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政治獻金之後

簡信昌
mirrormedia
Published in
3 min readNov 17, 2017

上一篇提到我們在這個專題做了一個實驗。清理完資料之後,就把資料釋出,並在隨時有進度時同步更新報導內容。同時,讀者也可以透過訂閱電子報來追蹤專題的最新發展。昨天,我們把第一階段的幾篇統計做完之後先暫時告一段落,正好趁這個時候,來聊聊這次實驗的觀察跟心得。

首先,來看看議題本身。這份資料原來就是可以公開查閱(雖然有諸多不便),所以我們都理解它並沒有辦法代表選舉的所有金流或含括所有其他形式的贊助。雖然如此,很多讀者還是對這個題目感興趣,在流量上的表現倒是超乎預期。

而我們原來期待(或傳統以來其他媒體擔心)會有更多人好好用這份資料切入不同面向,反應也是出乎預期(的低)。除了天下雜誌,因為熱愛資料的林佳賢用企業集團比對的發了一篇之外,目前看到的大概有 TVBS、自由時報、壹電視跟民視,都直接拿統計好的數字來做。而今天看到最有趣的則是卞中佩寫的一篇,《政治獻金資料挖出什麼〈虹膜生物辨識草案〉背後的政商關係門道》,這也是我們期待的產出效果。

去年開始,有不少人在討論被臉書控制的媒體世界,電子報是否可以作為脫離臉書的好方法。其實我們之前就開始進行小規模的相關實驗,這次的專題也有讓讀者用 email 來追蹤專題進度。兩相比較之下,當讀者很明確知道他付出他的 email address 會得到什麼樣的題目時,訂閱數跟收到信時的開啟率都明顯增高。

滾動式的報導產出對於讀者會有什麼影響?我們原來用傳統的想法來考慮這件事情的時候,直覺猜想讀者會因為失去新鮮感而不會回來繼續看。不過數據顯示,這個猜測有一部份是正確的,也就是當我們一開始把立委跟企業集團的關係圖上線時,確實受到最多關注。但是當我們用不重複瀏覽人數來比對,會發現後來的文章陸續上線時,還是會有 1/4 的讀者回來繼續「追劇」。

事實上,我覺得 1/4 的比例還低估了。因為從官方的粉絲頁統計數據看來,後續幾次 po 文因為專題使用了同一個 URL 而導致觸擊率大幅降低。這也是未來想要以同樣的方式進行報導時必須要考慮的。

不過整體而言,我還是認為這是一個好的實驗結果。首先,把監察院的資料清理出來供大家使用就是一件必要的工作。從公布資料跟報導產生的過程中,也有跟其他人進行相關的資料比對跟討論,對於整個資料集或是報導本身都是正向的。

其次,來談談專題本身跟未來的計畫。

首先,我覺得這次有個很重要的議題是整理出一個可以用的基礎資料集。為什麼說是基礎資料集呢?因為不管是接下來需要做什麼樣子的交叉分析或比對,這份政治獻金的內容都是一份基礎。

就像我們這次本來想拿政治獻金資料跟立委申報的財產做比對,可是財產申報的公報又是另一個黑洞(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那些 PDF),其實要做到有價值的相關性分析,需要的是更多的資料集,但這方面的可用資料都太少。

就連這次在討論企業集團的歸類時都要非常小心,那都不是有足夠公開的資料可以做分析。另一個最直接的例子,當我們好不容易清完了 2016 的立委資料,想拿來跟 2012 或 2008 兩次選舉的政治獻金做相關性分析都沒辦法,或許我們需要找個工讀生再花一個月把這些資料清理完之後才能做。

但我們也沒放棄,就像之前提到的,這是一個滾動式的專題,現在也許只是第一季結束。接下來我們期待跟更多人合作,不管是取得更多可以用的資料集,或是做可能的分析跟研究,只要有機會,這個專題還是可以繼續發展。

--

--

簡信昌
mirrormedia

工程師 / 攝影師 / 資料新聞 各種興趣,目前擔任資料新聞媒體《READr》總編輯。對於新聞媒體未來想像充滿興趣,也希望透過技術改變新聞媒體的為來樣貌。同時也思考著如何以鏡頭與藝術創作面對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