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美術】動態 — 直線與曲線

帽捲
Maochinn
Published in
Feb 8, 2024

動態的其中一種我稱之為流動(flow),從許多教學或是文章都可以看到這個詞,概念上不外乎與流暢、柔美、靈動等形容詞有關,似乎有種模糊的想法,尤其是在Gesture的練習之中可以看到這樣的圖。

圖1 Structural and Gestural

左邊是將人結構化的畫出來,中間是利用直線去概括結構,右邊則是利用曲線去概括,而這就是所謂的flow,反過來想,難道只要有曲線就是flow嗎?很明顯的,應該不只如此,顯然曲線只是flow的其中一個要件,換句話說,產生flow的因素不只有曲線,但是這篇則是限縮討論的範圍,只純粹的考慮直曲與flow的關係,

同時為了方便討論,文章後續將用中文「流動」來專指直曲與flow的關係,而不會使用flow,這是因為flow是相對複雜的議題,也就是說這篇文章並不會覆蓋所有flow相關的議題。

「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屬於上帝。」--Antoni Gaudí

事實上,直曲對比並不單獨發生在Gesture上,也發生在建築這個領域上,這句話可以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去理解,大多數有明確稜角的物品通常都是人工的產物,在繪畫中常見的的例子就像是機械、建築等,大多數都是由直線所構成,相反的,大多數自然的產物多是以曲線為主,例如植物、動物多數是由較平滑的曲線所構成,因此,直線通常代表無機,曲線則是有機。

值得澄清的是,此處的直線更多的是指折線(polyline),因此如果要更準確的來區分是否為曲線,線條與線條連接處(轉折點)是否平滑才是核心差異,因為折線之所以不是曲線是因為在轉折處不平滑,相反的,曲線也有轉折點,但是相當平滑,會需要這樣區分是因為,如果只是一條直線,他其實是平滑的,因為他的甚至沒有轉折。

圖2 折線平滑後會變成曲線

因此,容我先整理定義一下名詞,廣義的曲線包含任何有彎曲的線,或者更直接的說,非直線就是曲線,換句話說,連折線都屬於曲線,這顯然違反直覺,因為狹義的曲線基本上需要有一定的平滑程度,因為折線在轉折點不平滑,因此不屬於狹義的曲線,我們大概可以依據彎曲程度與平滑程度將畫成這張圖。

簡而言之,不是一條筆直的線就是廣義的曲線,其中,如果轉折足夠平滑那就是狹義的折線,反之則是折線,因此,這篇首先對比的是曲線與直線,然後是對比曲線(curve)與折線(polyline),以及這些差異對於流動感的影響。事實上,你可以把折線視為曲線的特例,因此核心問題是為甚麼畫面需要曲線,或者說,曲線能為畫面帶來什麼效果

直線與曲線

首先,曲線顧名思義,就是有曲率的線,相對於直線來說,就是在方向上有變化的線,而這個變化則會造成的感受,相對直線來說,因為直線雖然是筆直、流暢、光滑的,但是因為缺乏變化,通常表示穩定的感受,而非的感受。

因此,對於曲線有人用靈動、律動、搖晃(wobble)等詞彙去形容,相反的,直線會是穩定、平靜等詞彙,因此,曲線與直線最大的差異在於變化,這個變化能在畫面上用來表示水的流動、魚在游動、旗在飄動,這種寫意的表現,事實上,水龍頭流出的水也有可能是垂直的,魚在游動的過程中可能也有一瞬間是筆直的,旗子在風大的時候也可能呈現直向的,這種寫實的表現未必可以讓觀眾有的感受,儘管事實上是這樣。

圖3 Motion Capture and Retargeting of Fish by Monocular Camera

可以參考這篇論文中的圖片(圖3),魚在游動的過程不總是呈現彎曲的,但是在表現上,有彎曲的魚似乎更有游動的感覺,或者我們可以進一步的說,有變化的線,也就是廣義的曲線會讓觀眾有的感受,相對於直線而言。

除了兩者差異之外,直曲基本上都可以表現流暢這樣的感受,舉一個常見的元素來說,黑長直就是一個相當流暢,但是穩定的感受,如果從我之前的練習中挑這三張來舉例(雖然不是黑髮),從左至右流動感從弱到強,主要是因為左圖(圖4.a)大多數由直線所構成(頭髮、裙襬、臉頰),而中圖(圖4.b)雖是曲線,但是彎曲的程度沒有這麼大(頭髮、臉頰),而右圖(圖4.c)的曲線則有較明顯的彎曲(頭髮、臉頰)。

圖4.a, 4.b, 4.c

你可能會對於圖4.b, c誰更流動有不一樣的感受,因為圖4.b看起來似乎有股從由右至左的風,看起來似乎更有流動的感受,而圖4.c雖然頭髮有更多的變化,但是似乎不夠不夠流暢,這是因為流動的強弱不只是取決於線的彎曲程度,或者說,線的彎曲程度只影響動的強弱

若我將三種類型的線在分別在三張圖上飆出來就會更明顯,當然,每張圖不可能都是由同一種線組成的,例如圖4.a的臀部是曲線,圖4.b, c的背部是直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圖4.a的直線較多,圖4.b的平滑的曲線較多,圖4.c的彎曲曲線較多,因此三張圖會顯現出不同的調性。

圖5.a, 5.b, 5.c

如果數值化舉例,假設圖5.a中直線的彎曲程度=0%,圖5.b的曲線彎曲程度=50%,圖5.c的曲線彎曲程度=70%,也可以直接想像成三張圖感受到「動」的強弱也是0%、50%、70%。

但是就像前面提到的,流動的強弱不只是取決於線的彎曲程度,我認為也取決於線的平滑程度,舉例來說圖5.a直線的平滑程度=100%,圖5.b曲線的平滑程度=80%,圖5.c曲線的平滑程度=60%,而平滑程度影響的是流暢的感受,因此如果我們綜合考慮彎曲程度與平滑程度,直接粗暴的相加可以得到左中右三張圖的流動感強弱為0+100=100、50+80=130、70+60=130,當然這邊的數值沒有嚴格的標準,也不能直接相加,但是可以表達流動是彎曲與平滑的綜合感受。

也就說我將流動分成兩個部分思考,線的彎曲程度與否影響的是的強弱,而曲線的平滑程度則是影響的強弱,這兩者應該獨立來思考,因為無論是直線或是曲線都有辦法表現出流暢的感受,因此圖5.b曲線的彎曲程度不及圖5.c,但是更加平滑,因此流與動的都算是強的,反之,圖5.c雖然有更強的動,但是曲線不夠平滑,導致流的感受相對弱,

折線與曲線

事實上,曲線的平滑程度就是折線與狹義的曲線(後續稱為曲線)的核心差異,在彎曲的轉折點不夠平滑,看起來就會像是折線,反之,就會是我們平常認知到的曲線,因此理論上來說,折線就是曲線的一種,只是它的方向變化是僵硬的突然的,反之,曲線在方向的變化是漸進的平滑的,因此,折線的變化就如同人工的,因為在自然中大多數的變化都是漸進的,要有這種突然、劇烈的變化大多數是人為造成的,

這邊舉自己的例子來說,算是不同時期畫的整體調性差不多的三張圖,撇除掉筆觸等因素,整體都是用明暗做對比,且有明顯的透視、結構,但是很明顯的,圖6.a總有種莫名的僵硬感,而圖6.c則較流暢。

圖6.a, 6.b, 6.c

事實上,這就是折線與曲線的差別,可以注意到圖6.a畫面中大多數的線條都是直線,且直線與直線之間都是直接連接起來,因此整體就會造成畫面有大量的折線,導致畫面看起來十分僵硬,人物看起來像是機器人,這並不是單純因為姿勢的關係,也有表現手法的問題,就像我在構成筆記中示範的,一樣的姿勢,你可以用裙襬、花瓣甚至是光影等方式使折線變成曲線。

圖6.b如果仔細看可以發現圖中仍然是以直線為大宗,但是直線與直線之間的過渡比較平滑,或是將其拆成好幾段直線去過度,這就會讓僵硬感少了一些,而圖6.c則是大多數由曲線構成,因此,看起來也更加的流暢,但是就如同前個例子一樣,流動的強弱是綜合考慮的,因此,圖6.b, c的整體流動乃至於動態強弱可能每個人會有不同想法,但是圖6.a明顯僵硬、不流暢應該是顯而易見的。

圖7.a, 7.b, 7.c

事實上,圖7.a來自於透視課的作業,圖7.b是上色彩課完的作品,而圖7.c則是在隔個幾年的塗鴉,可以發現一件事情是,如果都照個透視線畫,很容易畫成圖7.a的樣子,或者是圖7.b肩膀部分的樣子,因為大多數的結構都照個透視線走,因此在畫面上會產生大量的直線交錯,這些直線構成了大量的折線,也就導致畫面十分僵硬,也就造成人看起來都像是機器人一般。

原因是因為在不熟透視的情況下,因為怕會畫錯,因此傾向完全照著透視線去畫,但是在熟悉之後,慢慢的可以透過點與點的關係去暗示透視關係,例如圖7.c的內褲,肩膀與左右兩臂的點對點,甚至是利用影子去把透視線補出來,如此就可以在表現透視結構的情形下,仍能使用曲線去創作具有流動感的畫面。

圖8.a, 8.b

左圖是從左至右是越來越彎曲,上至下是越來越平滑,事實上平滑就只是將轉折點的部分畫的漸層一點,但是隨著彎曲程度的上升,會越還越難平滑,反之,隨著彎曲程度的下降就算有作平滑也看不太出差異,換句話說,彎曲與平滑並不是矛盾的關係,而是越彎就越難平滑,越不灣平滑就越不明顯。

但是左圖沒有非常正確的相對關係,舉例來說右上角曲線的平滑程度明顯要比同一列的其他線更低,不應該是在相同的橫列,因此較正確的相對關係應該畫成右圖,因此既平滑又彎曲就的線越靠近右上角,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能感受到流動的曲線,也就是略帶彎曲的平滑曲線,既能保持彎曲帶來的動感,同時平滑的變化又可以帶來流暢的感受。

因此,這終於能解釋為甚麼在提到flow時的通常不只是曲線,而是平滑的曲線,但這並不意味著整張圖可以無腦的全部使用這種理論上最具流動感的線,因為畫面中需要作出直曲對比,所以從積極面上來看,我們可以主動的設計不同平滑、彎曲程度的曲線來表現畫面的流動感,或者消極地來說,當場景已經設定好,畫家可以依據需求調整畫面中的線段,以此來控制畫面的流動感。

至於流動感的強弱就是主觀的設計了,只是畫家要有控制的能力,直白的說就是當畫面過於僵硬時要知道是畫面沒有整理過,例如折線過多,而當畫面過於柔軟與想表達的內容不對時,也可以知道要調整曲線的平滑程度,缺乏動感時知道要調整曲線的彎曲程度等,當然,這篇文章一定程度上簡化流動為平滑與彎曲程度,但是至少邏輯較為簡單好懂,也能解釋許多現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