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Lo Psychology 達樂心理

由Dr. Lo (香港大學心理學哲學博士、英國心理學會特許心理學家)於2018年創立。平台任務為1)科普具科學意義的心理學知識 2)傳播成就卓越思維

Follow publication

高敏感族群 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先前談及到波蘭心理學家 Kazimierz Dąbrowski 提出的神經過敏 (Over-Excitabilities) ,有許多讀者指出這概念,與《高敏感族群》 “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的作者 Elaine Aron 提出的內容很相似,因此以下將會講述相關的概念和兩者不同之處。

Elaine Aron 亦是一名心理學家,她以DOES這四個字母來簡單歸納高敏感族群的體驗:

  • D( Depth of Processing ):處理外界資訊時較為細心與深入,會思前想後事件的成因和結果,願意花時間作思考,因此做事亦較其他人慢。
  • O( Overstimulation ):對於刺激的感官感受較強,譬如感到飢餓或痛楚時,腦海中的飢餓感或痛感便揮之不去;也特別怕噪音與強光。
  • E( Emotional Reactivity and Empathy ):事物常令情緒波動,如聽優美音樂會感動落淚、心情激動,又或是看完悲傷的小說,情緒會被影響好幾天。
  • S( Sensory Sensitivity ):很擅長察覺變化,例如是別人的情緒、動植物的各種微小轉變。

全球人口約15%-20%屬高敏感族群,每個擁有高敏感特質的人也不盡相同,亦有些人即使不屬高敏感族群,同樣會有以上的特徵。這些特質的確與神經過敏的特質很相似,因為兩者皆是源於腦部在接收資訊時,神經系統的反應較為敏感所致(例如大腦皮質的島葉部分較活躍),這些都是天生而非後天學習得來的。

然而,兩者最大的不同,是它們的理論基礎與前設並不一樣。

高敏感 (hypersensitivity) 是一些性格特質 (Traits),是屬於與日常生活有關的本能特徵,反映出個體擁有較深層次的感官體驗;

神經過敏是積極分裂理論 (Theory of Positive Disintegration) 的其中一部分,這理論框架認為精神崩緊是代表擁有更多的發展潛質,在研究上很常與資優學童的特質並列作討論。

總括而言,兩者都是描述相似的生理體驗,但由於「心理學家唔同」,所以理論的延伸及應用也不太一樣。心理學就是如此,因著概念上微小的不同而衍生出千萬個類近的名詞,可不要把它們混為一談喔!

Sign up to discover human stories that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Free

Distraction-free reading. No ads.

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

Tell your story. Find your audience.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Dr Lo Psychology 達樂心理
Dr Lo Psychology 達樂心理

Published in Dr Lo Psychology 達樂心理

由Dr. Lo (香港大學心理學哲學博士、英國心理學會特許心理學家)於2018年創立。平台任務為1)科普具科學意義的心理學知識 2)傳播成就卓越思維

呀雲☁️
呀雲☁️

Written by 呀雲☁️

Founder of the psychology platform: Blackbox Psychology (Instagram: @Blackboxpsy))

No responses yet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