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題製作的學習

簡信昌
mirrormedia
Published in
3 min readNov 6, 2017

延續上一篇,這篇也是上週六(11/3)在 Hack/Hackers Taipei 的短講中的其中一部分,至於當天最後一段,關於新的新聞實驗應該暫時就先不另文介紹,所以這篇大概也就是最後一篇了。

其實那天同時也有幾位朋友也分享了相關經驗,所以只能說大家做法各有不同,只能大家實地去做了才能比較了解其中的差異。

其實我覺得目前數位專題有幾個重要的目的,大致上就是:

  1. 幫助閱讀
  2. 促進思考
  3. 增加體驗

當然,還有一種就是吸引目光。在這裡,我們先扣除吸引目光的作法。

而接下來提到的,主要就是我們團隊的進行方式。

其實我們團隊算是相當特殊的部份,在於從題目發想幾乎都是各種角色的人都會同時參與。也就是說,專題發展的所有階段,記者、工程師、設計師都會同時參與其中。在採訪的同時,也會根據記者取得的素材來發想呈現的形式,而我覺得這是我們在進行新聞專題的時候,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

我覺得「形式」在數位新聞專題裡是重要的一環,其實也就是訊息的一部分。這讓我想到麥克魯漢的「媒體即訊息」,在過去的時代,不同的媒體其實隱含著不同的表現方式,跟他所包含的訊息。而現在透過網路作為媒介,他事實上可以同時包含過去的各種媒體,以及各式新的媒體及科技形式。而我們總是會思考:「這個題目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呈現」,因為「形式即訊息」,當你選用某個形式去說這個故事的時候,基本上也包含了這個形式所包含的意義在你的新聞裡了。

以我自己的思考模式而言,技術不會是我考慮表現形式的第一要件。我覺得要做數位新聞專題,你必須知道你有什麼技術可以用,但並不表示你一定要選用最新的技術。你當然未必能在當下熟練各種技術,但是你清楚知道這個技術的特點跟他對你的新聞可以產生的意義,然後評估在你時間允許的狀況下,你是否能夠用這樣的形式去實作出這個專題。

而當天,端傳媒的曾立宇其實也提到一個以設計思考的方式的數位新聞專題方式。我覺得理論上是接近的,不過我們的想法上又加上了工程師,其實是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從科技運用的角度來思考有什麼方式可以來幫助專題去運用不同的呈現方式。例如用 Google 街景在空氣污染的專題讓讀者有更貼身的感覺,或是用臉型辨識在大樂透的專題,討論大家常常在講,有沒有偏財運的這件事。

如果能透過新聞數位專題的表現形式來讓讀者願意做更多的思考,那是我個人覺得很棒的方式,也是我認為可以用數位藝術來想像新聞專題的原因。其實簡單的說,在進行數位藝術的創作時,你手上有各式各樣的媒材,以及一個最重要的想法。你可以選擇用這些媒材,單獨、或混合,重點在於讓觀眾去體會你想說的內容,並進而開始思考為什麼你想要這樣做。

另外,數位專題一般是以特殊設計的網頁呈現,所以一般網頁所需要的使用者經驗問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這部份通常也是需要工程師跟設計師通力合作的部份。但是如果團隊中有 UX/UI 設計師就更好了。

當然,我們團隊也還在慢慢學習中,不只數據部分,還有其中的互動設計以及整體的呈現形式。

不管各個媒體對於數位專題在整體規劃所佔的位置如何,不可否認,你可以讓數位新聞專題變得有趣,但終究是其中一種說故事的方式,也絕非什麼新聞呈現的萬靈丹。但是可以用這種方式來跟著讀者一起思考一些議題,確實是一件讓人興奮的事。

--

--

簡信昌
mirrormedia

工程師 / 攝影師 / 資料新聞 各種興趣,目前擔任資料新聞媒體《READr》總編輯。對於新聞媒體未來想像充滿興趣,也希望透過技術改變新聞媒體的為來樣貌。同時也思考著如何以鏡頭與藝術創作面對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