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筆記┃重新理解成癮這件事

涓 / Lynn Chang
涓|生活筆記
Published in
5 min readMar 23, 2019

面對藥物成癮、酒癮、網路成癮、購物狂、工作狂等,往往我們會想去探討「為什麼這些人會成癮?」但加拿大一位專門研究物質依賴的醫生 Gabor Maté 在 TEDx Talks “ The Power of Addiction and The Addiction of Power ” 上要我們反思,我們的重點應該放在「為什麼這些人感到痛苦,而非為什麼成癮。

什麼是成癮?

Gabor Maté 對「成癮」的定義是:「成癮是一個能讓你短暫鬆口氣、獲得一時滿足的行為。但長期下來,會導致傷害或負面影響,讓你明知有害卻不願放棄的行為。」

成癮能得到什麼好處?

(**注意:這裡不是要鼓吹成癮的意思喔**)
跳脫我們對成癮的一貫思維 — — 成癮帶來的壞處,Gabor Maté 從另一個方向來思考成癮 — — 成癮能得到哪些好處

  1. 減輕痛苦
  2. 得到平靜
  3. 得到控制感、支配感

但這些都是非常短暫的,約數小時左右。

一位搖滾吉他手 — 基思·理查茲 曾對海洛因嚴重成癮,他曾說過:

「成癮是為了讓自己失去感覺,為了遺忘。」
「我們透過這種扭曲讓自己可以短暫地變成另一個人。」

從成癮物質特性反思

Gabor Maté 提到古柯鹼、海洛因、可代因、酒精等,這類的都屬於「止痛劑」,它們能止痛。

所以,重點不在於成癮,而在於為什麼會感到痛苦。

Gabor Maté 認為要理解一個人何以會痛苦,應著眼於他們的生活,而非基因遺傳。在他的重症成癮病患中,最明顯易見的就是多數從小飽受欺凌、虐待、被拋棄、被忽視的心理創傷,這些是痛苦的根源。

心理創傷對幼兒腦部發展的影響

缺乏愛與親情連結是不利於腦部發展的環境因素之一,這使大腦重要迴路發展受到影響。影片中提到兩個重要的腦內物質:

  1. 多巴胺(dopamine)
    a. 特性:多巴胺是帶來鼓舞和刺激的化學物質,它會使我們感到積極、興奮、好奇、活力。
    b. 影響: 當兒童的生活環境導致心理創傷,會影響到大腦接收多巴胺的受器(receptor)的發展。若無法正常接收到多巴胺,成癮者可能轉而透過注射藥物,使大腦湧現多巴胺,而感到俗稱的「爽感」。
  2. 腦內啡(endorphin)
    a. 特性:一種類似嗎啡的化學物質,人類自體產生的止痛劑。它讓生物感受到愛、感受到自己對父母的感情、父母對孩子的感情。
    b. 影響:類似上述因環境產生的心理創傷,使大腦接收腦內啡受器(receptor)的迴路無法正常發育。因而患者會對藥物/毒品上癮,是因為這些物質能讓腦內啡出現,這就是上癮的機制。

一位病患曾說:「第一次接觸海洛因時,感覺像是投入一個溫暖的懷抱,像被媽媽擁抱的嬰兒。」

Gabor Maté 指出「毒品讓人上癮」是一種迷思,毒品本身並不會使人上癮(這裡我困惑那生理依賴是?),但卻容易使這些患者的大腦受到影響,吸毒讓他們像是正常人,不再感到痛苦,而是可以感覺到被愛。因此,一而再地對這些物質產生心理依賴。

Gabor Maté 回溯自己為何成癮的脈絡

前情提要 — 長大後的心理補償

Gabor Maté 在影片中以自己為例:
成年後他為了「逃避自己的思想」,逃避不適感,他不是靠藥物來分散注意力,而是靠不停地工作(即俗稱的工作狂)、不停地參加各種活動,以及不停地買古典唱片。 「不是因為想買,而是無法控制地跑回店裡。」曾經他在一週內花了 8,000 美元買唱片,更將一位待產的孕婦丟在產檯上跑去買唱片。

脈絡回顧

1944 年出生,他的父母都是猶太人,在他出生兩個月後德國進軍布達佩斯。 隔天,她的母親很緊張地打給醫生問說:「能不能看看我的孩子,他一直哭。」 醫生回答:「沒問題,但不用太擔心,所有猶太孩子都在哭。」 剛出生的嬰兒當然不懂戰爭或種族屠殺,而是母親散發出無形的壓力、恐懼與沮喪,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孩子感受了到媽媽的感受。

而這也影響了嬰兒的腦部發展,使他對世界與對母親的依附關係形塑成:「這個世界不要我」、「媽媽看見我時不開心,媽媽一定也不要我」。

孩提時自然地無法處理這些感受,因而到了長大後的成為一位優秀的醫生,他能夠得到「被需要」的滿足感,為了得到更多這種被需要的感覺,所以成了工作狂,藉此來補償「沒人要我」的空虛感。

然而,工作狂的模式,也反應到他對家庭的忽視,他的孩子也感受到「沒人要我」的感覺。 如此一個世代又一個世代的循環。

觀看後的反思

影片中 Gabor Maté 沒有提到後來如何處理他的成癮,以及後來如何去處理他與孩子的關係。 雖然 Gabor Maté 最後講的這段故事有點簡約,也不是說所有人的空虛感都源自母親的不安所造成,我在想他想表達的是他之所以成癮的脈絡,屬於他的脈絡。 不過,探索自己的空虛感與自卑感,從小時候與母親的依附關係著手,確實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方向。

也是因為學了諮商我才學會在評斷一個人之前,記得先退一步想想何以對方會有這種行為結果。「成癮」是一種標籤化的用詞,Gabor Maté 則是教我們去看見成癮者背後的痛苦,以及他們需要的其實是什麼。

Gabor Maté 的一位重度毒癮患者曾這麼對他說:
“I’m not afraid of dying. I’m afraid of living.”

心理師或醫生也許能了解個案何以開始使用藥物或其他能暫時得到滿足的方式,以及去了解過去的創傷、去挖掘痛苦的根源。 不過,身為一般民眾的自己,看見身邊有成癮者還是會感到害怕,這個害怕是出自於無法在短時間內了解對方,擔心自己因此而受傷。但是,至少在面對新聞媒體或身邊的人時,對成癮者能有多一番的同理心與覺察,而不是不經大腦地給標籤,避免輕率地傷害到想活下去的患者。

--

--

涓 / Lynn Chang
涓|生活筆記

A software engineer who loves writing and cares about mental health and life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