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課堂︰語言是思維的媒介

語言相對論: 沙皮爾-沃爾夫假說

--

Photo by Hannah Wright on Unsplash

我們經常都會聽人說,語言能力非常重要。例如會說你要學好英文,將來才能找更好的工作。

在香港的學生母語是廣東話,但從小就會學英文,而現在普通話也是很多小朋友會學的語言,甚至有越來越多的人在很小的時候就會接觸其它語言如日文、韓文、西班文等等。大學入學基本條件也列明各種語言能力要求,假如你中文或英文成績不達標,即使其它科目拿滿分,也未必能被錄取。語言能力的重要性無可比擬。

語言是一個文化的結晶,不同文化下運用不同語言。不同的語言所能夠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即使一個無論中文或英文都達至母語水平(native speaker)的人有時他也會找不到直接表達某些中文意思的英文字,或者是直接表達某些英文意思的中文字。例如說「熱氣上火」這些中文字在英文世界中是沒有直接相對應的詞語的,因為英文世界中沒有這種中醫的世界觀。

語言相對論 (沙皮爾-沃爾夫假說, Sapir-Whorf hypothesis/Linguistic relativity hypothesis/Whorfian hypothesis) 提出一個概念,語言影響著人的思維及對事物的感知。不同的語言有不一樣的結構、不一樣的詞彙庫、不一樣的表達方式。語言的特徵限制了我們如何表達對世界的形容及思考的方法。這個假設其實不無道理,語言是思維的媒介,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平時你們在思考的時候,腦海中就會出現各種信息各種聲音,人類就是用語言去讀取出各種信息。平常情況下,人用他的母語思考問題;在理解心理學現象時,心理學家用心理學語言去解釋心理學現象;物理學家則用數學這種書寫語言去思考物理現象,各種語言為我們表達某種世界觀提供了必要的幫助。沒有語言的存在,你很難可以將一個想法表逹出來。有一些心理學實驗亦研究過語言怎樣影響人的感知,例如如果母語中有較多形容藍色的形容詞的話,那麼操這種母語的人的确能分辨較多的藍色。另一方面,如果母語只有很少形容藍色的形容詞,那些人分辨藍色的能力的確較差。這說明了語言除了影響思維,甚至影響了一個人如何感知這個世界和影響了世界觀的形成。

由於語言是思維的基石,沒有好的語言能力也可能不會有好的思維。沒有好的語言水平,其表達能力一定會受到影響。語言水平不佳,思路也就不會清晰,寫的文章說的話也不會好到哪裡去。所以為什麼這麼多大學學系對語言好的同學都有偏愛,不是因為他們語言好而已,而是可能因為他們腦筋好,思維清晰。

和很多其它理論一樣,語言相對論也不是被絕對支持的理論,都有一些學者提出質疑,這裡就不多說了。大家又覺得語言相對論有沒有道理呢?

--

--

Dr. Lo, Ph.D.(H.K.), CPsychol (BPS)
Dr Lo Psychology 達樂心理

Ph.D. in Psych (H.K); Chartered Psychologist (BPS); Founder of Dr Lo Psychology 達樂心理 (IG: @drlo.psychology @drlo.purpose.co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