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娛樂影音支持深度新聞-從BuzzFeed的轉型來看台灣的媒體走向

HowardYooo
傳媒戰情室
Published in
5 min readMay 23, 2017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很多人整天抱怨現在的新聞根本不算是新聞,但卻無法改變這個現狀?為什麼內容農場到現在還歷久不衰?

因為擺在讀者眼前的時候,讀者想看的內容 vs 你覺得讀者應該看的內容,永遠都會是前者獲勝。人類是一種很奇妙的生物,前一秒說台灣記者素質不意外,後一秒馬上點開東森寵物雲的影片大笑。台灣的媒體真的都腦殘到只會抄PTT的文章、轉貼網路影片嗎?不,媒體聰明的要命,因為它們知道,你一邊罵的同時,愛這些內容愛得要死。

而BuzzFeed的策略恰好是在讀者想看的內容與讀者應該看的內容之間取得一個微妙的平衡點,原本是內容農場的BuzzFeed,後來轉型成深度新聞媒體,報導的品質還入圍了普立茲獎。當然它也沒忘了老本行,網友愛看的趣味影音仍然是BuzzFeed賺取廣告收益的利器,只是現在,它不再只是以前被視為媒體毒瘤的內容農場,而是以深度新聞創造出品牌價值、貨真價實的「新聞媒體」。

本文將簡述BuzzFeed的轉型歷程,並以此來觀看台灣網路媒體的未來走向。

內容農場的蛻變

BuzzFeed於2006年由喬那‧裴瑞帝(Jonah Peretti)在紐約創辦,最初只是研究網路熱門話題的實驗室,後來因創造適合社群平台的病毒式傳播內容,包括各種奇聞趣事、八卦消息、排行榜等「內容農場」經營模式而成名,引發全球眾多網站模仿,卻廣受知識分子批評 。 引自Cheers雜誌

這樣內容至上的經營模式讓Buzzfeed進一步的進化成網路媒體巨獸,想當然招致許多批評。面對日漸加劇的網路批評聲浪,Buzzfeed為了留住廣大網民的心,也開始力圖轉型。

以病毒式傳播成功營利後,BuzzFeed開始將目光轉向專業新聞,於2011年請來政治記者兼部落客班·史密斯(Ben Smith)擔任總編輯,將報導範圍從軟性新聞,拓展到突發新聞、政治、科學、科技等面向,並大舉從《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等傳統媒體挖角記者,希望強化嚴肅新聞。 (引自數位時代)

先求有、再求好的經營策略

這樣的轉型歷程在各行各業可說是屢見不鮮,近日熱門戲劇《通靈少女》的女主角郭書瑤,一開始以網路遊戲殺很大廣告出道,這支廣告在當時的確造成轟動,成功吸引眾多玩家,但也導致不小的檢討聲浪,而後郭書瑤力圖轉型,努力往唱片與電影戲劇耕耘,終於在《通靈少女》大放異彩。回到正題,Buzzfeed也如郭書瑤的轉型歷程一般,「先求有、再求好」 ,先以內容農場迅速擴大網路版圖,再將內容轉為深度、專業的文章,而這個轉變也讓原本被媒體人鄙為毒瘤的Buzzfeed入圍了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普立茲獎」。

轉型的步驟看似簡單直接,走起來卻不一定暢行無阻,娛樂重擊就對Buzzfeed的轉型發表了不同的看法:

為了找回讀者,BuzzFeed 嘗試增加不同內容,於是在傳統媒體紛紛裁員減薪時,BuzzFeed 開始向新聞業挖角,找紐約時報的人加入團隊,希望增加深度報導,結果卻奇慘無比:過去娛樂化的形象突然增加深度專題內容,讓讀者錯愕不解,於是這些報導乏人問津,留言寥寥可數。(引自娛樂重擊)

以娛樂影音創造收入、以深度新聞建立價值

然而BuzzFeed到目前還是活得好好的,他們也奉行著娛樂新聞與深度新聞各半兼顧的策略,以娛樂新聞流量的廣告收益帶動企業發展,並以深度新聞建立自身的媒體價值。以上就是對BuzzFeed的介紹,你認為將BuzzFeed的轉型經驗套用到台灣的網路媒體是可行的嗎?

台灣常見的內容農場網站大概是 BuzzHand、 teepr趣味新聞、 PTT01 娛樂新聞等,點進網頁可以發現經典的「內容網站標題法」,像是13億人都驚呆了、這個舉動讓網友都暴怒了……等等,聳動的標題卻配合空洞的內容,剛開始騙騙點擊率很管用,但現在網民們普遍不會再被這種低劣的手法欺騙,所以靠內容農場的型態累積出大量閱聽眾後,要如何避免自己快速衰亡?以娛樂的內容吸引網民,再以深度的報導建立口碑,讓兩者達到微妙的平衡,BuzzFeed的轉型過程的確有其參考的價值。

台灣媒體的囚徒困境

而東森媒體集團是台灣一個特殊的例子,BuzzFeed是從內容農場轉型成新聞網站,東森則是完全相反,它從一個傳統新聞媒體轉型成像是內容農場般大雜燴的網路平台,像是以文章為主的鍵盤大檸檬,以影片為主的噪咖,且東森在Facebook上還有ETtoday寵物雲、分享雲、旅遊雲等粉絲專頁,當然,東森新聞並沒有放棄自己的老本行,想看專業且深度的報導仍然可以在東森新聞雲中找到。東森這樣的經營方法,的確讓它的網路觸擊率狠狠甩了其它台灣主流媒體好幾條街,一半娛樂、一半專業的內容經營模式似乎是現階段媒體生存的必要手段,這可以歸因到媒體的囚徒困境:

我們整天都會看到很多資深媒體人的抱怨,抱怨現在的新聞根本不算是新聞,但卻無法改變這個現狀,為什麼?因為你不做讀者想看的內容,其他媒體可是很樂意去做。然後對手的流量上升,你的流量下降,客戶整天打開網路看到的都是對手媒體的新聞,你覺得他們會把廣告下在哪邊?擺在讀者眼前的時候,讀者想看的內容 vs 你覺得讀者應該看的內容,永遠都會是前者獲勝。(引自MULIA觀點)

結論是,目前想做完全清流的新聞或許只能靠群眾募資或財團贊助才有辦法突破媒體生態的囚徒困境,「暫時性」的活下去QA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