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直上惡夢難度是否搞錯了什麼? | 中年危機百科 Ep.47

Midlife Joe
中年喬叔健體誌
Jan 6, 2022

一柱擎天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秋。

二十歲,血氣方剛,除了玩電動之外,也喜歡看各種漫畫和動畫。光是瞄到一點「殺必死」畫面,就會立即有生理反應,血液迅速集結,興奮個老半天無法平靜,不方便站著。

三十歲,年紀稍長,有時看見性感照片或尺度更大的影片時,頂多就驚嘆一下,難克制的衝動反應已減少許多,有時甚至不起半點漣漪,就像身體產生了抗體似地。

四十歲,人到中年,網路越來越快、硬碟越來越大、畫質越來越細,隨時有用之不竭的精神糧食,肉體的感受度卻越來越差。偶爾瞧見刻意賣弄與大方展露身材的男女,除了詠嘆青春美好以外,並無迷戀或崇拜之感。

流年不復,身心早已今非昔比。

source: マッスルプラス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自從想不開踏入強身健體的不歸路後,才明確體認到這句話的深意。

為了改善身體的外在和內在數值,喬叔從四十歲才第一次踏入健身房,也是人生首次認識重量訓練,或稱為阻力訓練的這項運動。雖然以前年輕時,我曾有慢跑的習慣,不過當時每週只跑二到三次,每次一小時左右,只能算得上是休閒運動,還達不到鍛鍊的強度。

每次看到有人說「同時增肌減脂」這回事對新手來說很容易,再回頭瞧瞧我的數據,實在很難不懷疑:到底是我的飲食控制方法有誤?重訓動作模式不正確?或者根本是我的基因有問題?

像蓋伊、Peeta、兆佑及其他知名的健身網紅Youtuber,人人都能鍛鍊出渾厚可觀的肌肉量與涇渭分明的肌肉線條,同時間還能維持很低的體脂率。回頭照照鏡子,為什麼我已經減到剩下9%體脂率,卻依然擺脫不了掛在腰間的贅肉?

偶然得知他們的年齡,每個人都不過二十幾歲而已,和喬叔相差了整整一輪十二生肖都不夠用以上的年紀,我突然懂了:年輕真好啊。

source: マッスルプラス

青少年時就有固定運動習慣,或從小就是運動健將的人,身體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的成長發展,必然會比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來得更優秀。二十多歲血氣方剛時,正是賀爾蒙最蓬勃旺盛發展的黃金時期,此時不論是想要增肌或減脂,只要妥善規劃與執行,很快就能取得不錯的成果。

簡易級:二十歲,三個月減脂10公斤,增肌3公斤。

進階級:三十歲,三個月減脂10公斤,增肌2公斤。

惡夢級:四十歲,三個月減脂10公斤,增肌1公斤。

有運動底子的年輕肉體,肌肉成長速度較快,即使先前從來沒有接觸過重訓,或已荒廢好一陣子沒運動,在接受正確指導並且認真執行後,依然有很高的機會能做到同時增肌減脂。

反之,像喬叔這樣既沒有規律運動習慣,而且年紀已經步入中年的人,小時候沒打好基礎,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平常都沒怎麼使用,根本無法在短短幾個月內改變虛弱的體質狀況,需得重新喚醒沉睡已久的生理機能。

才剛入門就想挑戰惡夢級難度,是天真還是無知?

大佬,我沒得選啊。

source: マッスルプラス

最近有份權威學術期刊報告指出,一般人的基礎代謝率,從二十歲到六十歲之間,並不會有明顯的變動。所以從前常聽到,因為年紀大了,身體的新陳代謝往下掉,只能燃燒較少熱量,導致身上脂肪越來越多,這個藉口已經老掉牙,不能再用了。

年輕人可以一個月狂減十公斤體重,也可能三個月增肌三公斤,如同橡膠人一樣,具有極高的可塑性。中年人多半有工作束縛和家庭羈絆,固定的多、變動的少,身體的伸縮延展性不佳,吃進肚子裡的食物,累積起來變成越來越多的皮下脂肪、血液脂肪與內臟脂肪。

少年啊!要胸懷大志!

中年啊!要能屈能伸!

根據維基百科,所謂的「中年」(middle age):

依照《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中年是在45歲到65歲之間階段:「是介於青壯年和老年之間的階段,約在45歲到65歲之間。」

美國的人口普查將45歲及65歲分類為中年。《梅里亞姆-韋伯斯特》將中年定義在45歲到64歲 ,而著名的心理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認為中年開始的時間較早,將中年定義在40歲到65歲。

《柯林斯英語詞典》將中年定義在40歲到60歲,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中,曾將中年定義為40歲到60歲,但1994年的DSM第四版(DSM-IV)就將定義改為45歲到65歲。

各家定義略有不同,取交集來說,中年大致上可定義在40歲到65歲之間,橫跨25歲之多,這個範圍還真是有夠寬的哩!為什麼從青壯年到下個階段,就立刻進入中年,然後再下一個階段就已經是老年了?壯年、中年、老年,一定要讓人這麼措手不及嗎?

以前就讀大學時,每天吃便當、雞排、滷味、珍珠奶茶,熬夜通宵打電動,和朋友出遊夜衝賞流星,隔天上課還是生龍活虎……或在課堂上打瞌睡,下課後繼續去玩樂。

後來進入職場時,中午吃便當,晚上吃繼續吃外食,偶爾通宵達旦看電視、追動畫或做其他事情,隔天上班就像沒有靈魂的空殼,即使隔日補眠多睡一點,疲倦感還是久久難以消除。

儘管科學研究數據顯示,年輕人和中年人的基礎代謝並無顯著差異,為何人一到中年,就容易變胖,而且很難增長肌肉?關鍵還是在於活動量吧。年輕時不安於室,喜歡四處走跳,而進入職場工作後,就逐漸懶得出門活動。

中年後,健康變成掛在嘴邊的口號,不健康的身體成為常態。狀況比較輕微的,身上有怎麼推拿也治不好的筋骨肌肉痠痛問題;比較嚴重些的,體內帶著痛風、胃食道逆流、高血壓、高血脂等病症;更慘烈些的,身體已出現糖尿病、心臟病,甚至癌症的徵狀。

一入社會深似海,三年之後又三年,五年之後再五年,一轉眼十幾年過去,陳永仁都從小混混晉升為黑社會高層,喬叔也從社會小鮮肉變成職場老骨頭,不知不覺變老到身體都快整組壞光光了。

source: マッスルプラス

四十歲左右,約莫從青壯年邁入中年之時,對於社會菁英份子來說,正是能力與資歷兼具,在職場上可勝任中高階主管或資深要角的年紀。理想上如此,但現實中能成為菁英的人,畢竟只是少數中的少數。

大多數中年人,或許就像喬叔一樣,有份不太差也不很頂的工作,每個月領著差不多的薪資,扣除固定的房租、餐費、生活費、保險費,和小孩的教育費後,再騰出一點來給健身房,就沒留下多少餘額在銀行存簿中了。

大叔臉上的皺紋,是一道道說不出的愁。

許多年輕有為、鋒芒四射的明星、歌手和作家,年輕時就能產出豔驚四座的成果;反而到了中年以後,無法再像從前一樣,持續創造出扣人心弦的作品。就像那個你知道的國際天王和鬼才作家。老天賜予的天賦與才能,是否過了一定歲數後,無可避免地會被一一收回?

人至中年,不再能像年輕時為了理想與志業,一往無前地奮力工作,即使長時間加班,焚膏繼晷也在所不惜,只想拚出一番事業。年紀增長後,過慣安逸和平的日子,發展職涯的企圖心,如同入秋的花朵般逐漸凋零。

有家庭和小孩的,或許還背了房子或車子的貸款,每個月被帳單追得喘不過氣來;沒有伴侶和小孩的,與父母同住,不時受到父母的關切,詢問何時覓得伴侶,又或者必須承擔起照護長輩的責任。

我輩中年,上有高堂,下有妻小,已註定了被上下夾攻的命運。

source: マッスルプラス

和年輕人最大的不同是,不論情願與否,中年人都得開始面對「死亡」課題。身世坎坷點的,也許年輕時就經歷過喪親之痛;運氣好些的,到了四、五十歲後,也難免要面臨父母、親戚、兄姊、同輩,甚至伴侶的離去。

打從出生後,死亡便一天天朝著我們逼近。人生中的多數事物是未知的,只有起點和終點是不變的。沒有人能預測死亡何時來訪,但只有極少數人有空閒思考生命的意義,大部分人都為了三餐溫飽而忙得焦頭爛額。

那個誰誰誰,之前還看他在臉書上分享近況,怎麼突然就走了。那個某某某,和他有幾面之緣,孩子還那麼小,一場意外就離開人世。那個能力卓越且令人景仰的前輩,如此年輕有為,為什麼上天偏偏要帶走他……。

「活得像是不會死去,死得像是未曾活過。」不懂得如何面對自己和他人的死亡,或許正是我們無法好好活著的原因。

「是不是一輩子就這樣了?」雖然喬叔偶爾也會自我懷疑,但現實中沒有多少時間可發呆放空,只能每天在同樣的時間起床、工作、回家,被日常事務不停向前推前。在心理狀況和生理因素的聯手交攻下,「中年危機」並不是危言聳聽的警語,而是真實上演的戲碼。

來到人生的下半場,不論再怎麼鍛鍊、再怎麼注重營養,肌肉合成增長的速度,總趕不上溶解消亡的趨勢,這既是自然的定律,也是自己不夠努力的藉口。就像這個國家的人口數,儘管政府端出再多扶養補貼政策,每年新生兒的數量,依然快要追不上死亡的數量。

台灣的生育率屢破新低,受到少子化衝擊,未來二十年內,將面臨年輕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局勢。咱們這一輩四十歲左右的中年人,如果沒有發生意外橫禍或臥病在床的話,可以預見,年紀到了六十歲或甚至七十歲,仍必須在職場上工作以換取薪資報酬。

夜深人靜時,問問自己:

目前做的工作能幹到六十歲嗎?

現在得心應手的職業技能,上了年紀還管用嗎?

步入中年後,能否保持身體健康無礙?

沉思許久後,中年危機的輪廓,逐漸清晰了起來。

然後,就睡不著了。

助眠讀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