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K大透視課一期-02 畫面與空間

帽捲
Maochinn
Published in
8 min readApr 17, 2020

但在說明畫面之前,以K大的系統加上自己的系統來說,先定義幾個名詞

名詞定義

平面線、視平線、地平線、水平線、中間線

以我自己的理解來說,平面線,就是一個平面對應到遠處的線,概念類似於我以前整裡的這篇,以兩點透視的方塊來說,就是兩個消失點連在一起的直線,要注意的是,直線不代表水平直線,例如

平面線

每一個平面都有對應的平面線,這些平面線都是獨立,彼此原則上沒有關係的。

視平線,以圖來解釋會比較清楚

視平線

以左上角那張比較容易想像,攝影機看出去有一個平面(我叫他視平面),該平面當然也有平面線,其平面線就是視平線,在整個畫面上,就如上圖,只看的見線而不見面。這邊要注意的是,視平線總是在畫面中央

地平線,地平線常與視平線常常搞混,這邊再用圖來解釋

地平線

以同樣概念來說,地面的平面對應到的平面線就是地平線,也就是說,地面跟攝影機的相對關係是要自己設定的,換句話說,地平線跟視平線是依據自己設定的畫,也就是說,這兩者都是一種平面線。當然,如果攝影機跟地面平行,那麼兩條線就會重合。

水平線,毫無反應,就是水平的線。

中間線,畫面中央的垂直線。

總的來說,視平線跟地平線都是平面線,原則是不同的平面彼此沒關係,因為不同平面不一定彼此平行,那為甚麼平常都要對地平線上的消失點呢?因為大多情況物體的平面都與地面平行,或是以此做為參考,注意一點的是,這邊說與地面「平行」不是物體在地面上,所以可以注意到黑色的方塊在垂直線是有收縮的,而藍色的方塊則無。

以上名詞定義

畫面與空間

從上一篇應該可以得知一張圖的畫面上會有各種角度的透視,也就是說,可能同時存在單點、兩點,三點透視。如下圖所示

這邊說的畫面是攝影機看出去的畫面,它有固定視野範圍和焦距(在同一時間),至於為甚麼說攝影機而不說眼睛請見(註1)。

這邊請想像自己手機拍照的畫面,畫面中一定有所謂的中間十字線,以及畫面範圍總是畫作方形(註2),且我們看見的畫面經過一定程度的投影(註3),這些特性要與空間一起討論。

為甚麼要討論畫面與空間呢?

因為畫面(或者說是圖片、圖像)狹義來說都是存在於2D平面上的,而空間就我們平時理解的是3D空間,由於繪圖就是將3D的東西化成2D的,在3D轉2D的過程,其中必定會失去一些資訊,當然有時也要扭曲一些資訊。

以透視投影來說,會出現近大遠小(近高遠低)的扭曲,而近的東西會相當程度的遮住遠的東西,這也是我們日常的感受,除了近大遠小,還有一些類似的原則,例如:近實遠虛、近濃遠淡、等等…,這些不一定與透視有關,日後再談。

接下來,再用旋轉來說明會比較清楚

以上圖來看,所有消失點都在同一條水平線上,這是因為他們所在的平面彼此平行,(注意,這邊要分成左右圖,不要當成一張圖)在同一平面上,因此他們的平面線剛好相同,所以這邊可以做一個小結論,平行平面,無論如何在該平面旋轉,消失點都在同一平面線。

做個小總結,任何方塊(或者推廣至任意幾何體)彼此都是獨立的,但若是恰巧屬於同個平面的,那若且唯若他們的平面線是相同的,相對來說,地平線也就只是其中一種平面,只是很多東西都站在上面,因此他們的平面線相同。

至於視平線總是在畫面中央,這邊也可以推廣成中間線也是視平線,只不過是垂直的。

那麼這些平面、線是跟隨著攝影機的(註4),這些平面交線(也就是紅線、點),就是整個透視投影的中心,也就是最沒有誤差的線,已此線穿過的點會是最接近原始狀態的點,反過來說,垂直距離這個線越遠,那麼他就會越有誤差。

以畫面上來說,距離紅點越遠原則上誤差越大。

方塊離畫面越遠,越來越不像一個方塊就是因為如此,若由工程圖學的角度來看效果類似斜投影

當然,工程圖學做的是平行投影,但是這邊可以體會一下這個感覺

前半部說明從空間來說空間跟畫面的相互關係,後半部從畫面的角度來說,以下圖為例

畫面上有一排全部符合單點透視的房子,這邊至少有三個問題

1.單調,單點透視過於均衡,畫面中元素過少(包含沒有遮擋,也沒有破型)。

2.不該延伸至無限遠處(房子不會這樣延伸10萬8千公里,不合理)。

3.構圖上強烈暗示中心點的東西,無法看到別的。

這邊只要加上遮擋就能夠解決一部分問題

然後可以利用偽單點透視的方式來使畫面不那麼均勻,

其實也只將相對角度稍微水平旋轉,但左右兩側就相對沒有那麼對稱,然後是強調距離感和破型的功夫

可以發現畫面中出現近大遠小,甚至可以大致區分為前、中、遠景(註5),原則上為了做出距離感,會利用等距、相似物體製造景深,有時候會刻意安排明顯的近大遠小,也就是說比起透視造成的遠近,在空間上刻意讓距離攝影機遠的物體也設定的比較小,讓人在畫面上更加凸顯景深。

具體怎麼處理我這邊也做的不是很好,有興趣可以去上上課(強制工商,這邊想說明一個我的看法,在本文後半部的時候我是看畫面需要甚麼而加上什麼,並不是當初在立體空間中設定,這點我理解為主動的畫圖,所謂主動就是用元素來服務畫面,然後再讓他在空間中成立。

反過來說,被動的畫圖是先設定物體、攝影機在空間中的位置,然後依據透視將他畫出來,所有在畫面上的物體是推理出來的,並不是你「主動」決定的。這也就是為甚麼畫圖通常會比照片美麗,因為畫面中所有東西都是經過刻意、主動地去安排的(註6)。

附兩張作業

結論

空間跟畫面是息息相關的,但畫圖往往要從畫面思考,也要讓所有物體在空間中成立,因此空間意識也是相當重要的,否則比例、角度不準也會造成畫面看起來怪怪的。

另外,K大在說明臨摹這件事時強調,臨摹透視要帶著空間意識,也要要求型準,型準有極大的價值,這個包括了輪廓、抓型,並累積圖像庫。

在「型」上我目前還是蠻弱的,尤其是型準的問題,所有以後有談到相關的知識可能就無法這麼清楚。這篇大概就這樣吧,以上!

註1:

眼睛是一對的,且他們位置不同,所以我們感受到的畫面是經過兩種影像所疊加,這增加了理解的困難,因此這邊舉例為攝影機,如此一來,也可以透過相關攝影機的設定來說明。

註2:

攝影機感光元件為通常為方形,因此就算鏡頭是圓的,最後出來的畫面也是方形的。至於為什麼是長方形(就像電腦螢幕一樣),我個人的猜想是因為眼睛是左右各一排列,橫向視野大於縱向視野,為符合人眼睛的習慣,所以大部分都設計成水平較寬的畫面。

註3:

以電腦圖學/機器視覺來說,要將3D的光轉換成2D的畫面,必進行不同程度的投影,就像是地理課所教的各種投影法也是,因此,也有同樣的缺點,離畫面中心越遠,其誤差越大。

註4:

視平面不只包含水平跟垂直的,他可以是其中任意旋轉的平面,而它們匯相交於一條線,也就是數個平面的解為無限多解。

以空間座標系的概念來看,這些平面跟攝影機同屬一個在地坐標系(local space),因此無論如何移動攝影機,它們在畫面上都是一樣的。

註5:

近、中、遠景原則上可以分開討論,因為視覺上不會放在一起看,從透視的觀點來說遠景可以當作平行投影來看,甚至是剪影來處理。

註6:

現實的照片沒有經過過濾,資訊量往往過大,但畫通常也會注重一些類似近實遠虛的原則,這樣也可以凸顯畫家想要表達的東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