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小偷家族】平淡生活中的辛酸與無奈|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
榮獲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這是一部關於普通人與家庭羈絆的電影。
劇情:東京舊區內住著一戶人家 – 充當著「爸爸」角色的柴田治、「媽媽」信代、「姐姐」亞紀、「兒子」祥太以及「奶奶」初枝,他們都是社會高速發展下較窮困的低端人士,做著收入低微的工作,同時都會偷竊以應付生活所需。一天,他們發現被父母虐待的小女孩樹里,決定收留照顧她,隨著樹里的到來,讓這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家族」秘密露出端倪、產生變化。
雖然在是枝裕和執導的眾多電影中,我只看過《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和《小偷家族》,但仍感受到小偷家族一如以往關注家庭問題與紀實人文的味道。當年的無人知曉是根據「東京遺棄兒童事件」改編而成,而今次的小偷家族則是他在2016年時參考日本一宗家人隱暪父親去世「欺詐老人金」的案件而構思的。
不完美的我們
這套戲寫實而平淡,真實中帶點荒謬與無奈。電影沒有超級大英雄,沒有超級大壞蛋,也沒有轟烈的結局,每個角色都只是普通人,面對著生活的辛酸與無奈,好人有限,壞亦有限。
- 柴田治:在電影末處說到「我只會偷竊,這是我唯一能夠教給孩子的」,他一無所有,但他無論如何都想把他的全部,都是他的唯一給予孩子;但同時,他都會怯懦,面臨牢獄之災,選擇拋下祥太逃走。
- 信代:曾經殺死自己前夫;但卻擁有著溫暖的心,溫柔地關懷照顧著祥太與樹里這兩個可憐的孩子。
- 奶奶:經常從亞紀父母中拿錢;卻都是世上最了解與痛惜亞紀的人。
- 祥太:他經常發小脾氣,不願意視撫養他的柴田治和信代為父母;但實際都只是個口硬心軟的小孩。
- 樹里:受盡虐待不容易接觸別人;但內心善良,默默關心著對她好的人。
他們各人都有各自的創傷與可鄙之處。是枝裕和厲害之處在於他並沒有刻意去把某個角色打造成完美大好人或十惡不郝大壞蛋,他們各人都有其可恨與可愛之處,你不絕對喜歡他們,但同時你也討厭不下他們。而現實中的每一個我們不也是如此嗎?
我們總有大大小小的缺憾,無人完美。
不完美的我們相遇,互相依靠,才成為更好的我們。
家庭,是羈絆?還是牽絆?
電影尾聲部份,當警員問到信代:「那祥太和樹里叫你甚麼?」「媽媽?母親?」那時的信代瞬刻倏住,內心崩潰,答不上一句話,因為這句質疑是如此真實、殘酷,她一直渴望祥太能叫她一聲媽,這句話踏到她心中那根刺,我心中都被狠狠一刺,為信代而難過。
祥太被拋棄時,是信代給了他媽媽的溫暖;當樹里被家暴時,是信代為她的傷疤搽上藥膏。她為他們倆付出她所有的母愛,但終究,她抵得過偷偷摸摸生活、抵得過因為收養樹里而辭工,她抵得過一切,卻抵不過最大的敵人 — 血緣關係。
我覺得對於亞洲社會而言,傳統的家庭觀念總是在無形中箝制著我們,的確,現在的社會資訊愈來愈透明流通,我們亦有更多機會去接觸外國世界,了解他們較開放的傳統與文化,但亞洲人對於家庭的過份執念與重視仍是根深蒂固地紥根,難以擺脫,如節日傳統、考道等,現存法例對血緣關係的看重亦可見一斑。
可是,現實生活中,
血緣關係就等於皇道?假若血緣關係沒有愛?「家庭」就是單單以血緣關係定義?生不到小孩就做不成母親?只生不養的父母都可以被稱為「父母」?天下無不是之父母?
這些都是是枝裕和留給我們的道德批判課題。
「小偷家族」入面毫無血緣關係的他們各自被拋棄,受傷的他們聚在一起,卻比原生家庭來得更像真正的家庭,為彼此療傷。電影的結尾,祥太在巴士上回看漸遠的柴田治偷偷地說了聲「爸爸」;樹里在當初被他們拯救的陽台上向外偷看,渴望再次看見她的「家人」,他們都在偷偷地牽掛對方。
不少人形容此電影是有關家庭羈絆的故事,
翻查了一下字典,「羈絆」形容並不情願的拘束,而「牽絆」則是一種感情上的用心與惦念,雖兩者聽上去都蠻貶義,但我覺得,在「小偷家族」中:
他們聚在一起,偷走的是各自以往的「羈絆」,
如今各自分散,帶來的是日後對彼此的「牽絆」,
結語
這是一部批判社會的電影,但我更覺得這是一個溫暖人心的治癒小品,家族的生活簡樸,但每天打鬧嘻笑,過得簡單而快樂,儘管並沒有一個快樂的結局,但整個故事入面的每一個人最後都有所成長與得著,學會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
題外話,聽說電影上映後,即使風評不俗,亦有不少反對聲音認為電影詆毁抹黑日本的形象,污名化日本社會問題與宣揚錯誤的家庭觀念等。我就認為,面對傷疤,嘗試以蠻力抓刮或加以遮掩,只會加劇痛楚或再次受傷,直接面對,接納它就是你身體的一部分,等待痊癒才是解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