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EBM牛津大學實證醫學中心證據等級表
科學證據有強弱之分,隨著「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的興起,1998年,牛津大學實證醫學中心發布了「證據等級表」,成為實證醫學界重要的參考指引。後來經歷2009年的小修改,再到2011年9月的大改版,以下我們簡述2011年版本的內容。
「牛津大學實證醫學中心證據等級表」簡稱OCEBM(Oxford Centre for EBM Levels of Evidence),如表1所示。
表1、牛津大學實證醫學中心證據等級表
*各等級可能會因為研究品質不佳、不精確、和研究PICO(病患、處理、對照、臨床結果)與問題PICO不匹配、效果小…等原因而降低等級。如果效果很好,則可以將級別升級。
**系統性文獻回顧比單獨研究來的更好。
從以上的表格中可發現,證據的強弱,主要有五個層級。以下簡單從高到低進行說明:
最頂層證據力強度最高的「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SR)」(其中很重要的一類是統合多項RCT研究的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又稱後設分析、整合分析))。
第2級是隨機對照實驗(randomized control trial,RCT)。
第3級是跨時間的世代研究(Cohort studies)。
而第4級是病例報告(case-series)、病例對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ies)、或歷史對照研究(historically controlled studies)。
最底層(第5級)是基於機制的推斷,主要是從病理現象進行專家推斷。這樣的證據力最低。
以上的證據等級表,雖然是用在醫學領域,但背後統計學與研究方法的概念,卻可以延伸到其他學域。舉例來說,無論是商管學術界或是企業實務界,有越來越多的商業論文或是行銷企劃,採用隨機對照實驗(randomized control trial,RCT)作為研究設計,以增進證據力的強度,進而提升論文品質與決策品質。
所以,對於學術界與實務界的商業人士來說,「牛津大學實證醫學中心證據等級表」提供我們一個良好的指引。
作者 : 羅凱揚(台科大企管系博士)、蘇宇暉(台科大管研所博士候選人)
繪圖 : 彭煖蘋
資料來源:https://www.cebm.net/wp-content/uploads/2014/06/CEBM-Levels-of-Evidence-2.1.pdf
OCEBM Levels of Evidence Working Group*. “The Oxford 2011 Levels of Evidence”.
Oxford Centre for Evidence-Based Medicine. http://www.cebm.net/index.aspx?o=5653
* OCEBM Table of Evidence Working Group = Jeremy Howick, Iain Chalmers (James Lind Library), Paul Glasziou, Trish Greenhalgh, Carl Heneghan, Alessandro Liberati, Ivan Moschetti, Bob Phillips, Hazel Thornton, Olive Goddard and Mary Hodgki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