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資料備份的三種層次

日前發生了公共電視台 42 萬筆新聞資料全部被外包廠商刪除的事件,更早之前教育部也意外刪除了學生的學習歷程資料,種種類似事件,都提醒著我們資料備份的重要性。這篇文章簡單解釋三種不同層次的雲端資料備份方式,也提醒著大家,自己辛苦累積的資料存在風險與備份方式。

Photo by Denny Müller on Unsplash

第一種層次:同機備份

同機備份是最基礎的資料備份方式,顧名思義是一份資料在同一部機器中存取兩份以上,不需要準備其他機器或機房,成本最低,當然風險也最高。

同機備份還要探討是否備份在同一顆硬碟,若是同一顆硬碟的備份,等於是硬碟中有兩份相同的檔案而已,勉強可以避免人為操作疏失或駭客入侵導致的資料遺失,萬一遇上硬碟故障,這樣的備份方式毫無用武之地,然而「硬碟故障」卻是導致資料遺失的最常見原因。

若是儲存於同主機但不同硬碟,或許可以避免掉硬碟故障的風險,但機器或機房故障導致系統無法上線或資料遺失,也是無法透過這種備份方式避險的。

第二種層次:異機備份

異機備份是比較常見的備份方式,將檔案複製到另一部機器上的備份方式。對個人來說,Nas、隨身碟等就是異機備份的概念。

異機備份可以防止機器故障導致的資料遺失,某些系統還能將其他機器作為備援主機,萬一主要主機斷線,另一部機器可以立即上線避免系統離線。

這樣的備份方式還是有一定的風險在,例如:天災、人禍導致機房毀損。通常主要主機與備份主機都會在同一機房中,要是遇上戰爭、風災、地震還是火警,讓機房無法順利運作的時候,備份再多恐怕也是沒有用。

第三種層次:異地備份

異地備份是除了用不同機器備份檔案外,還將這些機器放置在不同的地方(機房)。像是 Google 或 Meta(Facebook)這些重度倚賴網路的企業,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建設機房。對個人來說,就像是把資料備份到 Google Drive 之類的雲端空間,或是將自己的 Nas 鎖在銀行保險箱的概念。

異地備份雖然相對低風險,但成本最高,通常是非常重要的資料或是網站才會採用這種方式。

不論哪一種備份方式,都還是存在資料遺失風險,要抱持著一個「多一份準備少一份風險」的心態。我大部分的資料都會在至少兩部機器中備份,有些重要的資料也會在雲端中建立備份,到現在都還順利保存著高中到大學的網頁競賽作品,最早還有 1999 年時建置的網站呢。

謝謝你耐心閱讀我的文章

你可以在堯舜設計網站看到我們的案例及作品,也可以歡迎追蹤下列媒體獲得更多資訊:

堯舜設計臉書粉絲頁
Misa 老師耍前端 Instagram:簡單前端設計應用與知識。
Misa 老師愛講話 YouTube 頻道:各種設計疑難雜症探討。

Misa 老師長篇大論 — Medium 看更多文章

--

--

姚韋禎 Misa Yao
Misa 老師長篇大論 - 堯舜設計

堯舜設計創辦人、中華平面設計協會副理事長、台灣海報設計協會秘書長,擔任過廣告金手指獎、A+創意季、TTS視覺設計獎等設計競賽評審及各大專院校業界講師。專長網頁設計、UI/UX 及相關專業的教育工作。關於 Misa 老師 https://me.misa.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