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工作應該是一件早上醒來會讓你感到興奮的事!專訪北京未來研究所產品經理 Wallace

Evelyn Chang
Meet.jobs
Published in
8 min readNov 30, 2018

本次專訪人物 Wallace Hsiao 蕭浩森,和很多人一樣從沒想過要去大陸工作,一次無意間在 mit.Jobs 上看到了來自中國大陸的新創公司 — 未來研究所 — 的職缺,原本只抱著嘗試的心情投遞履歷,竟獲得跨海面試的機會,最後還成功前往北京赴任。從投遞履歷到就任,不僅時間短於一個半月,薪水還成長了2.5倍,這中間有甚麼樣的心路歷程?他又會給海外求職者甚麼樣的建議?一起來聽聽 Wallace 的精彩分享。

Wallace:我之前待過太極、伊午久傳媒,到華義國際。主要都是負責產品或客戶專案的PM,也有行銷企劃相關的經驗,加起來總共有七年左右的時間。之前雖然有過去中國大陸工作的經驗,但那時候是做動畫的案子,所以適合導演、美術指導、剪接師,整個台灣的技術團隊一起過去。所以,雖然是當時也是和當地廠商一起工作,但並不算真的融入當地,這次是第一次真的單槍匹馬自己過去,在「未來研究所」,整個公司,就只有我一個台灣人。

Wallace Hsiao (蕭浩森) 領取 mit.Jobs 所提供 100美元就職獎金 (提供:mit.Jobs)

當時是在 Facebook 上看到 mit.Jobs 的網宣,一進網站逛就嚇到了,發現原來海外工作的薪資可以到這個程度!一開始還有點不太相信。因為我也曾經在中國大陸工作,就去大陸一些比較知名的求職網站確認。之後才發現,真的很多同樣工作的薪資都是台灣的兩到三倍。

Wallace:我也是無意中看到這個職缺,那時基本資訊只有北京的互聯網新創,薪資範圍 20,000–40,000 人民幣,還有提供期權這樣的資訊。至於團隊多少人,公司在做甚麼,我都是到了當地面試的時候才知道,因為那時候公司連網站都沒有(笑)。

當時我主要是看工作的內容和我背景吻合,待遇很好,所以就想說先丟丟看,其實沒有抱多大希望。因為在台灣常常丟了履歷之後就石沉大海,當時我也沒有太在意。因為我在台灣的工作還算穩定。

可是丟履歷過後一個星期之後,未來研究所的HR就回信了,回信的態度很積極,和我來回溝通了一陣子。我覺得對方很認真,所以我也願意碰面聊聊看,當時我就為了這個機會特別去了一趟北京面試。當然,也順便訪友。未來研究所在這過程中,從創辦人、團隊一直到HR的高效率,讓我印象很深刻。

Wallace:一直以來我在台灣也累積了不少工作經驗,不管是薪資或是工作本身的挑戰性都達到了一個瓶頸,這也是為什麼我當時看到這個工作機會這麼心動的原因 — 「兩倍以上的薪資漲幅、分期的股票期權,再加上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內容」!

另外就是,因為之前的工作一直都在為客戶做事,一直都是乙方,我覺得也到了一個階段,真的想試試看打造自己的產品,做一次甲方 (笑)。

其實我看得很開,因為我很清楚新創的風險很大,但是不管這個產品做不做得起來,重點是這個過程中自己會得到甚麼樣的經驗和成長,當我這樣想,就覺得沒甚麼好怕了。

Wallace:大部分的問題當然是你在台灣做過什麼相關的CASE,還有我的個人背景等基本問題。

其中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是,他們很在乎的找到的人是要有「創業心態」的,不希望找一個只是來領薪水的。我自己也不是單純找一份工作,真的是希望去做一件,你早上醒來會感到興奮的事。我是抱著這種心態去,也剛好他們在找這樣的人。

另外很巧的是,我在之前的工作有做過 online voting 的研究,那時候就有研究過台灣的未來事件交易所,所以在面試中也分享了一些我的心得和看法。那面試快結束的時候,他們就有問我是不是就這樣敲定了,當下我其實也決定要接受這份工作。只是需要一些時間回台灣處理後續的事情,所以我六月初投履歷,7/13 就開始在北京上班,現在想起來這個改變真是迅速得嚇人。

Wallace:現在全公司團隊大概18個人,整個團隊組成大概是技術團隊 5人,2位UI,一個PM,剩下是營運和內容團隊,還有一些實習生。我現在36歲,是團隊中年紀最大的,整個技術團隊都很年輕。但是好處是我比較穩定,不會這麼焦慮,還可以偶爾扮演心靈導師的角色。創業時每天都要應付以前從沒解決過的問題。我常常鼓勵比較年輕的夥伴,因為他們經驗比較少,面臨到一些挫折比較容易慌,這很正常。我告訴他們,「慌沒關係,但千萬不要亂,因為亂會容易失去方向」。我覺得這時候 CEO 真的扮演讓整個團隊穩定最重要的角色。

「未來研究所」核心團隊 (提供:Wallace Hsiao,後排右二)

在產品發展方向上,因為我們產品本身有一些比較觸碰中國大陸的民意的部份,有些投資人其實有點擔心會有爭議,怕隨時會被封掉,所以不像未來事件交易所在台灣是以政治選舉作為號召。在產品思維上,我們有所調整,話題性的拿捏、功能上的設計,都需要讓產品邏輯思維更完善。我們研究過,大陸網民對於很多議題的看法很浮躁,很容易追逐新的熱門的話題。因此當我們的交易平台走深,所謂的「小白用戶」看不懂,就沒有爆點。所以之後我們會引進一些遊戲化的方式和概念,怎麼樣把這些議題講得更淺,更吸引人,符合小白用戶在使用APP的習慣。我們還在學習拿捏尺寸,但我們又不希望它太偏向遊戲,因為只做純遊戲就會有生命週期的問題。

Wallace:老實說,就好的技術人員來說,其實沒有那麼不一樣。

不管是台灣還是大陸,「好的工程師和設計師就是主動性比較強」,他會願意多去思考一些東西。你丟給他一樣東西,他會給你一些反饋和建議,那這個對於 PM 就會輕鬆很多,而不只是說一做一,大家有共識想把一樣東西做好。

如果說我有什麼觀察的話,就是我在大陸反而會遇到更多情況是他們會很堅持自己的想法,或是有過多的意見。比如說你開個規格給他,他除了就自己的部分提出意見之外,可能會說:「我覺得這個文案這樣寫不好!」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力求表現;另一方面是太年輕,缺乏團隊精神-這可能就是台灣媒體很愛說的「狼性」。這點在台灣的團隊雖然也會看到,但是比較沒有這麼普遍。另外就是大陸公司在找有經驗的開發者也相當困難,通常都是用挖角的,因為現在大部分的人才都相當年輕 ,像 iOS工程師,這個情況對新創來說特別辛苦,因為你的競爭對手常常就是百度,騰訊這樣規模的公司。

Wallace:現在我看到很多現在台灣人要來北京工作,想的還是早幾年那套邏輯,比如說往返機票啊,當地工作的住宿安排啊,要求這類東西。但現在幾乎不太可能,那是早年台商派過去才有這種福利, 如果你是找當地公司的話,基本上這些你都要有靠自己的心理準備。我現在這家公司還不錯,有住宿的補貼,在望京附近,因為希望大家能離公司近一點,公司補貼三分之一,上限2,000人民幣。但是到那邊大部份的生活還是要靠自己安排,這點我現在找台灣成員過去的時候都會先講清楚。

另外我最大的建議就是「心理上一定要先做好準備」。如果說有海外工作或讀書經驗其實都還好,但如果你完全沒有過這樣的經驗,要放棄原本熟悉的環境人脈,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和外派的感覺完全不一樣」。不只是工作還有生活上要重新適應的壓力,如果不是特別容易交朋友的話,需要調適的地方非常多。心理上最好做好最壞的打算,不要把那邊想得太美好。

我覺得「融入當地」也非常重要,如果你把自己當作一個專家被請過去,過過水而已,將來就很可能被用一用就被丟掉了;你之所以會被學光,是因為你沒有和他們一起成長,甚至就是因為你不願意花時間瞭解當地的市場。

我覺得你應該要把自己當作當地人去思考,除非你真的只是想去過個水,但我勸你這種心態必須轉換過來,因為台灣人才的優勢早就不在,現在很多大陸企業都把台灣人視為是便宜勞工,不是我求你過來,而是我給你這個機會,這是一個越來越現實的狀況。

【徵稿/寫手啟示】

mit.Jobs Blog 即日起擴大徵稿及固定專欄作家,邀請居住在全球各地、各種國籍與職業的寫手,發表你最真實的海外工作生活觀察與趨勢觀點。寫作語言中英文皆可,請將您的word檔案格式稿件或部落格連結/作者簡介/聯絡方式/通訊地址寄至service@mit.jobs。

【Call for Submissions and Columnists】

mit.Jobs Blog is now looking for new writers and regular columnists to join us, regardless of nationality and occupation. Writers who have special stories, perspectives, observations about their career, overseas experience, for instance, are welcome to share stories here with our readers! Writings bot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acceptable. Please submit your articles or your blog link to service@mit.jobs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yourself, your contact and mailing address.

--

--

Evelyn Chang
Meet.jobs

卡內基美隆大學藝術管理碩士,從戲劇、藝術管理到數位行銷,不變的是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與對生活的熱情。熱愛行銷與學習,持續關注創業、社群與網路發展。希望這個世界因為自己的存在而美好一點點,Let’s connect & lea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