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的台灣社會領導階層

Ling-Yi Tsai
無何有之鄉
Published in
May 28, 2020

絕對是臺灣史的經典之作

書名: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
作者:吳文星

臺灣史其實很難的。我自己也不是什麼臺灣史的專家,充其量只是對於日治初期的臺灣衛生史有一些很粗淺的探索,在研究過程中閱讀吳文星老師這本作品,收穫良多。

日治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這本書是吳文星老師的博論,屬於開創性的研究。過去很少人做臺灣史,其實「臺灣史」這個分類本身就是很晚才產生出來的,主要是一些政治層面的因素,所以研究臺灣史在過去(甚至在現在仍然)滿需要勇氣與膽識。

很多人覺得臺灣這麼小有什麼好研究?其實不然,臺灣至少有四百年歷史,如果要追溯考古年代當然更久遠。且臺灣史研究不易,各個時期所須的語言能力不同,最基本的華語、漢語不用說,臺語、日語、荷文、西文、英語⋯⋯甚至多會一些原住民的族語都對研究臺灣有許多幫助。

臺灣社會領導階層是哪些人?以現代來說,各層級民意代表、政府官員、地方頭人、企業家、醫師⋯⋯大概就是現代社會領導階層的樣貌。而在清末到日治時期這段時間,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人士發生頗一些轉變,從過去清季獲科舉功名的秀才舉人,到地方富紳菁英,日本殖民政府拉攏的對象主要就是針對這些士族大家,代表人物大概就是辜顯榮、李春生、洪以南等富商。在日治中期以後,這些仕紳反過來被年輕一代如林獻堂批評為「御用紳士」挑戰上一代的穩固地位。

因教育普及,有醫師或師範背景的臺灣人開始逐漸成為社會中流砥柱,尤其醫師社會地位高,收入豐厚,常成為地方重要領導人物,駱明正教授的Doctors within Borders可視為相當不錯的續篇。

讀《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這本作品還是對於臺灣史有些感慨,在長遠的歷史當中,可能因為地理關係,臺灣人總是不斷地在尋找自身定位。有一段蠻有趣的(頁44):

有些民眾準備了黑、白兩種旗子,白旗書「大日本善良民」,黑旗書「歡迎義勇軍」。

日治初期,臺灣在清日之間游移,從本書後面關於「國語普及運動」的研究來看,日本始終沒有把臺灣當作日本的一部分,而是持續維持臺灣的殖民地位。雖然皇民化運動大力推廣日語,欲將臺灣人同化為日本人,臺灣人還是覺得「日語就是一種外國語言」,甚至「對常用日語者冷嘲熱諷」,平常還是講自己的臺語、客語、族語,因此日語反倒成為臺灣人之間不同語言族群的意見交流媒介。

關於臺灣的語言運動,或許是一個相當值得研究的題目。書中提到日本殖民時期推動國語運動並未有太大強制力,當時甚至還出現「漢文復興」、「白話文運動」、「臺灣羅馬字運動」等一番反制。我們都知道後來國民政府時期,推動國語運動才可說是風聲鶴唳,極盡可能地打壓本土語言,臺語、客語,各族語因此沒落,但另一個諷刺就是臺灣以同一個語言,即「華語」,做為承載臺灣人的共同體,或許是這近20年的事情。要回歸過去臺灣多語言的環境,恐怕還是相當困難的。

--

--

Ling-Yi Tsai
無何有之鄉

從事醫療史研究的中醫師,有另一個考後中部落格「無何有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