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化記憶庫議題包】從猴硐礦工生命記憶談地底黑暗世界

議題包著者:文化保溫瓶 李依倪 創辦人
編輯: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專案推動中心

議題包線上看/PDF下載:議題包_從猴硐礦工生命記憶談地底黑暗世界

曾經臺灣的煤炭支撐著國防、經濟、民生物資,產量一度能夠出口他國,令人驕傲薄層煤炭技術,曾有他國前來臺灣取經交流,黑金的煤炭皆出自於最底層的礦工之手,然而礦工在坑內的工作場景、坑外的生活、關礦後的經歷卻鮮少人知,一起透過本次議題,探究曾經是煤炭最大產地的猴硐礦工生命經歷,來思考礦工之於國家發展、勞動人權的意義。

1.誰是礦工

雖臺灣礦場大部分分布於臺灣北部、東北部地區,但過去的礦工組成包含漢人、原住民、客家人以及外省人,許多中部、東部的勞工都曾來到礦場尋找工作,礦工的工作更不僅限於男性,民國53年以前也包含女性礦工入坑工作。

海山煤礦原住民礦工的微笑,撰寫者:鄭宜佩@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礦工黑色笑容與潔白牙齒,撰寫者:王新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2.地底世界的工作

礦工的一天從一早六、七點先來到坑口前的事務所找監工報到索取工作牌,更衣室更換衣服完畢後,拿著礦工工作牌向充電室領取礦工燈以及電池,配備齊全通過檢身室的檢身人員確認身上無違禁品,如菸酒物品,如若攜帶菸酒則會放置坑口不讓帶入。礦工在坑口等待乘坐時間車準備入坑工作,大約下午兩、三點後陸陸續續礦工出坑,出坑的礦工歸還礦工燈、電池,取回工作牌,整理、保養維護身上的工具,便拿著肥皂、衣物前往礦工浴室清洗,換上乾淨的衣服後回家。

充電室的女工也會在礦工陸續出坑後,如若發現有工作牌尚未取回,便會連絡監工入坑了解是否坑內有狀況,導致礦工尚未出坑,透過歸還電池一事成為了對礦工安全的雙重確認。

復興坑側躺採煤,撰寫者:王新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煤面蹲式挖煤 ,撰寫者:王新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廢石礦車與推車工,撰寫者:王新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3.礦災與轉變

民國72年臺灣發生了三大礦災-「海山煤礦、煤山煤礦、海山一坑」,一年內三大礦災便奪走了270條人命,礦災促使煤業政策轉向,導致了全臺煤礦場收礦、礦工輔導轉業,臺灣煤礦業正式步入歷史。

瑞三鑛業救護隊成立典禮,撰寫者:王新衡@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海山一坑煤礦 礦災災變,撰寫者:鄭宜佩@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猴硐地區的礦場於民國79年關礦,礦工離開礦場後,曾投入建設捷運工程、房屋興建工程、登山步道工程等工作,也是因為離開礦場才發現當時的礦工薪資其實已經沒有外界的工資高。

4.猴硐末代礦工的行動

民國108年,猴硐地方礦工有鑑於隨著關礦,社會逐漸淡忘曾經用生命換能源的礦工,幾位猴硐地區的老礦工使用老人年金租下過去本鑛事務所、充電室等地方,整理後成立了「猴硐礦工文史館」,成為全臺第一個也是唯一「礦工」談「礦工文化保存」的館舍。

猴硐礦工文史館,提供者:李依倪

1990年代全臺煤礦皆已關礦,礦工已經成為即將消失的行業,《從猴硐礦工生命記憶談地底黑暗世界》帶領讀者認識、瞭解礦工的生命記憶,並進一步觸發讀者思考「礦工人權」與「文化再生行動」等延伸議題,觸發大家開展出礦工之於國家發展、勞動人權的意義。

更多礦工素材瑞三鑛業救護隊訓練礦工生命故事

--

--

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專案推動中心
故事再生機 Memozine :教育部落格

透過維運記憶庫平台、轉譯素材與連結臺灣各類社群,共同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目前由資訊工業策進會數位教育研究所團隊協力維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