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美國運動網路媒體The Player’s Tribune-由運動員第一人稱寫作的新媒體型式

NICK
傳媒戰情室
Published in
6 min readMay 1, 2017
圖片來源: https://goo.gl/BESBhW

還記得在2006年國中時,那時正值王建民登上大聯盟大放異彩的一年,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它的每一場先發,無論比賽時間是早上或是凌晨,總是會守在電視機前希望他當天能有優質的表現,接下來,就是期待隔天的蘋果日報會贈送什麼樣的勝投海報,並且翻到體育版好好的細看、回味前一天王建民的伸卡球如何三振、解決強打如雲的大聯盟打者。

媒體也給了他一個名字「台灣之光」,他的所到之處也成為台灣媒體追逐的焦點,甚至連小孩出生、父母住哪職業為何等,都進行一連串地跟蹤報導,一度讓王建民相當不適應,甚至拒絕媒體採訪過。(根據BBC NEWS)

但隨著運動員的成績越來越優異,媒體對期的關注度也會相對提升,對於從小在球場上征戰的運動員來說,鎂光燈下的壓力與心情調適都是運動員在成長過程中顯少去面對的,因此往往不是說的吱吱嗚嗚就是少說為妙。

另一方面,傳統媒體在內容的生產過程中又為了要獲取點閱率或是收視率,可能就會片面的擷取採訪內容,甚至報導一些無關於球場表現的八卦話題,其實這些不管對於媒體或是運動產業都不是良好的關係模式。

多倫多大學運動社會學家Peter Donnelly就曾為文提問:「如果由運動員來當家作主,那會是什麼情況?」他指出,在全球化趨同文化下,身體文化的多樣性受到了侷限,次文化的誕生卻總免不了被吸納而成為另一個組織,原本誕生於街頭的極限運動(滑板、越野單車等),漸成氣候之後,被ESPN、紅牛能量飲料等大型企業吸納主導下如今就成為龐大的商業體,在此大環境下,運動員的權利、甚至其基本人權往往就在這些過程中被犧牲了。

(轉引自鳴人堂-陳子軒)

圖片來源: https://goo.gl/kIURwD

Derek Jeter:

My goal is for the site to ultimately transform how athletes and newsmakers share information, bringing fans closer than ever to the games they love

有鑑於此,大聯盟名人堂球星、前洋基當家明星游擊手Derek Jeter就創辦了一個媒體名為「The Player’s Tribune」,它的特色是,文章內容完全就是運動員自己第一手撰寫,不假他人之手,如此一來就更能準確無誤的傳達運動員自己想表達的想法、觀點,且網站資訊的更新迅速。

例如文章撰寫的今天2017年5月1日,NBA外號The Truth真理、老皮的洛杉磯快艇球星Paul Pierce在輸掉了與猶他爵士的季後系列賽後,球員生涯也高掛球鞋,告別他最熱愛的籃球球場,在The Player’s Tribune的網站上就立即製作了紀念Pierce球員生涯的影片,以紀念他在球場上卓越的貢獻與奮鬥精神。

Ms. Robertson said she took the head of content role at The Players’ Tribune because she thought the first-person storytelling concept was powerful. “What’s so exciting is that sports is the prism we use to tell stories and they’re human interest rather than sports-focused,” she said. “There’s not a lot of nuance allowed in post-game interviews and we want to provide that real estate.”

While The Players’ Tribune is very young media company, Ms. Robertson said it’s muscling through a challenge that almost all publishers are facing today: how to “grow and scale without losing that engagement and quality of content and without being overly reliant on Facebook and other social platforms.” She said media companies have to adapt to distributed content models and “fish where the fish are” by scrutinizing metrics such as average time spent on site pages and platforms.

(根據AdervertisingAge)

過去在音樂領域工作長達10年以上的記者 Jessica Roberson說道:「之所以離開工作了其最熟悉的領域而加入The Player’s Tribune,是因為她認為”運動”仍是他最熱愛的一件事,且她認為The Player’s Tribune最大的特色在於第一人稱敘事結構,因此我們不再只把目光聚焦在運動員的成績表現上,也能夠了解運動員在球場以外所發生的事或內心的想法。」

此外,Jessica也對於The Player’s Tribune未來的發展提出看法,她認為由於網站也面臨了許多現今網路媒體的問題,即如何在提升媒體內容質與量的同時,不過度依賴如Facebook或是其他社群媒體的運作模式,並且找出主要的目標受眾,讓他們能夠在原生內容網站中停留觀看。因此他們開發了許多新的閱讀方式例如:短篇文章、特色長篇文章、Youtube影音內容、Podcast等等,就是希望能夠提供讀者更多元的閱讀方式,以增加新訂閱者、擴大網站價值。

網站中也去除廣告、置入行銷的商業模式,單純的就是讀者與運動員的互動空間,而營運模式主要透過贊助,未來群眾募資也是他們所考慮的方法之一(可參考糙米蟲與世界的狂想曲);此外網站的內容也涵蓋了許多運動項目,包括籃球、棒球、網球等等,如果你已厭惡現今媒體捕風捉影、斷章取義的劣質媒體內容,或許美國The Player’s Tribune對有心了解、認識你喜愛運動員的一個不錯的選擇!! 也提供給台灣媒體借鏡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