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是什麼?如何跨越實務與學術的鴻溝

一直以來,對理論(theory)的誤解,讓實務界和學術界往往不容易溝通。

行銷資料科學
Marketingdatascience
4 min readJun 28, 2019

--

你可能曾經目睹過這樣的情境:許多實務界人士在與學界溝通時,都會附上這樣的一句話「請你們不要寫得太理論」;「請把你的理論,用白話文解釋一下」,或者是「那麼深奧的理論,看起來就好難懂喔!」而這中間也似乎隱含著「理論」並不是那麼平易近人。

在管理學裡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理論。光是激勵員工與同仁的理論,我們就可以舉出馬斯洛(Maslow)需求層級理論、赫茲柏格(Herzberg)雙因子理論、麥奎格(McGregor) X與Y理論、Alderfer ERG理論、McClelland三需求理論、Locke目標設定理論、Skinner增強理論、Adams公平理論以及Vroom期望理論…等。

講了那麼多理論,那麼到底何謂理論(Theory)?理論又有什麼用途?

學者Zikmund(2003)認為,理論是指有條理且相互連貫的敘述,其用來解釋某些觀察現象之間的關係,是概念、變數、定義與命題等關係的系統組合。由於理論具有「一般化」(generalization),可以向外類推的特性,因此可以應用到許多情境。同時,理論主要的目的是用來「解釋」現象與「預測」現象,進而做為管理者進行決策的依據。

舉例來說,當初寶可夢在歐美地區開始流行之後,如果你有個「理論」可以預測這樣的擴增實境的遊戲,在台灣地區一樣會受到歡迎,你就可以為台灣的市場開發預做準備,例如和縣市政府一起配合,以「異業結盟」方式推銷在不同景點的抓寶遊戲,藉此帶動相關觀光景點的旅遊和住宿,你就有機會賺到大錢。

同樣地,在組織內,可以根據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來判斷你旗下戰功彪炳的部屬目前處於何種層級,並根據理論的建議,給予他所需要的東西,而設法不讓他去投靠敵營。

此外,面對理論,我們常常會面臨「理論是否有用」的爭議。甚至,有許多人會認為,理論與實務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缺口。英國科學家麥斯威爾(James C. Maxwell)曾說過,沒有比好理論更為實務的東西(There is nothing more practical than a good theory.)。

理論的發展常常是藉由實務觀察而來(歸納法),或是需要藉由實務來驗證(演繹法)。因此,理論與實務息息相關。舉例來說,科學管理學派認為生產力受到工作方式所影響,所以要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工作進而提升生產力。行為科學學派則發現生產力受心理因素所影響,進而開啟了組織行為學的研究。

要建構一個完整的理論,其實難度頗高,學者Shepherd曾經檢視包括JM、AMJ等九大頂級管理期刊共九百七十三篇論文,去除有關評論、書評和筆記,以及未建構理論的論文,只有五十八篇文章達成這個目標。

一般而言,我們會把理論的產生過程視為科學,因為無論是觀察或驗證,都要透過嚴謹的程序來進行,而理論的應用則是一門藝術,需要管理者自行琢磨。只是,理論可能會因為推演過程不夠嚴謹,或是存在著某些限制,因而無法發展出完善的理論。

另外,在應用時,也可能會因為使用者對理論不熟悉(甚至是誤解),或是受到情境因素的影響,而無法將理論應用得當,最後產生理論─實務間的缺口。

為了有效減少此缺口,學者應該以更嚴謹的方式發展理論,實務界人士也應該先徹底了解理論的內容、限制等,並在應用上,配合自己本身的經驗,做直觀上的修正。如圖1所示。

圖1 理論是否有用(繪圖者:曾琦心)

最後,對有意學習與執行理論的人來說,按照理論來執行,不代表一定會成功,但遵循理論確實能夠降低決策背後的風險。

資料來源:

Zikmund, W. G. (2003).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 (7th ed). Fort Worth: The Dryden Press.

作者:蘇宇暉(台科大管研所博士候選人)、羅凱揚(台科大企管系博士)

繪圖者:曾琦心(臺灣行銷研究特約設計師)

歡迎加入我們的Line@獲取即時訊息!https://line.me/R/ti/p/%40cde8265r

--

--

行銷資料科學
Marketingdatascience

Marketing data science. 台灣第一個行銷資料科學(MDS)知識部落,本粉絲專頁在探討行銷資料科學之基礎概念、趨勢、新工具和實作,讓粉絲們瞭解資料科學的行銷運用,並開啟厚植數據分析能力之契機。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arketingDataScienceT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