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實習兩個月的日子

Ordnung muss sein!

林聖硯 Sheng-yen Lin
Martin’s Blog
13 min readAug 19, 2023

--

(看到結尾有小彩蛋!)

前言

碩一下學期還沒結束,我就匆忙地跑到德國某個研究機構開始我從一年前就開始計劃的短期實習。

能得到這個實習的機會其實是一連串的巧合所造成的。一年前,我在西班牙的Camino Primitivo上遇到了一個在這個研究機構工作的德國人。他對我非典型的CS背景很感興趣,便告知我他工作的實驗室(IAS-7)會需要我這樣子混合背景的人才,可以寫信申請他們實驗室的實習。

回台灣後,我也沒多想就到他們實驗室的網站申請實習。但在申請的過程中我發現同一個研究機構底下、另外一間研究computer vision的實驗室(IAS-8)在更符合我的職涯發展,也更貼近我想要做的事。所以我跟IAS-7面試到一半,就也同時發了一封cold email申請IAS-8的實習。後來發現這間實驗室三年前才成立,裡面的post-doc很缺研究助理(後來發現這好像不是一件好事…)。加上這個研究機構位在一個很小的城市,名為Jülich,年輕人材外流非常嚴重,所以我甚至沒有跟他們面試,他們就錄取我了。

雖然對原本推薦我來實習的人很抱歉,但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他們的研究機構增加一點能見度,這裡的台灣人也不多,如果看完我的文章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嘗試申請看看。

以下我會分享我這兩個月在德國工作上的所見所聞、有趣的cultural shock以及生活上的點點滴滴。希望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妳,會覺得其實到國外找一個實習並沒有那麼艱難、能夠推你一把完成你的夢想。

城市以及研究機構介紹

我所在的小鎮叫做Jülich,人口只有約三萬多人,居住的人口以中老年人以及在下列這個研究機構工作的外國人為主。

Jülich在google map上面的位置,最靠近他的大城市是Cologne、中型城市則是Aachen

整個小鎮步調非常緩慢,城市也不大(大約90平方公里,大約是1/3個台北市),沒有什麼公共設施、以及太多休閒娛樂的活動。每個禮拜三以及假日偶爾會有成群結隊的攤販車到這個地方舉辦一些活動,吸引其他附近城市(Aachen, Düren, …)或是比利時和荷蘭邊界的居民來一起共襄盛舉。

七月的在小鎮公園舉辦的Weinsommer (wine summer)

而我所在的研究機構名為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FZJ)。這間研究機構(據我認識的台灣人所說)是Helmholtz AI底下最大的一個分支,而Helmholtz Association是德國最大的科學研究機構[1]。

這個研究機構創立於1956年,一開始以研究核能相關的議題為主。1990年開始,原本的核能研究計劃就慢慢被終止、核反應爐也漸漸停止營運,整個研究機構的研究方轉往以neuroscience,幾乎所有的實驗室都會處理與「腦部」相關的資料,比如我(原先的)研究計畫就是與腦部MR影像處理相關。時至今日,所有在這個研究機構裡面的核反應爐都已經完全停止活動。現在這些反應爐所在的區域只有特定研究人員能夠進入,但整個研究機構內常常能夠發現核能研究計畫相關的影子。像是研究機構的網域包含kfa(德文Nuclear Research Centre Jülich的簡寫)、公車站以Plasma physics和strahlenschutz (radiation protection)命名等等。

工作上的culture shock

從非常”relax”的法國讀書,再移居到非常”serious”的德國工作,工作上要適應以及改變的習慣還真不少。

  • Rules, rules, rules!

跟德國人工作,你會不斷聽到他們提到「規則」、「合約」等等字眼,比如合約上載明一個禮拜要工作39個小時、午休的時間有四十分鐘,他們就真的會遵照著上面的規則走。這也不是說他們做事沒有什麼彈性,只是他們做事的時候真的會先照著規定走,而不是先用自己的頭腦想解決辦法。就連一些我覺得微不足道的事情,他們很會很認真地想要用「規則」跟你探討。比如我之前有一次問我的同事,我在辦公室邊吃飯邊做事對會你造成影響嗎(因為我沒有看過他們在辦公室裡面吃飯),她竟然回我「我來看看內網上面有沒有相關的規定」。我心裡面就OS:「我只是禮貌性地問,我吃不吃飯應該不會造成什麼天大的影響吧。」德國人所說的「Ordnung muss sein」(There must be order)真的集體地、有意識地落實在他們的生活中。

根據我之前在法國待過三個月的經驗,我從來沒有這麼頻繁地聽到類似的句子過。我對法國的印象也是所有東西都是negociable的,就算很多事一開始行不通,但是只要你想辦法「溝通」,總會會有辦法的。

  • 極短的午休時間

德國人沒有午休的習慣,可能是因為他們「明文」規定的休息時間就只有四十分鐘,走路到餐廳加上吃飯時間就差不多花完了。順帶一提,我的同事們也吃得非常快,基本上十五分鐘以內就可以把食物掃光。對他們來說「吃飯」就是「吃飯」,午休時間幾乎都只有我在講話,他們也不太(會)聊天,所以我常常都是最後一個吃完的。看到他們盤子已空但我的食物還剩下一半的狀況,常常讓我倍感壓力。

順帶一提,我和德國同事的聊天內容通常是:

我:How’s the food ?
同事:It’s OK.
主管:They are just food.
我:(…😅)

一位和我住同一個guest house的義大利女生形容:「People here are just dead」。我的法國朋友則表示:「Bon courage dans ce rhythme d’enfer, je pourrai pas moi. Manger en 30 minutes c’est pas possible」(Good luck in this rhythm of hell, I won’t do it. It’s impossible to eat in 30 minutes)。

在法國,休息時間可是十二點到下午兩點,通常各種service(比如銀行)在這段期間都不會開。而德國的情況與台灣較為相似,單位裡的人會輪班吃飯,所以中午時段(大約11:30–13:00)你還是有辦法找到人來服務你。

後來和一個當地剛完成abitur(相當於台灣大學學測、或是法國的bac)的朋友聊到,當地學校的吃飯時間只有十五分鐘。雖然我聽的當下驚訝到說不出話來,但也何以見得他們如何從小培養短午休的習慣。

研究機構員工餐廳旁的湖,天氣好的時候在這邊吃飯真的是一大享受 (你發現湖中的白雲倒影了嗎:)

Life in Jülich

生活上,由於我只在這邊待了兩個月,幸運地免除了許多麻煩的行政瑣事,所以沒有太多的行政事項可以抱怨(遇到的都算是順利解決了:)。這邊只想要總結一個我在歐洲不同城市生活、遊歷過後的一個看法。

小城市居民的友善程度 >> 大城市

在歐洲,我認為城市居民數與居民的友善程度呈現非常強烈的負相關性。
雖然可能只是我遇到的幾個random的事件,但還是想和大家分享為什麼我會這樣認為。以下是一個在巴黎住過三個月、在Jülich住過兩個月並且在歐洲到處遊蕩的人的不客觀分享,大家可以斟酌參考。

№1 剛認識的陌生人願意借我昂貴的樂器

藉著在研究機構合唱團認識的一個退休的研究員 — Güntei,我參加了一個Jülich當地的管樂團。但我在從巴黎搭Flixbus車到Jülich的路上,在布魯塞爾轉車時樂器被偷了(在Midi火車站大喇喇地用電腦而完全不在意行李的我也是蠻愚蠢的),所以我空有技藝但沒有媒介可以發揮。Güntei二話不說馬上答應在第一次樂團練習時借我他的Oehler system的單簧管,樂團團長也說願意借我他們買的兩把樂器讓我試試。我真的非常感謝樂團以及Güntei,因為除非有認識的朋友介紹,我自己也不太可能把我的寶貝樂器借給我的朋友,更別說是剛認識幾天的陌生人。

當地的團員在團練休息時,也常常和我搭話,想了解我是從哪裡來的,對這個城市的看法等等。While大城市的人,通常比較不在意外地人的opinion以及對城市的看法,因為他們認為這裡的人通常是遊客。

左至右: Güntei的老婆(拍謝一直忘記你的名字…)、Güntei、我、以及借我Boehm clarinet的Tina

№2 在路上randomly遇到的路人載我去公司、還邀請我去party

有一天我騎腳踏車趕著去公司公開,但好巧不巧經過火車站時路上突然開始降下傾盆大雨。我便想著一定要趕快轉乘火車或是公車,不然我就要遲到了(在德國遲到可不是件有趣的事,Ordnung muss sein !)。但我在這之前從來沒有在這座城市搭車的經驗,德文也不夠好到能夠看懂公車站牌的公告,google map上面顯示公車再一分鐘就要來了但是過了五分鐘連個公車的影子都沒有看見。我便向也一同在等公車的一位德國女生詢問,公車到底什麼時候會來,她回我道其實這裡的公車常常誤點,所以她也不確定。

查完火車班次後發現,最快到的火車也要半小時後,我心想:「我要在同事的心目中被打一個大叉叉了。」沒想到那個女生從遠方走過來提議說,她媽媽其實要來載他回家,但可以順便(繞路)載我一程到我的公司,我心中只有萬分感謝。我從來沒有這麼有效率、又迅速地到達公司,我到達辦公室時甚至離開會時間還有十分鐘,我上輩子倒底燒了什麼好香。

令人驚豔的事還沒有結束。
幾天之後,她傳訊息跟我說她剛通過他的abitur,想要邀請我去她的abitur party認識她的朋友們。這也是我生平第一次在一個晚上喝這麼多酒和跳舞跳到早上,德國人從小被訓練起的喝酒能力真不是蓋的。

這邊想分享另一個有趣的德國party文化。在三四點,大家差不多已經累到一定程度時,德國人常常會做“Nachspaziergang” (After walk)。我們會到附近的路上走走(大個一個小時,可能走五六公里),回來之後大家又餓又渴就就可以開始新一輪的party直到早上了。(Btw德國人真的很愛走路,我在Köln和我的couchsurfing host玩的時候,最常進行的活動就是在路上和朋友拿著酒邊走邊聊天。)

Party後的杯盤狼藉

後記

其實第一次在歐洲工作的經驗,讓我在去年到處遊歷所導致的美好「幻象」完全幻滅。要在國外生活,甚至說是「生存」,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回台灣後常常問自己「Do I have work-life balance in Germany?」,我的答案只有否定而沒有肯定。

生活上,有非常多行政的瑣事要解決,而當地的語言不是你的母語會造成極大的障礙。就算我待在法國一段時間過、法語的程度也還說得過去,但是當地人對你和同一件事的看法,一定會因為你們從小生長在不同的背景環境之下而有所不同,而導致溝通上有誤會、就會接連拉出一串的行政錯誤。ˊㄦ你會因為語言以及文化背景的隔閡很難找到一個當地知心的朋友,或至少親密程度很難像是你在台灣認識多年的好友一樣。

在工作以及學業上,在歐洲這兩個月我有一個很深刻的體悟就是「不可能將在台灣100%效率全開的自己搬到歐洲」。前面兩個面向造成的阻礙其實顯而易見,但我花了很久的才理解到這件事,而工作上遇到的挑戰也自己常常置於一個無法完全放鬆的狀況,工作日常常讓我覺得心驚肉綻,而假日我也因為這樣不能好好休息,每天幾乎都處在一個「擔心研究進度」的狀態下過生活。

很多人以為我在德國每天都在玩、曬太陽、享受生活,但其實後一個月每天幾乎都加班到凌晨、壓力大到常常睡不好,有一段時間我甚至只能靠酒精讓自己洩壓。但其實很少人會在乎你工作以及生活上的適應狀況,主管或同事通常希望你是一個到了之後就可以上工的即戰力。如果有考慮到國外工作的朋友,這會是一個非常需要考量的點,因為你/妳和當地人站的起跑線不同,工作效率一定不可能和你在台灣時一樣高,而行政上(簽證, 戶籍, etc)的阻礙也會讓你找工作更加上一層困難。

兩天前剛回到台灣,悶熱的天氣以及因為多雨潮濕而斑駁發霉的建築仍然是讓我最感到不適的事。我一下飛機第一個感覺是,我好想回到「夏天」的歐洲,但過沒多久,台灣很多好的面相(以及我對這裡的熟悉程度)讓我覺得在這邊「生活」好像才是最舒適的 — — 24小時都可以找到好吃便宜的食物、乾淨的大眾運輸、熟悉的朋友群 — — 我都開始懷疑為什麼我要離開台灣到歐洲去生活?

現在能說服我的原因只有一個 — — 趁年輕的時候到國外去闖一闖,體驗困難、挫折的人生,這樣才可以留下璀璨的回憶。而且我已經慢慢意識到體力和精神都已經不如兩三年前,如果再不在國外留下一個「根」,再過幾年我就很難有足夠心情、體力和學習力到國外去闖了。

我不會忘記去年我告訴我自己「台灣已經不是一個給我刺激感的地方」。

不論未來我在國外遇到什麼樣的挑戰,我都能勇於克服、堅持我給自己的promise。而我也會記住在這個短暫且充實的盛夏,每次party後的Nachspaziergang、每週的beer walk以及夏天的Grillparty帶給我的能量,我堅信他們會一路伴隨著我開啟往後歐洲的新篇章。

Everything will be fine. (shot in FZJ HR department by me)

Reference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lmholtz_Association

我在大學以來,以及在來來回回歐洲交換以及讀書的這段時間,受到了很多人無償的幫助,我才能夠這麼順利地切換職涯跑道和拿到很多實習以及工作的機會。寫medium的這四年來,我偶而會收到來自各方的建議、指教,但更多的是像我一樣在學涯路途中迷惘的莘莘學子所提出的問題以及茫然。很難過的是,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下,我也是從大學才開始摸索出我想要的人生道路。

今年有幸申請上法國Insitut Polytechnique de Paris的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M2 Programme(這個programme是由法國在數學領域最好的Ecole Polytechnique以及CS領域最好的Télécom Paris合作開設),還錄取了法國在台文化協會的France Excellence獎學金。我想現在是一個很好回饋的時機,用我的經驗來製造出一個善的循環。如果看到這邊的朋友,可以填寫以下的諮詢表單。每個禮拜,我會撥出一個小時兩位填寫表單的人聯絡(總共兩個小時),根據我過往的學習以及工作經驗回答他們提出的相關問題,希望能夠幫助跟我一樣想要轉換職涯跑道、或是想前往歐洲唸書、實習但卻苦無方法的學生。

表單連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