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慧層次結構」看資料、資訊、知識、智慧之差異!

--

過去,學校在教授學生追尋問題解答時,大多以「單一答案」回應「單一問題」的線性思考方式來因應。但這種方式已被現今許多複雜的問題給打敗,因此已有不少學者鼓勵學生要以「模型思考」來因應這個複雜的世界。

密西根大學複雜性研究中心主任史考特•佩奇(Scott E. Page),他在《模型思維(The Model Thinker)》一書中便指出,要將自己訓練成「多模型的思考者」,才能讓自己變得聰明睿智。

佩奇提到,所謂「多模型思維方法」,是指使用多種模型來理解這個世界的複雜現象,它的核心思想是,採用多種模式的思維,透過邏輯框架的不同集合來產生智慧。

佩奇透過「智慧層次結構(Wisdom Hierarchy)」,來說明資料、資訊、知識、智慧之間的差異,如圖1所示。

圖1 智慧層次結構

資料來源:斯科特•佩奇(Scott E. Page),《模型思維(The Model Thinker)》。

1.資料(Data)

是指那些原始、沒有經過處理的事件或現象。無論是出生或死亡、工作或休閒、自然或人文…等,背後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資料。這些資料未經整理與缺乏意義。

2.資訊(Information)

根據佩奇的說法,資訊是將資料先命名並將其歸到某一類別中。他舉了一些例子,落在您頭頂上的雨是資料;您居住地區7月份的總降雨量是資訊。菜市場上的玉米是資料;玉米農的總銷售額是資訊。

3.知識(Knowledge)

佩奇認為,知識是對相關、因果、邏輯關係的理解。知識是對資訊進行組織,並以模型的形式呈現。佩奇舉例,無論是市場上的經濟學模型;網絡上的社會學模型;地理上的地質學模型;學習上的心理學模型等,這些模型,乃是知識的體現。

4.智慧(Wisdom)

佩奇提到,智慧是一種識別與應用相關知識的能力。而多模型思維,有助於智慧的展現(就好像醫生會用多種檢查協助診斷病情)。

他強調,使用「模型」來組織和解釋資料已成為商業策略專家、都市規劃師、經濟學家、醫療專業人員、工程師、精算師和環境科學家等的核心能力。而在企業經營上所面對的制定策略、分配資源、分析數據、設計產品、甚或僱用決策,都會遇到模型。善用模型思考,不只能改善工作績效,還能增進自己的邏輯能力。

作者:羅凱揚(台科大企管系博士)、蘇宇暉(台科大管研所博士候選人)

繪圖者:謝瑜倩

— — — — — — — — — — — — — — — —

◆◆ TMR最強新書報到,火熱預購倒數中◆◆◆

最強行銷武器 — 整合行銷研究與資料科學

特惠價格: $458(原價:$580) 79折特惠中

💡 點此連結立即預購

— — — — — — — — — — — — — — — —

往後的文章都會持續在行銷資料科學粉絲專頁上發表喔,喜歡我們就趕緊追蹤吧!

同時再請大家多多follow我們的FB粉絲專頁,我們會在粉專上即時公布最新資訊,讓您重要消息不漏接!

FB粉絲專頁:行銷資料科學

官網:臺灣行銷研究

歡迎加入我們的Telegram獲取即時訊息!https://t.me/marketingdatascience
歡迎加入我們的Line@獲取即時訊息!https://line.me/R/ti/p/%40cde8265r

--

--

行銷資料科學
Marketingdatascience

Marketing data science. 台灣第一個行銷資料科學(MDS)知識部落,本粉絲專頁在探討行銷資料科學之基礎概念、趨勢、新工具和實作,讓粉絲們瞭解資料科學的行銷運用,並開啟厚植數據分析能力之契機。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arketingDataScienceT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