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談起:正確應對兒童ㄍㄟㄍㄠˊ(假會) 行為有多麼重要。

YvonneFu
luke-yvonne-親子文創實驗室
6 min readJul 26, 2018

你的學齡前孩子很愛說:『我來幫忙! 我會! 我自己弄啦!』這一類的霸氣獨立宣言,然後其實又幫不上正經的忙,只是在那拖時間慢吞吞又氣呼呼的嗎?為什麼有時候你幫他做了,卻惹的他一陣大暴走?是他不知好歹個性差?還是….? 讓阿德勒來告訴你

媒體炸裂時代,育兒陷入了碎片捕捉的怪圈。斷裂式的育兒知識,造就很多矛盾而且不知所措的父母。強烈推薦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一書。一本非常全面性的書籍,閱畢能從其中找出好多育兒名書從中汲取的觀點。還能解釋一些你家屁孩莫名其妙的行為。它理據清晰的闡述了根源於人性心理學的原因, 而不只是條列一些你該怎麼做的口號。常見的口號包括從台灣最早期流行的『愛的教育』。到現在最流行(但其實我很討厭)的育兒詞彙:『溫和而堅定』…許多你曾經片面/零碎/隻字片語的在各種育兒書籍/育兒專家口中聽到的那種你覺得『最好是這樣』的口號,都有了原因。

阿德勒學說的核心:社會情懷(gemeinschaftsgefühl)

阿德勒醫師,是十九世紀後期第一個與佛洛伊德創建精神心理學的人,他相信每個人的基本目標都在追求歸屬感與自我價值。gemeinschaftsgefühl, 是他自創的一個多層含義的德文字,很難翻譯成英文,但貼近於「社會意識」(social consciousness)與「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中文習慣稱之為「社會情懷」。阿德勒心理學透過「社會情懷」來衡量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心理健康的人渴望為社群做出貢獻── 從很小的時候,從家庭就開始。許多研究不斷證實阿德勒的學說:允許孩子為家庭做出貢獻,是發展自我價值與能力的關鍵。

所以幼齡孩子們都“曾經”非常熱衷模仿/協助大人們處理家務,你還記得當你允許他一起洗菜,洗碗,準備食物,一起烤pizza做餅乾,一起打掃家裡,折疊衣物並歸位的時候孩子有多麼開心嗎?又有多少大人因為孩子慢吞吞地幫倒忙而多次說出『還是我來吧』這句話?

在阿德勒的理論體系之下,孩子相較於大人更為矮小瘦弱,而他們身體與心智上的限制,容易讓他們認定自己是沒有能力去面對與處理眼前的困境,因此會用非常「狹隘」的方式來理解事情。一但被拒絕被制止,就會會用自己獨特的「私人邏輯」來保護自己,訂下自己的虛構目的,克服他獨有的自卑感。

*虛構目的(Fictional Goal)。「虛構」,代表這個目的是個人想像出來的產物。
*私人邏輯(private logic)是孩子在過去經驗中,所學習到如何看待事情的方式

父母親在孩子稚齡期的包辦協助,扼殺了這一切『讓孩子克服困難,滿足自我價值並獲取正向經驗』的可能, 最糟的是可能引導出的私人邏輯諸如:『反正我什麼都做不好,我一動手就會被吼。』『其他人本來應該幫我做這些事情』『別人幫我做事,才代表他愛我。』等等…父母親不知道他們以好父母為名幫孩子做了太多,反而因此傷害孩子的人格,導致青少年時期父母再來大肆抱怨:這孩子有夠懶,什麼都不做!!! 事實上,越是沒有這種實現自我價值機會的孩子,在日後就越會製造出某些問題行為。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這本書是美國的教育學博士, 簡.尼爾森所著。她在一九八○年代,接受美國聯邦政府委託,主持一項兒童教育研究專案,發現家長與教師運用阿德勒心理輔導法,對孩童有明顯正面影響,因而發展出一套涵蓋溝通、衝突處理與相互尊重的教養方法,稱之為『正向教養』法(Positive Discipline)。

正向教養法這本書羅列了49個可操作的方法和技巧。最重要的論點基礎就是上述提到的:根基於社會情懷(gemeinschaftsgefühl)~允許孩子為家庭做出貢獻,是發展自我價值與能力的關鍵。此外,正向教養還提取了一個阿德勒最重要的關於兒童教育的觀點:重點應該放眼在未來。正向教養還說:『不要懲罰,不要訓斥,更不要無謂的讚美孩子。

不要懲罰,不要訓斥這兩個觀點談的比較普遍,留到另一篇再談。首先重點解釋下:為何不要無謂讚美孩子?(這幾乎算是最大的育兒迷思之一)

對!這裡重點畫線加粗:不要隨便孩子做了什麼他們能力範圍內的事就瘋狂鼓掌說好棒棒。

不但容易養成他們為博讚美的討好型人格,更讓你想不到的是會讓他們逐漸產生自我懷疑(這事情那麼簡單,我爸媽是覺得我本來做不到嗎?我有那麼遜?)

對孩子說他們有能力,不會產生效果。他們必須實際體驗,才會感覺到自己的能力。(所以請不要拒絕他們笨手笨腳的幫忙)

1孩子有貢獻時,他們會感到自己擁有能力、歸屬感與自我價值。

2找到機會就說:「我需要你的幫忙。」

3確保孩子知道,你有多麼感謝他的協助。 不知道怎麼鼓勵孩子的時候,就說謝謝。理由越具體越好。

阿德勒在我家,親子關係實例分享之:Luke的拖把

3歲之後,Luke就擁有一隻比較輕的專用拖把,每當週末打掃的時候,他就會拿起那隻拖把跟在後面拖(我也有一隻)。剛開始的時候完全是來亂的,他不會反身朝著出口拖,肥肥的小黑腳有時會反覆踏到剛剛才拖好的濕地,有時難免忍不住教他要怎樣拖才正確,換來他不爽的臉之後,我選擇默默過去把黑腳印再拖一遍然後什麼都不說。現在5歲的他已經非常像模像樣,好幾次我都忍不住真心誇讚:你真的是越來越幫得上忙了,等一下你遊戲房間就交給你負責囉!當然,我們依舊是雙人拖地模式,但一些相對不是很髒的區域,完全可以讓他負責。所以在我們家,收玩具一向不是件很煩心的事情。Luke的確沒有天使到玩完一件收一件,也常常東丟一個西丟一個,但是只要啟動『家庭房間整理模式』,他非常樂於花個20分鐘把他那一個小天地打理得整整齊齊。

阿德勒在我家,親子關係實例分享之:尿尿要掀馬桶蓋

Luke是一個五歲的小男孩。關於如廁禮儀,有時候記得尿前要掀馬桶蓋,有時候不記得。前一陣子我發現他忘記的機率大增。當我看著馬桶上的黃污漬,心裡嘀咕,早就把阿德勒忘的一乾二淨,本能對他碎念:「你要記得把馬桶蓋掀起來,這樣別人會覺得你很有禮貌,不然弄髒了下一個人怎麼辦。你以前都會記得。希望一個月之內你能做好,如果你不想聽我一直念這件事的話。」我的語氣很平靜,luke也沒怎麼生氣的說:好啦~~~(但拖長的語音透露出他真實的感覺。我也知道我處理得太簡單粗暴,應該用更“專業的”手段來說這件事….但是話已經出口,誰能時時刻刻當完美媽媽?)

幾天之後,我無意看見他把蓋子掀起來了。

當時,我所有讀過的親子書全在一瞬間閃現,腦子瞬間啟動了阿德勒雷達:「必須抓住機會,具體的表達謝意」「哇!我看見你把蓋子掀起來了 !謝謝你讓我等一下坐馬桶的屁股不用濕搭搭的!太感謝你了,我上次的嘮叨你都有聽進去耶」luke聽到我說這話,露出了想憋笑但其實很得意的笑容。看著他的表情,我知道阿德勒是對的。這次之後的下次,下下次,迄今的每一次他都有記得掀起馬桶蓋。

育兒無小事,每一天每一件發生的事情都在塑造這個孩子的後天性格。

我一直深信沒有哪家的孩子是生來天使,背後都有你所看不見的功夫。

為人父母,可以學的還有很多很多。

--

--

YvonneFu
luke-yvonne-親子文創實驗室

曾經的廣告人。在上海,蘇州,寮國都有客戶經驗。現任自封的親職考古學家。在育兒過程中開啓N次與家族舊靈魂之間的對話;試圖透過網絡時代的力量,重新連結發現"我是誰"的過去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