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感族群 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先前談及到波蘭心理學家 Kazimierz Dąbrowski 提出的神經過敏 (Over-Excitabilities) ,有許多讀者指出這概念,與《高敏感族群》 “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的作者 Elaine Aron 提出的內容很相似,因此以下將會講述相關的概念和兩者不同之處。
Elaine Aron 亦是一名心理學家,她以DOES這四個字母來簡單歸納高敏感族群的體驗:
- D( Depth of Processing ):處理外界資訊時較為細心與深入,會思前想後事件的成因和結果,願意花時間作思考,因此做事亦較其他人慢。
- O( Overstimulation ):對於刺激的感官感受較強,譬如感到飢餓或痛楚時,腦海中的飢餓感或痛感便揮之不去;也特別怕噪音與強光。
- E( Emotional Reactivity and Empathy ):事物常令情緒波動,如聽優美音樂會感動落淚、心情激動,又或是看完悲傷的小說,情緒會被影響好幾天。
- S( Sensory Sensitivity ):很擅長察覺變化,例如是別人的情緒、動植物的各種微小轉變。
全球人口約15%-20%屬高敏感族群,每個擁有高敏感特質的人也不盡相同,亦有些人即使不屬高敏感族群,同樣會有以上的特徵。這些特質的確與神經過敏的特質很相似,因為兩者皆是源於腦部在接收資訊時,神經系統的反應較為敏感所致(例如大腦皮質的島葉部分較活躍),這些都是天生而非後天學習得來的。
然而,兩者最大的不同,是它們的理論基礎與前設並不一樣。
高敏感 (hypersensitivity) 是一些性格特質 (Traits),是屬於與日常生活有關的本能特徵,反映出個體擁有較深層次的感官體驗;
而神經過敏是積極分裂理論 (Theory of Positive Disintegration) 的其中一部分,這理論框架認為精神崩緊是代表擁有更多的發展潛質,在研究上很常與資優學童的特質並列作討論。
總括而言,兩者都是描述相似的生理體驗,但由於「心理學家唔同」,所以理論的延伸及應用也不太一樣。心理學就是如此,因著概念上微小的不同而衍生出千萬個類近的名詞,可不要把它們混為一談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