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家都說健身即健心?

Yuni Lin
M.Y Life 心理師夫妻
Apr 19, 2020

接觸健身三年多,從一開始走進健身房會不知所措,一直在男友旁邊當黏人精,到現在有辦法自己一個人到健身房,從容地走到器材邊,調整好、上重量、執行動作、卸槓片,最後把器材調整回去、擦拭乾淨,按著課表完成所有訓練項目,這三年來,是如何走到這裡的?怎麼樣才能夠讓一個不知所措、感覺格格不入又沒什麼自信的人,在同一個地方變得自信且從容不迫?

前幾天,看完SBD Taiwan在youtube頻道上訪問何立安博士的怪獸講堂ep.7,突然給了我ㄧ點關於這個問題的啟發。

在SBD怪獸講堂ep.7,何博士提到肌力訓練的核心議題-向上適應,簡單來說,肌力有辦法進步是因為人體的向上適應,而向上適應可以用生物學的特性來解釋,其中常見的有兩種模型:ㄧ般適應症候群(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 & 刺激恢復適應模型(Stress Recovery Adaptation, SRA)。

很巧的是,在健康心理學的領域中,ㄧ般適應症候群(GAS)這個模型,也用於解釋當人們遇到重大壓力事件時,可能會出現的生理反應。

from : Exploring Psychology. 9th Edition.

ㄧ般適應症候群(GAS)又可稱”戰或逃”反應,共有三階段:警覺期、維持期、耗竭期。當人在面臨重大壓力時(日常生活的壓力事件或肩上扛的實際重量),人體第一時間會基於交感神經的作用,開始動員體內所擁有的資源來面對壓力,此時由於還在號召資源,壓力大於資源的情況下,抗拒壓力的能量是低的,抗壓力會先下降,但在經過一段時間,壓力仍持續的狀態下(持續訓練),因為所動員的資源已就定位並增加(肌力成長),所以能開始協助個體面對更大壓力,使個體能生存,維持在一個穩定的適應狀態。

然而,有一個現象是當壓力持續過久或有多重超過負荷的壓力反覆出現時,體內資源消耗的速度遠大於生成,此時就會進入耗竭期(過度訓練),在此先不談論耗竭期。

就肌力訓練而言,若在有良好控制刺激強度與疲勞的長期訓練下,如此反覆地加壓、再適應、加壓、再適應,所累積的向上適應,會讓人體肌力的進步無可避免。

那麼,心理的進步呢?
(心理學在討論人的心理層面時,大多是指人的認知,也就是想法)

每次的訓練,面對逐漸向上加的重量,你是怎麼想的?「沒問題!我ㄧ定做得到。」;成功完成的瞬間,你又是如何替自己鼓掌?「太棒了!原來我也可以!」;狀態不好的時候,掉重量的時候,你又是如何告訴自己的?「沒關係!不急,把時間拉長,調整好腳步,充分休息後,再繼續往前。」

因著肌力訓練,開始在腦海中這樣想的過程,無形促使我們的頭腦多出了ㄧ些和過往不同的想法,原本以為自己不行的,現在可以了,原本以為那樣的,在堅持之下,現在改變了。在一次次加重,一次次的訓練中,不僅身體強壯了,自己的心智也在無形之中,變得更加有彈性了。

近幾年,正向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很常被討論-心理彈性(mental elasticity),或者更常聽人說的-韌性(resilience)復原力,它們其實都在講述同ㄧ個概念。根據美國心理學會的定義,心理彈性是指當個體面對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其他重大壓力時,仍可以從逆境中復原/回彈(bounce back),並且能良好適應的能力。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彈性的發展其實是個動態歷程,包含了個體的行為、思考和行動等等,是一個可以透過後天學習和培養發展出來的能力。

from pexels by BillionPhotos.com

根據許多研究,心理彈性可以提升個體的生活品質,增加自信、幸福感(well-being),減少憂鬱、焦慮情緒等等,著實是一個很強大的正向保護因子!

因此,當你參與在長期肌力訓練的過程,不論面對順境或逆境,腦中所多出來的那些想法,或是教練告訴你的那些自我肯定的話,再藉由親身操作與體驗結果,無形中也同時訓練了你的心理彈性,時間久了,不僅身體強壯,心理也更加強大了。

所以說,為什麼大家都說健身即健心?還真的是有一番道理。

reference:SBD怪獸講堂 @怪獸肌力及體能健身中心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sxpq5icvbBR9UPYtEb72CP8R4To8AcLQ
Lee, Ji & Nam, Suk & Kim, A‐Reum & Kim, Boram & Lee, Minyoung & Lee, Sang. (2013). Resilience: A Meta‐Analytic Approach.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DOI: 10.1002/j.1556–6676.2013.00095.xCampbell-Sills, L., Cohan, S. L., & Stein, M. B. (2006). Relationship of resilience to personality, coping, 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in young adults.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44(4), 585–599.

--

--

Yuni Lin
M.Y Life 心理師夫妻

Hello👋我是Yuni,是ㄧ名臨床心理師,喜愛健身、旅遊及慢慢體驗生活。我相信文字具有療育力及渲染力,希望能透過文字,與大家分享我的生活所見,以及這世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