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之後] 如何找第二份post-MBA工作

Stuart Chuang
Michigan Ross in Taiwan
5 min readMar 25, 2018
我MBA畢業後至今換了兩份工作

第二份工作之後全看各人造化,薪資、職位可以相差頗鉅

MBA畢業生留任第一份工作的平均時間大約18個月,這不見得精確,但也跟我觀察的到相距不遠-我在第一份工作待四年應該超過了一兩個標準差,同期的MBA畢業生在我這階段換了兩三個工作的不在少數。

對我來說,MBA之後的第二份工作- 也可說是進階版的off-campus search 2.0 — 才是最難找的,同時也為往後的職涯定下基調。

Fresh MBA第一份工作,大多數公司都有給MBA明確的職位 (e.g., 很多是公司裡leadership, fast track program),薪資也大概不會差異太遠,尤其是Professional Service (e.g., 顧問業、投銀) 基本上是公定價,在密西根和紐約是領同樣的薪水。

相較之下,第二份工作之後全看各人造化,薪資、職位可以相差頗鉅。原因有三:(1) 你不再是新鮮人,每家公司的大小、如何評價你的經驗標準不一,你會發現有公司給Manager的offer,有些可以給到Sr. Director; (2) 大部分Search都是Ad hoc,很多時候你只會有1個offer,然後兩個星期得決定take-it-or-leave-it。沒上過談判課也會知道,沒有籌碼很難談判; (3) 資訊不對稱,每家公司的談判空間不一,但沒有資訊很難知道能push到甚麼地步。

在分享個人經驗前,先稍微描述我的經歷,目的是讓您知道這些經驗適用的狀況,畢竟各行各業的情況差異頗鉅:我是土生土長台灣人,畢業後在顧問業四年,第二份工作找美國網路業為主,鎖定Strategy或者Sales & Marketing。意思是,如果你打算創業,做VC或者找PE,看到這裡大概可以轉台了。

我的建議有三項:

1) 每一份工作都是為下一份工作做準備

這是個顧問業色彩很濃的建議 (打算做到Partner的人是少數,大家都很公開談論exit options這等話題),但某種程度也適用其他行業。當然,如果你一蹴而就找到"一見鍾情"的差事,That’s even better!

畢竟如果知道下一步大概目標在哪裡,在現在的工作上比較容易有計畫和方向。考慮的方向不外乎產業/職能/地域 (Industry/Function/Geography)。以我的情況為例,我一直知道最終會回到科技業,所以我進去顧問業時三個主要重心是:科技業/策略/美國。當我在選擇專案時,會盡量找相關的經驗,這樣再之後轉職時履歷才會看起來連貫一致。有些同梯則是在第一年的時候採取”random walk” (盡量嘗試不同的產業、職能和地域),但通常到了第二年後也是漸漸縮小範圍至幾個專門領域。同樣道理,如果想要走投資、私募基金,那麼應該多做幾個Due Diligence的專案,甚至加入PE Practice。

除了你的”dream job”外,至少有一個competitive offer。美國公司非常正面看待競爭,如果你有兩三家公司搶著要,對他們來講是個非常強的訊號,應證你的”市場價值”

2) 撒大網,至少同時要有兩個offers

首先,一開始不要吝於擴大接觸的範圍,越多的和不同公司的人的對話越好。

第一,畢竟找工作還是個數字遊戲,假設30% cold email有回應,50% informational有lead,50% interview success rate,30% offer最後是真的有”fit”,找到一個理想的”第二春”,應該要至少reach out給40個人。

第二,真的”最好”的職缺通常不會等到公開招聘,通常走到這一步時,人選80%都決定好了。原因是,很多科技公司的內轉非常頻繁,越senior的職位,這些內轉的candidate越是首先考慮的對象,除非你消息靈通且有內部的推薦,否則很難跟這群人競爭。我最後有三個offer,兩個是麥肯錫校友引介,一個是獵人頭介紹,基本沒有上網投履歷的。

第三,除了你的”dream job”外,至少有一個competitive offer。美國公司非常正面看待競爭,如果你有兩三家公司搶著要,對他們來講是個非常強的訊號, 印證你的”市場價值”。有一個麥肯錫的校友給我一個小”眉角” — 建議想辦法把所有公司的面試排到同一段時間。以顧問業來說,如果是全職的Search (顧問公司有項福利是,公司付薪水,但可以全心找工作不做專案),Time to first offer平均是七個星期,依此我把公司依照recruiting cycle複雜的程度排序,最長的要最先開始談 (e.g., Google),有些公司兩三個星期就很快做決定,這種就要留到後面點再開始。

3) 找到一兩個”戰友”:

為了扭轉資訊不對稱的劣勢,建議找有類似經驗、背景的job seeker請益。當然這並不容易 — 通常大家找新工作都不會太招搖。

在決定開始轉換跑道後,幸運的是,我得知另外一位麥肯錫的同事也打算離開,而且他跟我在同一個客戶下,年資經歷也類似。我在那找工作的六個星期間,跟他比跟我跟家人說的話還要多 — 我們分享哪裡有新的職缺,討論要怎麼outreach,甚至分享怎麼談package。我很慶幸有找到夥伴一起討論,最後我們都找到理想的下一步,而且因為有compare notes,很確定是好的offer。

MBA們,祝你順利找到”第二春”!

--

--

Stuart Chuang
Michigan Ross in Taiwan

吃台灣米、喝台灣水長大,誤打誤撞在美國當過顧問,足跡踏遍30州。目前任職Google廣告策略 (舊金山),之前曾任職McKinsey (底特律)專案經理、台積電投資人關係。Michigan Ross MBA Class 2013,台大電機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