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歲

前言

又過了一年。明明才覺得二十三歲的生日不是才剛過嗎?怎麼二十四歲的關口馬上就到了。

一年這個時間段對現在的自己,感覺上已是越來越短。每年的這個時候花一些時間省思這一年來發生的事以及現在自己的狀態,常常會發現很多有趣的事。現在我看事情的角度、生活的樣態、想法上的突破/侷限等等都與去年的這個時候大相徑庭。我不喜歡也不應該評斷這個轉變的好壞,但我總覺得這一年來我雖然變得更會與電腦對話,但與自己對話的能力卻下降了不少,更覺得生活一直不在我的掌控之中。

二十四歲的前幾天就讓我任性一下,放下所有的事情,花點時間寫一些我想寫的話吧。再不好好紀錄這一年來的所思所感,「我自己」又不知道要消失到哪裡去了。

透過做自己的觀察者,有「意識地」活著

這是一件與認識多年的好友T,最近共同感受到的事。
當我無意間在酒吧把這件事告訴她時,出乎意外之外地,她也回應說她近期也跟我感受到類似的事情,看來吸引力法則冥冥之中真的在作用著。但對於她這件事比我的領悟更深刻,也更懂的如何控制自己的意識及大腦。當我發現我不能控制自己時,我就會去找他諮詢,所以也可以說這個section是我向這位大師討教的筆記。

我發現我會有很多「不同層級」的意識。
遇到某一件事情,我的「直覺」會先出現。意識在被這個直覺(念頭)抓住之後,我會開始朝著這個方向思考,然後產生第一個想法(反應)。但可能在幾秒後(或甚至是短暫的一秒之內),我的腦中就會有另一個聲音判斷直覺產生出的這個想法是對的還是不對的。如果(真實的我?)認為那個聲音是對的,直覺在意識種下的這顆種子就會開始發芽長大,想法就會不斷慢慢成長茁壯。反之,他會種下另一顆種子在你的腦中(意識會被這個新念頭抓住),如果真實的我認為這個聲音是對的,新念頭產生的想法就會開始發展。

如果我們能控制/阻斷不同念頭產生的想法,情緒管控的能力會變得比較好,因為情緒是這些(念頭所導致的)想法而引起的,所以只要能及時阻斷會讓自己有負面情緒的念頭(但首先你要意識到這是一個會讓你生氣的念頭),就比較不太會生氣。也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不要越想越氣」。

或許每個人的反應框架都不一樣,但可以試著去觀察自己產生這些想法的過程。比如說我會做一些「控制大腦的練習」,像是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或是有意識地「阻斷現在正在進行的想法」等等,都能讓自己變得更能「活用」自己的大腦。

這裡推薦一個youtube頻道,偶爾會提到一些和這件事相關的議題。

愛可以創造很多東西,但當愛得不到回報的時候,破壞力就更大。

去年年底,我因為財務上、精神狀態上、生理狀態上許多錯綜復雜的問題搬回父母家住。我期待我終於可以脫離糟糕的居住環境、惱人的貓以及昂貴的租金,回一個讓自己能好好靜下來休息的地方。

這些期待在這學期的確大部分都達成了,但最後一個、最重要、也是我認為最基本的一件事,卻沒有總是無法圓滿地解決。

我真的不喜歡、也無法和家人住。

我已經自己住在外面五年,也習慣自己一個人住了。就算之前有室友,彼此也會好好尊重彼此的界線、會好好溝通協調。但家人不是,他們(覺得)可以恣意侵犯你的領地,也不在意你的感受與想法。我嘗試了好久但還是無法找到和他們和平共處的方法。或許是因為我一直在用朋友或室友的「尊重」標準來衡量他們的行為,而在這樣的標準之下,他們幾乎所有的行為對我來說都是太超過的。

我發現我對家的想像和很多人好像不太一樣。從小我家裡就紛爭不斷,「家」對我來說不是一個可以好好放鬆、找回身心平衡的地方,我總是覺得無法和家人建立親密的連結。可是我的父母與我想法不同,他們有「想要照顧我」的需求,而我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我也不想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想要愛我,但他們表達愛的形式永遠只會讓我覺得不舒服,永遠只會用很passive aggressive的形式來呈現。我只覺得我的思緒不斷地被打擾,覺得很煩躁,我一直失去自己的思考時間。「感受當下」的能力不斷地被破壞,要很努力地才能維持在上學期有自己空間的狀態,加上最近繁雜的課業壓力,我每一天都過得渾渾噩噩地。

我愛台灣,也不愛台灣。

其實從歐洲回來之後,我有慢慢地越來越喜歡上台北,慢慢建立起台北作為一個「城市」的樣貌。常常走在路上觀察四周,會發現「啊,原來這就是台北」 — — 有乾淨的大眾運輸、(大多數)友善的居民、比較適合自己身體狀態的天氣。

我很肯定我越來越喜歡上台北了。

但這個城市對我來說,就好像僅此而已。我在台大唸書的時間即將邁入第七年,我已經發現這裡不是一個很有刺激感(或說刺激感近乎於零)的環境。我在國外意識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不同的生活體驗、不同人的生命經驗,可以折射出自己的樣貌,有時候你會看到意想不到的自己,你會感知到「原來我也可以這樣」、「原來人生不是只有這樣」、「原來這個世界不是這麼單一的」、「原來事情也可以這樣想」。人生有很多種不同的樣子,沒以人可以限制你想要成為的樣子。雖然台灣的確都可以達成我想要做的事,但總覺得生活就少了那麼一點spiciness。這可能高度是因為我繁重的課業以及想做的各種瑣事同時卡在一起,我也了解到國外生活之後有極高地機率我生活的重擔會更重,但我仍然認爲在國外我有比較高的機率接觸到新的刺激,開發出新的自己。

總之,回來之後的每一天,我內心不斷地浮現這樣的矛盾感。加上前面提到各種錯綜複雜的壓力,我總覺得做什麼事情都「卡卡的」,也找不到一個好好安放自己的地方。

人生中很多事情變得清晰又現實

隨著年紀的增長,很多事情變得很複雜。家人的壓力、課業的壓力、財務的壓力、還有自己想要完成的夢想,導致我常常只能以現實的考量為依歸來思考一件事情,不能再很任性地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了。

工作要賺錢,要符合自己的興趣、自己要做的來,不太能再開啟、或再分太多時間給一些次要的personal project(像是教學、去國家音樂廳打工、攀岩、寫個人網站etc)。我發現自己的想法變得越來越現實,變得很懂得學會排序事情的priority,學會trade-off,但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不多采多姿,我甚至可以說我討厭我自己現在的生活。

不過也是在這樣子的視野下,我了解到要抽出身來幫助別人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我很感謝那些願意花時間在自己身上的人,不論是多麼微小的事,永遠不應該take others’ help for granted。

24歲的願望

  1. 在歐洲進行的計畫都能順利
  2. 不要忽視人感性的能力
  3. ________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