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停止不切實際

鹿魚
成為你自己
Published in
10 min readApr 26, 2017

這篇文章獻給所有因為理想和現實的落差而感到痛苦的人。希望以我的經歷助你抹平二者間的鴻溝。

street art in Korea, leave a comment if you know the artist.

大學畢業前我讀解憂雜貨店潸然落淚,畢業後我讀超級預測心驚膽跳。

驚訝的理由不是預測員有多厲害,而是我和他們的思考模式差多遠。我從來只利用主觀經驗判斷事件,無論是我熟悉的日常生活(網路小說和線上購物),或是完全不明白運作模式的領域(政治和股市),我並不會因為面對的議題改變而改變輸入的數據。於是我使用網路的方法是當年第一次發現免費網路小說的腦部設定,即:網路是用來看免費小說的。

像現在這篇文章是手機打的,但一開始手機對我而言只是psp的替代品而已。從買了手機第一天下載了遊戲後,我就十分後悔換了"智慧"手機,從前只在電腦上浪費的時間,現在隨時都在浪費了。為期至少半年我都不曾發覺手機其他的功用,直到我遇見更多困難,讀了更多的書,學會改變行為來展現腦中思想的組成,才重新設定手機使用的範圍。

於是突然,它從遊樂設施變成了讀書工具,所有遊戲和小說網站被刪除,大量思考工具和演算法學習網站被加到主畫面,發掘了新的應用程式和網路使用方法,連帶的搜尋關鍵字也從小說作者轉換到物理學家。

物品本身並沒有改變,而是使用者的行為改變了。

人類大命運的作者將這個認知差異區分為,人類整體的客觀事實和我們個人經驗組成的主觀現實

從一條條飛奔而過的文字,變成彼此思想連結的網,我開始把每個人看成他們過去經驗的組合,往往比將他們帶入我主觀經驗的角色正確,例如:

當『父親』變成『王小明』這個人的時候,他就從一團溫暖的情緒變成一位因為身為長子才結婚的60年代男性,一切做為父親你無法解釋的行為,都因為他變身王小明而有了解釋。

你埋怨他為了創業不參加你的開學典禮,是因為對父親這角色設定了既有的行為模式(預期);而王小明這個人的目標也許是創立台灣的spaceX,於是他即使參加你的畢業典禮也在計算火箭載重公式就顯得正常。

身為家長該為孩子而活(客觀現實/社會偏見),但是身為個人該為自己而活(主觀現實/自我偏見)。

我想現在你開始明白我想說什麼了。

從大學畢業後,我經常感覺痛苦,這是因為我個人的現實和這世界的落差極大。在我的主觀裡重要的事情卻在客觀世界中不值一提,後果就是,我經常感覺倦怠,煩悶且完全找不到工作,或者說月薪25000以上,有勞建保和發展性的工作,更理所當然的,我開始準備考公職。

從一開始感覺沒興趣扼殺夢想,到從讀書過程中重新找回紀律,我感覺自己突然成長,從主觀世界連結到這個真正的現實,醒悟的震撼使我不斷輸入更多數據(讀更多類型的書),更新所有組成自己思考的資料。

我修正主觀【感覺努力】和現實需要【多少輸入才能得到錄取的結果輸出】的差異。我的自我感覺是經年累月偏見的組合,但是我所屬的族群無法代表所在社會的真實主體,於是我要生存逐漸變的吃力,這是因為我和客觀現實產生了落差。

我以為的優勢(例如課外讀物看很多)全是自我認知的產物,和客觀現實沒有連結(沒人在乎google一下就能得到的凌亂知識)。落差產生痛苦,但是我又感覺已經全力以赴,這是因為活在狹小的學生圈中太久,也是所謂學校和社會的狹窄世界。

考公職是個非常好的範例,它是有標準答案的,也建立起相當龐大的數據庫(歷屆試題和錄取名單)於是如果我能回到2014年,我該做的不是閱讀更多的小說和心靈雞湯(萬惡的秘密),而是像我去年做的,蒐集錄取考生的心得,分析共有的慣性,紀錄我讀書的時間專心的時間寫題需要的時間,計時建立數據分析,套入修正模式(例如考生都說要吃早餐和定時運動),察看執行成效,重新調整(我吃早餐想睡,注意時間減少一小時,則,捨棄該行為,修正為不吃早餐;定時運動增加了1小時的専注力,則,保留該行為,從此定時運動),在這樣明確的調整下,我得到了自己的業務報表,讓我能以數據看清成效,搭配日記,就能比對現實數據和我個人感情的差異。

  • 效率極高的一天(高效閱讀四小時,做題數五),日記心得因為疲累就短暫紀錄;反之效率越差的時候,紀錄的心情寫得越長,預估自己付出的努力更多,於是越渴望休息,造成的結果是在實際上更需要加班以達到預計目標的情況下,''嘉獎''自己去看了場電影,看完心滿意足,覺得 我值得。隔天檢視績效時才猛然驚覺該開除自己。

感覺自己做比較多的,和實際上做比較多的,誰值得休假呢?

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斷發現自我行為受主觀經驗的偏見設定,豐沛的情緒在感知故事時非常實用,但在追求效率時加倍阻礙。於是我開始明白高成就的人為什麼多半面無表情,除了累的沒力氣外,擁有理性設定的大腦,實際上沒有需要驚訝的事,任何事,都能分割成小塊分析,一旦知道組成的物理規則,剩下就是時間的問題。

客觀到底有多重要?

我的這篇文章肯定不新鮮,有大量相同的言論被反覆以不同形式重複,也許讀到這裡你甚至不明白為什麼基本思考和行為要描述的落落長,但這對多數人來說,一定是篇有用的文章。

而這不是我個人感覺,是我探索周遭,不斷的發現身邊主觀自我和客觀現實碰撞的例子,這些人就和大學剛畢業的我一樣,多半時候片體鱗傷卻不明白對手究竟是誰。

只有極少數人,或者說是頂層的大多數人,他們的主觀和客觀接近,沒有偏見就沒有落差,沒有落差就沒有痛苦,他真的隨心所欲在做事,顯得輕鬆又成功,於是你看見他瀟灑,但是沒看見背後真正的因果關係。

(ps.有些人即使主觀和客觀相距甚大也沒有關係,因為他的財富或權力地位超過了知識差距,建立起新的現實,若你的主觀現實中住進大批的居民,你在該處境下也自然如魚得水,例如身為美國總統的川普不承認溫室效應,上週今夜裡有一輯就是特別說明這個現象: Trump vs. Truth

2016年的關鍵字是後真相(post-truth),當這個時代決定個人感覺的立場比事實真相重要,獲得真相就變得彌足珍貴。我想2050年後人類可以靠當觀眾過活,只活在思想的領域之中,那主觀的內容創作就是稀有價值,只是現在,當電腦還比不上(需要配合)人腦的時候,理性效率依然是最佳選配。

我投身公職和自我修正的同時,medium為了獲利模式大幅裁員,近日(2017/3/23)才開始為部分創作者提供5美元一個月的訂閱收費模式,相信很快會普及。而在它因為獲利模式搞不定的時候,中國的微信公眾號和簡書早就已經開始訂閱收費,類似的內容訂閱模式在美國有patreon,臺灣則有pressplaysosreaderwereport 等,都是為了對抗虛浮複製文章的積極反攻,促進優質內容創作者獲利生存,真相的重要性正被注意,創作者的大量崛起也是必經之路,因為演化討厭真空。

如果你對這篇文章感興趣,或者覺得還有用,你可以點此訂閱我的專欄,這件事是從我學習理性後就一直規劃的,還記得我效率和感覺的日記嗎?從大學畢業後我紀錄了三年來一千天的歷程,22到25歲,從最迷惘到最安定,我預計在一年內(2018起)花一百篇文章整合這些經歷。

我並不打算教你考公職,而是希望你能藉由我不足一提卻總是洶湧而至的平凡挫折裡借鏡,從觀眾的角色切換到世界規則的研究者,你來嗎?

為什麼是我?

我絕對不是理性模式的專家,從附加連結的多寡你就明白我吸收了多少巨人的寶藏碎片,希望你參考我的文章前先知道我的組成背景,以明白我大部分思想的來源以及這些知識可以利用的地方。

人類是環境的產物

我是所謂有小聰明的人,國小父母離異,兩邊奔走中學會看人說話,在爸爸那不想媽媽,在媽媽那不說爸爸,這是察言觀色首部曲;國中沈迷奇幻小說和少年漫畫,不費力考上中等高職(300滿分時代230),配合青春歲月改沈迷偶像綜藝和文藝愛情故事,統測分數攀上類科最後一所國立科大;大學第一次和外人住宿,也是第一次到新的城市,但宅心不減,沈迷長篇網路小說和歐美影集,成績中上下徘徊就畢業了。

我很中等,自己都覺得太適合當範例了,依照台灣的離婚率、就學程度(大專院校生佔人口比例)、努力程度(這只能我自己估計和當時班上第一名比較感覺)都佔中質數,興趣也是大眾(依女學生興趣統計),只有美劇是稍微小眾的發展,多益成績也是剛好中標600。

這就是我的優勢。

我不是像巨人們有大學畢業的父母和一筆信託基金,我沒有國外留學也沒有閒錢旅行(到過最遠的地方是澎湖),我要打工、要貸款、要在家庭爭吵中灑淚寫作業、要配合朋友改變愛好,偶爾也要排隊美食小確幸,我能寫這篇文章的意外之處,在於國小的時候班導請同學各帶一本書組成了圖書角落,從第一本國語日報開始到孫叔叔說鬼故事,還有人帶了德國留學指南(猶記得那時鄭重和我媽宣告原來世界上有兩個國家),我在一個月內讀完了所有書,意猶未盡,寫讀書心得換來的水彩蠟筆堆滿書櫃,我很幸運,閱讀不只開拓我的腦域,更重要的是,這是被客觀現實喜愛的技能,所有人都鼓勵我多讀書,稱讚我愛讀書,所以你也可以想見等國中才通知我那些書”不是該讀的”為時已晚,我建立了習慣。

每個人都受到環境的限制,當心靈雞湯最愛說富人和你平等之處就是都有24個小時,他們錯了。就像郭台銘國中不用打工、大學不用貸款,找工作的時候也不用為了各縣市房租遷就,我們擁有的時間絕對不一樣,我們所處的環境也絕對不公平。

這種不公平來自資訊的不對等,財閥擁有的交際圈和農民擁有的朋友絕對不同,直到這個時代,網路的時代,一切有了新的可能,大量資訊免費提供,你搜尋,就得到。問題是沒有經過這麼龐大資訊選擇的你,沒辦法知道自己究竟想問什麼,從而得不到需要的資料。

就好像父母第一次使用電腦,他想知道台北有什麼好吃的,就搜尋『台北有什麼好吃的?』,而不是我們知道的關鍵字搜尋法『台北 中餐』,這差異來自對電腦的理解,將會得到全然不同的搜尋結果(不過現在演算法已經提升到能從句子裡自動提關鍵字,所以其實這比喻已經不適用,但你明白我的意思。)

還有資訊的取用限制。像是想看免費小說的人,分為兩等,一類直接搜尋『免費 小說』,一類則會在特殊論壇中找到小說的分類,這也是資訊的不對等,你必須先知道有那些論壇的存在才能找到,就好像有些老巷弄的餐廳只接待熟客。

不過這一切的限制遠沒有工業時代的差異那麼大,身為工廠的工人你不能帶走儀器,但是身為內容創作者,你的經驗可以隨身攜帶,知識是你通往新世界的機票,你需要盡可能多的機票、高品質的機票,才能飛的遠,然後要學火箭,所有的燃料是為了一個目標,一切非必要都必須斷絕,一切渡過的也可以捨棄,如果我能帶你飛一陣,就快來,一旦我減速或老舊,你應當儘速搭上另一架火箭,就像我自己一樣。我在地球上曾經深信的、適用的全部都不適用於太空的規則,我如果到了太空,若不更新,就是死亡。

世上一切之於我們,除了適用之外沒有其他好處。

~魯濱遜漂流記。

普通我不會教你創業,不會要你跪著走也要追求夢想,我的目標讀者也絕不是身懷絕技、家勢和大局觀的人,我是普通人,我只想要以後孩子想打棒球我不用叫他先考公職,我的目標是他的後盾,只是在這個時代,想做到這點,需要一筆龐大的金額,我的目標讀者,是想要減輕生活痛苦的人,因為不明白自己能做的和世界需要的而感覺迷惘,所以需要持續努力改變認知,我也還在學習,希望在這過程中,將學到的一起分享給你,一起成長,如此而已。

10703update.

--

--

鹿魚
成為你自己

一切目的都在減少自我宇宙與客觀現實間的落差,加入我的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