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心理學迷思:「文字的順序」

Top-Down Processing VS. Bottom-Up Processing

--

我相信大家都看過附圖這類型的圖片吧,明明一大堆混亂的文字,為什麼我們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讀出來呢?這些圖片在網絡中被嚴重濫用,而網絡中的解釋亦不準確,很多人把它解釋作壓力及語言系統的特質等等原因。在這篇文章中,我會簡單為大家提供真心理學知識消除這個迷思。我們在瞭解這個現象前,必要先知道大腦如何處理資訊。

大腦如何處理資訊?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將人類大腦類比作一部頂級資訊處理機器,認知心理學家用最客觀的方法去探討人類的認知能力。這個心理學領域和其它領域如語言學(linguistics),人工智能(AI)等息息相關,可以算是心理學中最抽象的其中一個領域。

人在這個世界中,每時每刻都接收著無數的資訊,視覺的、聽覺的、觸覺的、嗅覺的…我們人體的感官接收器(sensory receptors)每刻都在工作。由感官接收器接收感官資訊開始,到我們產生感覺感知(perceptions)為止,資訊在我們的大腦經歷了一層一層的處理,由低至高、由基础到複雑,這就是我今天想說的資訊由低層次處理(low level processing)至高層次處理(high level processing)的概念。

舉個例子簡單說一下吧,現在你正在閱讀這篇文章,你有沒有想過,你為什麼能辨認這些文字呢?你又為什麼能解讀這些文字的意思呢?你現在在看的文字本質上其實是光的波動,這些光進入視網膜後會被拆成一個個的視覺特徵(visual feature, 你可以想像成相機的像素),這就是最基本的低層次資訊處理(low level processing)的開始。這些視覺特徵然後被一個又一個有特定功能的腦部區域(brain areas)處理,在這些區域中較高層次的感知資訊如形狀及顏色等就會形成,然後文字的影像才會慢慢在大腦中出現。而聯繫於文字影像的文字意思或者是那些文字對你自身的意義和給你的聯想,就是更高層次的認知現象了。

文字的順序不影響閱讀是由於大腦處理熟悉的資訊時往往是「由上而下」的

越低層次的處理是越基本的,像處理一個物件的視覺基本特徵(visual features)和處理聽覺刺激物的頻率資訊(frequency)等。越高層次的處理是越複雑的,例如一幅照片給你的感覺是美還是醜的、一種食物的味道怎麼樣、你的初戀給你的心路歷程等等。

在我們從出生開始,我們的大腦會不斷被家人、朋友及社會價值觀塑造,令我們有很多特有的經驗(experience)、知識(knowledge)、期望(expectations)等等,這些固有烙印於大腦網絡中的經驗知識和期望會很大程度影響了我們的行為。而這種由高層次思維引導、由上而下的資訊處理過程我們稱之為top-down processing (由上而下)。

--

--

Dr. Lo, Ph.D.(H.K.), CPsychol (BPS)
Dr Lo Psychology 達樂心理

Ph.D. in Psych (H.K); Chartered Psychologist (BPS); Founder of Dr Lo Psychology 達樂心理 (IG: @drlo.psychology @drlo.purpose.co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