的發文內容,長期而言是相當有幫助的。 不論在哪個社群平台,朋友在精不在多。不論是招募方或是求職方,若因為自己的聯絡人人數很影響他跟你互動的意願,那就說明彼此就不是適合的人選了。

如果你覺得文章還不錯,歡迎按 claps 給一些拍手👏👏👏
另外,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你希望看到什麼主題的分享 :D

--

--

GiGi Huang
LinkedIn Taiwan Non-official Community

兩個 G 都要大寫的品牌人。希望透過文字與社群的力量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力,過去創辦女性社群 BiG SiSTERS,兩年多影響三百多位職場女性。 目前在金融科技產業負責平台規劃與專案執行,同時兼團隊營運管理。待過外商、陸企及新創公司。 https://www.linkedin.com/in/gigi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