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教養為什麼讓我們『不要懲罰,不要訓斥孩子』?

YvonneFu
luke-yvonne-親子文創實驗室
6 min readJul 31, 2018
到底是不打不成器,嚴棒出孝子?還是愛的教育,對孩子大談同理心與尊重?兩派觀點拉鋸已久。而根據台灣這些年學校禁體罰的結果來看,我們似乎並沒有收獲更具獨立思考以及更懂得互相尊重的下一代?所以棍棒教育其實並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錯嗎?

從學校管教層面來看,目前之所以沒有比棍棒教育更有效的方法,主要原因出在有效的方法,(比如:正向教養所提倡的做法)聽上去很簡單,實際操作起來,每一次都得一步步去分析孩子內心真正的“深層動機”。 學校老師一對多,客觀說的確沒有閒心分析這個。但作為家長,你責無旁貸, 你就是不應該像“外人”那樣簡單粗暴的處理。

正向教養的觀念是懲罰或訓斥這兩個速成的方法頂多只能改變當下行為,而且會帶來四個交叉出現並逐步累加的負面後果:

1.憤恨 — — 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報復 — — 這回他們贏了,下次我會扳回來的。

3.反叛 — — 「我偏要對著幹,以證明我不是必須按他們的要求去做。」

4.退縮 — — 孩子會產生兩種心理:一種是「偷偷摸摸,下次絕不讓他抓到」;一種是「自卑,我是一個壞孩子」。

比改變孩子當下行為更重要的事:轉換他的錯誤信念!!!轉換了錯誤信念,才能培育屬於未來的品格與能力。

下面就來看看阿德勒正向心理學裡面歸納出的不當行為背後的四大錯誤信念與目的。有人問作者說「你怎麼不斷把孩子放在這四個錯誤目的的框架裡?」他回答:「不是我放的,我只是不斷在這個錯誤目的框架裡找到他們。」

在我回顧自我/旁觀他人,種種無厘頭的親子衝突事件裡,深感到從這個框架裡的確能找到很多值得參考的線索。它為那些不理解孩子“不甚合理”反應的父母,提供了一盞明燈。
親子關係實例分享:一場以暴衝開場,結局大致走向正向教養的Luke揮枕頭事件

那天Luke很興奮的拿著手上抱枕揮舞亂轉,差點打到他的PS4賽車方向盤玩具(只是差點,並沒有真的打到。)我忍不住說: 『小心!打到壞掉就不能玩了。哈哈哈,反正我也不喜歡你玩這個!』(後面這句是用戲謔外加一點幸災樂禍的口氣說的)他很不高興大喊:不要說!!! 並且用他手上的抱枕揮打向我。剛好那個抱枕屬於密度比較高,所以揮向我是有份量的。

這個行為惹的我超級不高興!!!這樣說其實有點含蓄,正確來說應該是暴怒,踩到我紅線的那種暴怒!我管不了什麼親子心理學理論,劈頭就是一陣訓斥,嚴正告訴他不能對家裡的長輩不尊敬(包括大呼小叫動手動腳)再外帶一通人有親疏遠近之分,這和同學小打小吵不一樣的長篇累論,總結說這是我們家最重要的家規, 你難道不知道嗎?

我沒料到的是, 他理直氣壯的大聲說道:你又沒說過!

『 What? 你又沒說過?你又沒說過?你又沒說過?你又沒說過?』 這幾個字真是聽得我怒極反笑。想笑的是我還真沒說過,沒怎麼說過的原因是因為3歲之後他也沒犯過這樣的錯====>所以其實他心裡知道這是不對的,但他好不容易在這場我不斷開砲的權力爭奪戰中,找到反擊我來證明自己是對的點。一瞬間阿德勒的表格又浮現在我稍微理智的心中。

所以我並沒有接著罵說死小孩還敢強詞奪理。想像一下有多少家長在這一關會hold不住會失控?但在我的確沒說過這種事的前提下,如果我更怒了並要加重處罰,孩子如果會憤恨,報復,反抗,退縮(懲罰訓誡帶來的四個負面),也完全合理。

於是我稍微沈默了一下子然後說:『那我現在說了,你以後千萬記住。』看他沒有熱情有禮的回應說:『yes mom !』心中那股被他枕頭揮到的邪火又升上來。我就是覺得這事不能就這樣算了,口中控制不住說出:我要處罰你,你去罰站, 我要讓你記得這個錯誤很嚴重。在這個事件之前,我們家是從來沒有具體的處罰(罰站這個字也從來沒有在我嘴巴裡出現),我無從預期他的回應。結果, Luke用蠻嗆的口氣說:『我才不要哩!』

聽到他這麼說的時候,其實我內心居然有一點小竊喜。我一向怕把孩子養成一個唯唯諾諾,過分聽話,沒有自我主見的人。他用可以接受的態度(大聲但不無禮)說了那句話。(阿德勒的表格又浮現在我心中)

回顧事情起源:
我驚覺我倆現在這事,打從一開始,就是因為我先挑釁,用了不好的語氣隨意說了他『尚未』犯的錯誤,對我而言是提醒,對他而言就是在挑戰他的權力。他接下來的肢體反應的確失當,但不算事出無因。如果我能在被枕頭揮到的第一時間,就先把案情釐清:和他說:『我剛剛的確說了你還沒有做錯的事情,我先為我的口氣道歉。剛才你一定很不開心。但是不開心有另外的表達方法…..你枕頭這樣揮到我,我覺得有痛的感覺,我們不會這樣對愛的人bla bla bla。』我相信如果我是這樣的反應,後面的衝突不會繼續升高。但我已經爆衝了,所以趕緊踩剎車,轉換方向..進行2次補救。

於是我冷靜下來(使用爭奪權利中,家長被鼓勵使用的方法)說:『我是不能強迫你,那你自己來決定,下次你再犯了這種嚴重的家規,要怎麼辦?你想一想再告訴我。』Luke的反應也冷靜下來,他認真的想了5分鐘,然後自己說:『那你就一整天不要理我。』我表示同意。然後說:『你剛剛枕頭揮到我,我需要你安慰,可以抱抱我安慰一下媽媽嗎?』Luke非常激動的衝過來緊緊抱著我。我趕緊連結我們之間的關係,表示我對他的愛。我很高興,我沒有只是制止他當下行為或者逼迫他,處罰他並獲取道歉。於是這整件事情在開場充滿瑕疵,結局大致回歸正向教養而落幕。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就是個挫敗的孩子。」孩子的行為是冰山一角。隱藏的冰山底層代表行為背後信念。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受挫的孩子,挫折感來自於「我沒有歸屬感」,「沒有自我價值」的信念。

『什麼?我的孩子怎麼會感到沒有歸屬感?他怎麼會不知道我有多愛他?這不合理。』就是這麼不合理!家長時常忘記,孩子看世界的觀點與我們不同。他們在與外界互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信念是我們一手造成(參見另文:從『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談起:正確應對兒童ㄍㄟㄍㄠˊ(假會) 行為有多麼重要。)

成功解碼孩子如何及為什麼創造出這樣的信念,就能進入孩子世界,正確學會何謂不懲罰不訓斥的有效方法。當然,父母不是聖人,要求父母在孩子假鬼假怪的時候還能次次正向教養為起手式,實在非常為難人。但是只要這個大方向在心中扎根了,無論是怎麼樣糟糕的開場,都有機會走回正確的養育之路上。

--

--

YvonneFu
luke-yvonne-親子文創實驗室

曾經的廣告人。在上海,蘇州,寮國都有客戶經驗。現任自封的親職考古學家。在育兒過程中開啓N次與家族舊靈魂之間的對話;試圖透過網絡時代的力量,重新連結發現"我是誰"的過去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