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自己的能力體系 (一):入門 UI

Maximus
Maximusology
Published in
10 min readNov 1, 2018

休學也有一陣子了,回想之前好長一段時間的轉變,我終於能拋下後顧之憂,真正的跟著感覺走。真心感受到體制的可怕,長年以來對人造成的影響,不是說隨意即可抹除;有時深陷其中甚至不會自知。

這段時間裡,我並沒有給自己設限,自由延伸並探索;我回到原點重新出發,試圖打造個人的「有機綜合能力系統」。

關於「有機綜合能力系統」,講白了就是從「個體」而非「專業」出發,為一個人量身打造的解決問題能力和知識體系,它讓我們能喜歡又擅長所做的事情,不用把自己強塞在任何框架中,而且還生產力十足。這個概念引自詹雨安寫在休學之後(三): 長線藍圖這篇文,覺得它很好的說明了個人長期以來渴望的學習方式:自由做自己的同時,仍能創造高價值。

心中一直有個懸而未解的難題:常有一些 idea 想去實現,但直接很直覺的把成品做出來往往會因考量不足,最後變成無意義的產出;不過想分析卻又不知該如何下手。也因此產生目標:「訓練自己有辦法在考量夠全面的條件下,做出像樣的產品」。

然而這種標的非常模糊,不知道內容是什麼,也不知該如何下手。其實自己也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知識積累,才逐漸想出實行的辦法。

就是在更深入了解現在常見的職業結構和產品產生的流程後,我終於能概括出,那些與目標相關性很高的領域。

這些領域包含:
PM:產品管理 (Product Management)
UX:使用者經驗 (User Experience)
UI:使用者介面 (User Interface)
Web Development:網頁開發

如果想在「考量夠全面的條件下,做出像樣的產品」,我發現我得學會「從市場定位分析開始,歷經使用者研究、產品呈現,到最後做產品開發」。

而上述的市場定位分析、使用者研究、產品呈現,還有產品開發,分別對應並概括性地描述了以上的 PM、UX、UI,還有網頁開發,反映如上圖的流程;也就是說如果我想達到目標,就該去深入研究這些領域的內容、之間的關聯,以及流程等。

其實這就是ㄧ個「有機綜合能力系統」,涉及多個領域的知識與技能,彼此相互關聯,形成一個能解決問題的系統能力。

這是個龐雜的系統,勢必在學習和訓練上,有個漫長的過程。考量其中因素,我可能會迷失、停滯不前、有跨不過的檻等等,有種種問題會遇上。

為了追蹤學習歷程並提供反饋,確保自己的成長;加上最近收到入伍令,想要收束當前進度,決定開始發一個系列文。除了知道身處何處,以及更好的定位並解決問題,也能摸清自己的能力級別,同時訓練語言組織能力。

接下來的內容,是關於踏入整個能力體系第一步的細節。我把它分成三個部分來記錄:

(ㄧ) 切入點:整個能力體系,我是從哪個領域切入,以及選擇的背景原因。

(二) 自學過程:自己是如何去探索並摸清切入的領域。

(三) 規劃:就當前的認知與結論,所制定的短期實作訓練,以及長期的能力體系學習規劃。

[切入點]

整個能力體系,我選擇的切入點是 UI。

什麼是 UI?UI 原本是工業設計的概念;人若要和其他「非人」的事物去互動,比如物件、軟體硬體之類,中間產生的媒介就是 UI。這邊舉個例子:

人和計算機怎麼互動?計算機的運算能力強大,可是我們沒辦法用人與人之間常見的溝通方式來讓計算機運作,比如談話;也因此產生現在看到計算機常見的「數字顯示屏」還有「數字和功能按鍵」。藉由中間這個由「輸出:數字顯示屏」與「輸入:按鍵」組成的「媒介」,一個計算機懂,人也懂的方式,讓人能良好的運用這個高效率的計算工具。

生活中到處都是 UI,簡單如醬油罐,到現在常見的網頁等等,這些讓你能「懂」工具和服務怎麼使用的媒介全都是 UI。

然而隨著近年來顯示裝置的大幅普及,一堆服務、工具等等都是用軟體呈現,所以和軟體互動的介面,像是網頁、App 等等這個「軟體 UI」的領域便逐漸的被獨立拿出來討論,所以現在聽到的 UI 通常代表著軟體 UI,而「人機互動」這個概念才是在講比較廣泛、工業設計提及的使用者介面。

回到能力體系,我要達到的目標有非常多面向的能力需求,然而為何要從 UI 出發呢?

這是一個綜合分析下的結果,也考量了一些心理學上的因素。

人本身受情緒驅動,所以才會常常發生這種,即便理智告訴你這是重要的事,情緒不對仍然不會去做的情形。所以我在做選擇與規劃上,都會注意這一點,讓自己能順其自然的、喜歡去做一件事,進而克服困難;畢竟擺在眼前的是個耗時費力的目標,隨時都有疲乏的可能。像以下三個因素,其實都和情緒驅動多少有關聯:

  1. 首先是回饋:在整個體系中,UI 是裡面最接近「產出結果」的能力;我能非常明確的感受到自己做了什麼,回饋感強烈,成就感因此而生,會更願意持續做下去。
  2. 再來是一個策略性的安排:整個能力體系有很大ㄧ部分都是涉及資訊搜集與研究;即使分析能力到位,如果實作能力還不夠,就只能寫一些歸納和論述。這樣的能力指標也就不容易去評估,對個人而言比較缺乏樂趣。也因如此,我會希望自己在分析能力到位時,可以延續把相應的產品跟著做出來。
  3. 「創造」的張力讓人能突破困難:成長本身並不容易,在沒有外力催促下,一個讓人能克服困境的重要原因即是「創造」。作曲家 Robert Fritz 寫過的最小阻力之路這本書提到:「只有創造的結構,才能產生持續的張力」;那種能把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傳遞出去的結果非常有吸引力,提供我們源源不絕的動能。而 UI 實作對我而言,就有這種效果。剛好寫這篇文章的期間,看到黃岳涵發文,裡面提到他的個人經驗很切實的印證了這個概念。

可能這邊會有個問題:我說 UI 是整個能力體系最接近「產出結果」的能力,難道網頁開發不是嗎?

原因是我曾有過 MERN (MongoDB-Express-React-NodeJS) 的全棧開發經驗,所以短期內我還不打算把這部分列入訓練目標。

[自學過程]

當初在入門 UI 這個領域,專業認知幾乎為 0,我做的第一件事不外乎就是 Google。從「UI 入門」的相關關鍵字出發;不得了,這麼一查,隨便一個資訊都能產生數十條延伸出去的資訊,延伸再延伸,停也停不下來。剛開始我都不嘗試去過濾什麼,讓深度和廣度自由擴張,能看多少就看多少。

看越多就會發現雷同的資料和建議越來越多,重複性逐步提高,這時我就開始控制深度和廣度,廣度控制在「UI」,深度則控制在「實作」。

在收束之後就逐步能掌握到以下資訊,包括有哪些學習資源、入門學習的流程,還有這個領域的大致框架和樣貌:

  1. UI 領域的知識框架:我能大致掌握整個 UI 領域的外部輪廓,亦即 UI 所涉及的其他領域還有和它們的關聯性;以及 UI 的內部架構,像會用到的知識、技術,還有流程等等。這些資訊幫助我更容易去了解,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居處的位置,知道每一步該怎麼走。
  2. 學習資源:那些被這個領域的有經驗人士重複強調的學習內容,像文章、網站、書籍、影片,還有課程等。我也更清楚在什麼條件下適合用什麼學習工具。
  3. 流程規劃:如何有目標、有效率,並有累積性的去學習這個領域,也就是接下來要提的「規劃」。

至於前面提到,為什麼要先把廣度控制在「UI」,深度則控制在「實作」,接續也會說明。

[規劃]

邊自學的過程,我參考不少資訊,為自己制定了一個累進式的學習策略,持續反饋,持續擴增能力範圍;把原本看似困難、巨大且摸不著邊際的目標,拆成多個馬上就能做的小目標。這麼做除了能掌握進度,更能讓整個學習像打遊戲一般,關關來關關過,做起來還十分上癮。

參考資料中邏輯思維創辦人羅振宇怎样逼自己成为一个上进的人,以及怎样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這兩個講座,我覺得頗有啟發性。像這個學習策略,還有前面提到選擇先學 UI 的反饋等,都有應用到講座一些內容的底層邏輯。

關於策略,我又針對「整個能力體系」以及「UI 實作」訓練,分別規劃了對應的「長期規劃」與「短期訓練」。

[短期訓練]

回到剛才的問題,UI 整個領域,為什麼我要把範圍先限制在「UI 實作」呢?

因為在深入了解後,我發現粗略而言,UI 本身涵蓋「視覺」,還有「原理」:前者如同字面的意思,我們在手機、電腦上「看到」的那些頁面的顏色、排版呈現等等都是「視覺」,而這些呈現的「背景原因」則是「原理」。

一般 UI 的製作流程都會先從原理開始,決定了大量的背景因素之後,才來決定視覺要怎麼做。

然而參考過不少老手的學習過程與建議,我發現 UI 領域的學習則是相反,會先從訓練視覺製作開始,隨著熟練度提高去逐步增加背景原理的考量。這也是當初控制資料搜索範圍的原因,我要先把焦點放在 UI 實作上。

同時我也藉著這些參考,制定出訓練自己 UI 實作能力的方式:

第一步,產品臨摹:找到現有的產品介面,像是 App、網頁等等,小至 Icon,大則到整個頁面,從 0 開始嘗試複製一份。講白了就是把看到的頁面、按鈕等等,用軟體自行繪製出來,做到視覺上一模一樣。

我會在這個階段藉由練習去熟悉各種軟體操作,像 Sketch、Photoshop 等,並詳閱各大設計規範。
設計規範決定了在各種顯示裝置上,UI 該怎麼呈現。

當熟練軟體到一定程度時,嘗試去跟百日 UI 訓練 Daily UI Design Challenge;如同字面意思,一天一份 UI 臨摹練習。

看過大量 UI 設計師的訓練歷程,完全少不了臨摹這塊。這一步大大奠基了底層功力;像美感、常見的視覺設計規則等等,都會隨著練習量增加、注意到更多細節下,變成實力的一部分。

臨摹的第一個 App 頁面 — Headspace

第二步,重新設計:使用各式各樣的網頁、App,感受它們使用體驗的不足之處;小至修改這些地方,大至重新設計整個平台。

當基本功力足夠時,能不費力的做出像樣的視覺,開始這一步驟。

如同上述,使用體驗,也就是剛才提到 UI 領域的背景原理,會在這個階段被大幅考量。

這個步驟可以讓我更熟悉常見的設計原理,像是頁面的順序,還有某某按鍵擺放在哪裡的原因。

最後,自行製作:想個產品自己來吧。

當覺得自己已經經驗足夠,能力達到一定水準時,可以嘗試在沒有任何參考下,執行整個 UI 設計流程。

比如試想一個 App,從頭到尾把視覺、背景考量,還有製作流程等等完整呈現。

以上三步,敘述看起來挺簡單,然而要製作出合格的產品,每一階段都需要下足功夫,大量的經驗累積和能力提升才能走到下一步。

可以注意到,雖然說從「UI 實作」出發,其實整個訓練的過程中,「UI 原理」一直被持續的加進來,逐步形成完整的 UI 製作能力。

[長期規劃]

如同前面所述,我為自己建立了一個累進式的學習策略。

先回到剛剛的短期訓練,不是有提到我把 UI 領域拆解,由實作訓練開始,逐步的加入背景原理考量?其實這就是累進式學習策略的展現。

至於對整個能力體系,我用的就是類似的規劃方法,從 UI 到 UX,最後到 PM,把每個領域的學習拆成好幾個階段,相反於產品產出流程,逐步累積。

如上圖一樣,從 UI 開始,由右而左學習。

最後,我沒有去深入規劃細節,畢竟隨著了解的資訊增加,看法可能會翻新,安排自然會調整;想得太細自然缺乏必要性。

初步自學 UI,已經看了上百篇的文章。剛開始在查找的過程,真的會有迷失方向的恐慌感,不知身處何處,也不知什麼時候該停;直到累積大量的資訊後,方向其實會逐步浮現。

休學走在體制之外,雖然未知讓人充滿恐懼,且摸不著頭緒。然而就像自學 UI,正是這個從無到有,亂中找序的過程,讓一切充滿樂趣。

--

--

Maximus
Maximusology

Product Designer / Tech Enthusiast / Self-Lea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