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心中的清明時刻 雲門《霞》

Mia
坐久落花多
Published in
Apr 16, 2022

朝日將起或夕日沉落前,
在雲層之上所折射出的美麗色彩,那是《霞》。
是無邊的空間中,劃開黑暗的天光。

Credited to CloudGate

霞,指的是日出、日落前後,天空或雲層上因日光斜照而出現的彩光或雲。在舞作當中,並非悲傷或快樂,而是捕捉情緒裡不經意的一刻。

背後緩慢移動的抽象畫,飽滿的顏色,呈現情緒各種的不同的樣態,亦如意識的流動。飽和的顏色以及原始的身體,更進一步看見舞蹈藝術的動人之處。

當代語境下的雲門 — 透徹澄明的《霞》

Credited to RTI

錯過了前幾年的雲門新作,包含《十三聲》與《毛月亮》等等,但從作品《霞》當中,更能感受到在作品中的音樂、動作和論述上,走出新風格的實驗與成就。但那種新風格並非格格不入,而是承接林懷民老師的精神,在現代的時空下回應人心。

舞作《霞》,使用的是由清水靖晃改編的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多了次薩克斯風的渾厚與中低音,以及來自空間的回音與聲響與悠揚。巧的是,林懷民老師在《水月》、《花語》也同樣使用的是《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水月》看的是人世間的虛幻,融合深刻的東方文化精神,反映當時代的思索與境界;而《霞》,用更近現代的元素,回應疫情後的改變與思索。不約而同用相同的音樂,但不同的方式,詮釋了時代社會的思考。從集體出發,與從個體出發。

在舞者的動作上,《水月》與《花語》跳出了東方身體的美與深層,而在《霞》中,青年舞者們融合了西方的技法,但又不失文化特色。服裝亦是,《霞》作品中舞者的服飾鮮豔美麗,甚至可以在街頭上看見。那種感覺,會是在路上發現一位時裝模特兒一樣。

或許那個尋憶古典文化的舞作已不再上演,我仍記得小時候在電視上看到每年夏天雲門都會在兩廳院廣場演出《白蛇傳》,滿場的觀眾,散場後不見一片垃圾。時代已經不同了,新的作品仍然清爽、乾淨受讚賞,但人總是奇怪,總是懷念著已經逝去的東西。

--

--

Mia
坐久落花多

寫字的女子,在字花裡盛開、在字花裡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