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從《傲慢與偏見》看見的 3 件事

涓 / Lynn Chang
涓|生活筆記
Published in
10 min readMar 18, 2019

--

記得在高三的時候第一次看了《傲慢與偏見》的書和電影版,當時看完的感想就是一段愛情故事,很納悶何以會成為經典文學。 最近剛好有了些空閒,因緣際會又想起了這部小說,重新又將它看了一遍,也許是隨著年紀成長看見的事情也有了一些不同,決定將他們給記錄下來。

筆記大綱

ㄧ、英國 18th~19th 的婚姻觀

  1. 女性成為他人妻子前的「應該」與「必須」
  2. 婚姻是一條改變社會階級的捷徑
  3. 原來結婚除了雙方家族,還要鄰居或政府同意

二、班奈特太太對女兒有如藏在包心菜最裡面的愛

  1. 令人無奈的限定繼承
  2. 重新看見班奈特太太

三、從伊莉莎白身上看見 Jane Austen 在兩性關係的前衛思想

  1. 活在社會期待壓力下的夏綠蒂
  2. 跳脫社會性別期待與活出自己的伊莉莎白
  3. 回覆自己《傲慢與偏見》何以成為經典

一、 英國 18th~19th 的婚姻觀

1. 女性成為他人妻子前的「應該」與「必須」

從小說中觀察到,當時的男女 15.16 歲就會開始向外社交,找到自己喜歡的對象然後結婚,20 歲以後才結婚就會被認為已經太晚。 卡瑟琳夫人(Lady Catherine de Bourgh)的角色是威權的代表,從她對班奈特家族的批判可聽出,家中長女須最早社交並結婚,接著才能依序往年紀較小的女兒參與社交圈。因此,在聽聞伊莉莎白(Elizabeth Bennet,家中排行老二,20歲)表明姊姊珍(Jane Bennet,家中排行老大,22歲)尚未結婚且妹妹們已經開始參與各式舞會時,覺得真的是天下大亂跟不可置信。

這也許代表著其他權貴以及渴求成為權貴人士的社會期待,當然,也許不是,也許是因為卡瑟琳夫人對自己女兒能否順利嫁給同樣為權貴的達西的不安,而使她將想像中完美女性該有的樣子,都投射並塑造在她女兒身上(而女兒辦不到時則以身體虛弱為由來抵擋),因而面對其他女孩也嚴厲持有同樣的期待。

2. 婚姻是一條改變社會階級的捷徑

卡瑟琳夫人對伊莉莎白及達西(Fitzwilliam Darcy)成婚傳聞的震怒反應、賓利小姐(Caroline Bingley)對珍與賓利(Charles Bingley)成婚的恐懼,以及達西在寫給伊莉莎白的自白信中,都隱含著根深蒂固的門第觀念。有錢人講求門當戶對,而中下階層的人民則渴求透過婚姻取得往上爬或是說讓生活變得更好的機會。

3. 原來結婚除了雙方家族,還要鄰居或政府同意

文中讓我很驚訝的還有一個東西,叫「特許證」(special licence),說明見下方。英國當時規定結婚需要有婚姻通知,又可分為「婚姻公告」以及「特許證」,其中特許證需要像達西一般的身家背景才有可能使用。 原來結婚不是兩方及兩方親屬同意即可,還需要受到認識或是不認識的周圍鄰居「同意」。

「特許證」與「婚姻公告」說明:

根據英國當時的法律,一般在婚禮舉行前三週,在教堂或其他法律規定的地方宣佈擬定的婚姻通知,或者在連續三個星期日的教堂禮拜上宣佈擬定的婚姻,以便任何了解這一樁婚事的人能提出反對意見,這稱為「結婚公告」。如無異議,一班人就憑結婚公告結婚。在特殊情況下,可由主教頒布特許證。班奈特太太希望他們憑特許證盡快結婚,而不要憑結婚公告結婚,因為她擔心有人阻饒這門親事。(引自:《傲慢與偏見》p.387,商周出版)

因為太震驚了,我震驚到完全無法理解這個規定當下設立的目的(巨大の文化衝擊)。於是 google 了一番,發現「婚姻公告」(稱作 “Give Notice”)也延續到了現今。無論英國當地人或是外地人要在英國結婚,在結婚前 28 天需向政府提出 “ Give Notice ”,並且要到地方議會「面試」。目的在於政府需要審查婚姻關係的真實性,以及有沒有假結婚或犯罪的可能。如果均被認為無任何問題,負責單位 Home Office 就會寄出允許結婚的通知信。

身處在台灣,想結婚找一個好日子跟結婚證人就可以到戶政事務所登記,要不要辦婚禮,以及婚禮要辦在哪裡,都可以依個人意願決定。 然而在英國,不只要先向政府提出結婚預約 “ Give Notice” ,雙方都要經過面試,確保回答的一致性,並且要在政府規定的場所完成結婚儀式,才算完成結婚手續。好的,雖然沒有要嫁到英國的打算,但對於結婚要外人同意,還要被面試(為了通過面試可能還要先跟另一半套好招),然後得到政府的「允許結婚通知」,這樣的流程,小女真的仍舊崩潰地無法理解。 但是,身為平民老百姓,咱們也只能跟著流程走,人生有太多關卡要過,這個就順著流程去吧嗚嗚嗚。如果你也跟我一樣驚訝,也想了解了解,查到的相關資料我放在文末。

二、班奈特太太對女兒有如藏在包心菜最裡面的愛

在 Jane Austen 筆下的班奈特太太(Mrs. Bennet)是一個見識淺薄、愚蠢、認為金錢權貴比什麼都重要、愛巴結有利人士、常讓伊利莎白感到羞愧的母親,而她一生的願望就是把五個女兒都嫁掉。班奈特太太只要有任何能夠把女兒嫁掉的可能,都能夠振奮她的興致,隨之而來的聒噪都再次顯得她的無知,也容易使得女兒們在外人(達西及賓利姐妹)眼中的形象一再扣分。

1. 令人無奈的限定繼承

柯林斯先生(William Collins,班奈特先生的表親)的出場,引出了「限定繼承」一事。由於班奈特先生(Mr. Bennet)沒有兒子,因此在班奈特先生離世後主要財產將會由柯林斯先生這位表親全權繼承,我想這也是為什麼班奈特太太這麼急著要把女兒們嫁出去的原因。

英國「限定繼承」說明:

由於很多土地都附帶著封建義務,即使到了小說寫作的 19 世紀初葉,仍然如此。其他的封建義務都逐漸可以使用現金來代替,可是被規定了出服役人的地產就無法用金錢替代,儘管實際上這種服役早已廢除。班納特家的那塊地產,就是被限定承擔出一個服役男子義務的土地,因此只能由男子來繼承。這被稱之為限定繼承地產,或者叫“限嗣繼承地產”,確實是英國當時非常普遍的現象。(引自: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05115539.html

2. 重新看見班奈特太太

第一次看見班奈特太太這個角色的時候,覺得好吵好聒噪,怎麼可以這麼的讓人無語。不過,當再次遇見這個角色時,我看見的是一個極度擔憂自己女兒顛沛流離的母親。班奈特太太當然也難以接受這莫名其妙的限定繼承。身為一個母親,若因丈夫離世而將使得五個女兒無處可去,那心會有多無助。何以使她有了這些讓人無語的性格?她的「認為金錢權貴比什麼都重要、愛巴結有利人士」這些行為,背後的意義是否也只是希望她的孩子未來能夠生活安穩呢?

只是處在家產隨時可能被奪走的恐懼下,又更加深了這些愚蠢的行為,而也因並非在上層階級出身,自然不曉得何謂正統的得體禮儀,這樣的缺陷造成達西一度將這納為結為連理不利的理由之一。

伊莉莎白面對母親每次在達西面前的談吐,雖然羞愧地使她痛苦萬分,但在面對這可能因此而使她再次與達西疏遠時,她某種程度選擇了以無奈來看待她母親的種種,而非離棄。 我想這也反映了從古至今家庭的樣貌吧,無論家是怎麼樣的狀態,家庭是一種很獨特的系統,成員之間發展出的情感與關係網絡,並無法說斷就斷,儘管企圖遠離卻也難以脫離,因為沒有人能被取代。

三、從伊莉莎白身上看見 Jane Austen 在兩性關係的前衛思想

1. 活在社會期待壓力下的夏綠蒂

整本書的時代背景,透露了人們期盼透過婚姻來翻身或穩定生活的氣息,最典型的代表即夏綠蒂(Charlotte Lucas),為求生活有所保障,而願意嫁給自以為是、趨炎附勢、嘮叨的柯林斯。夏綠蒂有如當時女性為求生活安穩以及跟著眼光而活的社會縮影。

2. 跳脫社會性別期待與活出自己的伊莉莎白

Jane Austen 對伊莉莎白的刻畫則是聚焦於她的本質,活出有個人思想、明白自己是誰、不因追求財富而允許信念受辱、堅信愛情應該是要兩方有真正情感方能結合的代表。

伊莉莎白固然有她的傲慢與偏見,但她迷人的地方在於「她成為的是她自己,而不是社會所期待的女性」。 當她發現因偏見而未能理性看見威克姆(George Wickham)那些偽裝善與得體的目的,同時誤會不擅於表達與真正善良的達西時,她內心痛苦的掙扎著,試圖說服自己理性釐清真相,以及責備自己過度自信地斷定達西的不人道。 這呈現了她並非一味否定達西的人格,而是在確認事實後選擇重新去理解達西這個人。

我在想也許是因為達西看見了伊莉莎白最純粹的本質,她對於自己思想的自信與對於家人的愛,有別於眾多女性因看上達西的豐厚財富而靠近他,伊莉莎白的真使他相信這能為他的帶來真正的幸福,而這股魔力也帶他突破了門當戶不對的心魔,甚至為他極為厭惡的威克姆善後。因為他不希望伊莉莎白因此而受到傷害。

3. 回覆自己《傲慢與偏見》何以成為經典

前幾天看到了一段話,很喜歡,就拿來這裡當作結尾:

所謂的「我愛你」,真正的意思其實是:「我很喜歡,尊重而且珍惜那真實獨立的你。而如果真的有什麼,是我能夠為你做的,幫得上你的,再不委屈我自己本質的前提下,而你又願意讓我付出的話,那將會是對我來說非常珍貴的禮物。」

在 200 多年前,那個男尊女卑觀念極為厚重的時代,Jane Austen 就已經道出女性在關係中,渴望能在思想獨立的同時,也能與另一半相互依賴的期盼,而這樣的觀點至今仍然是許多女性在追求與努力的。我想這就是《傲慢與偏見》何以能成為經典,並讓世人想一再回味的原因吧:)

**以上若有資訊不正確的地方,歡迎提出指正,我會儘速查詢並修正。

**圖片均源自豆瓣電影,若有違反之處,還請不吝告知,我會立即撤除。

**如果有人想一起討論《傲慢與偏見》也歡迎,我應該會痛哭流涕。

感謝看到這裡的你:)

[參考資料]

  1. 《傲慢與偏見》Jane Austen(1813)。商周出版。譯者:吳妍儀。
  2. 英国18世纪的限定继承权实怎么回事
  3. 在英國結婚前須先提出 “Give Notice”

以下依照文章年份排序,近四年資訊看起來沒有變動太多,提供給需要的人:

英國政府官網對 “Give Notice” 的說明

散步的速度在英國 17/04/18 在英國結婚 之一 Give notice (2018)

墜入愛河,想結婚?在英國結婚你必須了解的那些事兒(2017)

2016 Getting married in the UK | 2016年英國結婚登記(give notice)經驗分享(2016)

如何在英國登記結婚(上)Give notice(2015)

--

--

涓 / Lynn Chang
涓|生活筆記

A software engineer who loves writing and cares about mental health and life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