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橋效應」? 淺談關於情緒反應的心理學知識

--

Photo by Fabio Comparelli on Unsplash
這篇文章講述的是關於情緒反應的心理學知識。文中亦會闡述坊關於間經常所說的「吊橋效應」心理學理論及實驗詳細內容。

情緒在人類身上是一種自然存在的認知能力(cognitive function)。在心理學中,關於情緒(emotions)的研究多不勝數,而情緒這個研究課題已在心理學中差不多有100年歷史,從而誕生了許多十分經典、各位心理學學生必讀的理論例如James-Lange Theory等等。雖然James-Lange Theory 等知識十分經典,但在現今大眾以網絡資訊為主要學習工具的年代,我相信沒有太多人會知道什麼是James-Lange Theory。反而有一個相關的詞語大家卻耳熟能詳,那就是「吊橋效應」。「吊橋效應」其實牽涉了另外一個非常經典的情緒理論--Schachter-Singer Two Factor Theory。在說「吊橋效應」之前,讓我們首先瞭解什麼是James-Lange Theory,什麼是Schachter-Singer Two Factor Theory。

James-Lange Theory

心理學上定義的情緒不只是我們常想的主觀情感(subjective feelings),還包括對發生的事情的認知上的解讀(cognitive appraisals),和伴隨情緒產生的生理反應(physiological responses)。這三個因素構成了情緒的全部。

一般憑直覺來想,情緒發生的先後順序會是cognitive appraisals →subjective feelings →physiological responses。例如你在工作上升職加薪了,你對這個情況在認知上解讀後覺得它是正面的,然後你主觀上會覺得快樂開心,快樂開心讓你最後笑了。

但是William James and Carl Lange(他們都是100多年前世界第一代的心理學家,推動著心理學和哲學的正式分離)。他們對情緒發生的順序有不一樣的解讀。他們認為的順序是physiological responses →subjective feelings (生理反應發生在主觀情緒的前面)。這在心理學上我們稱為James-Lange Theory。也就是說如果你升職了,你的生理系統首先發生變化,例如你會先笑,最後才會產生主觀情感例如開心。這個理論看上去好像很不符合直覺和邏輯,但是卻是充滿證據支持的。最大的證據就在於所有認知能力都是由腦部控制。我們現在都知道,假如腦中的杏仁核(amygdala)被破壞了,那麼我們便不會有驚恐的感覺,前端扣帶皮層(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被破壞了,人的道德觀念、專注力、情緒控制亦會受到影響。大腦是生理組織,大腦損壞破壞主觀情緒,正正是生理反應先於主觀情感的最有力的宏觀證據。

那麼James-Lange theory…

--

--

Dr. Lo, Ph.D.(H.K.), CPsychol (BPS)
Dr Lo Psychology 達樂心理

Ph.D. in Psych (H.K); Chartered Psychologist (BPS); Founder of Dr Lo Psychology 達樂心理 (IG: @drlo.psychology @drlo.purpose.co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