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績效心智:其實工作不用做得那麼累🤔

Miss PK
Miss PK
Published in
8 min readMay 25, 2020
圖片來源: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8013

本書是人生好導師在他離職前東家以後,第一次跟我吃飯的時候推薦了這本書。去年即讀過一次,讀了以後非常喜歡,離職前甚至買了本書送給職場上的貴人學姊。最近入職新工作,多有不適應之處,與人生導師抱怨以後,他鼓勵我重讀一次這本書,重讀以後,多有感觸,故寫本文。(好長的前言)

其實很多人在工作的時候很容易陷入一種窮忙的窘境,明明每天都忙到快崩潰了,工作卻還是做不完,或是做得不盡人意。但是職場上也是有人可以把事情做得又好又有效率,然後還能回家柴米油鹽燒一道道的好菜,本書即是在探討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效率地做這些事情。

Do Less, Then Obsess

Do less這句話聽起來有點反智,在工作上誰不想少做一點事情。其實所謂的Do less是把工作去蕪存菁到一定程度,只留下當下最必須完成,最有價值的事情,然後投入最多的時間去把它做好。

Greatness in work, art and science requires obsession over quality and an extraordinary attention to detail.

書裡面提出了一個Susan Bishop的例子,她原本什麼專案都接,但發現自己的公司獲利率卻始終不見上升。最終她決定只接$50,000美金以上,並專注於發展於自己原本就是強項的媒體類型客戶,最終除了公司獲利率提升,她有空閒時間重回學校獲得博士學位,並且於大學擔任兼任教授,她與員工的快樂指數也提升了。

我們常常在工作上覺得每件事情都有必要做,在我剛開始新工作的時候,我常常覺得資訊量過大,要記太多東西,覺得非常崩潰。後來資深同事告訴我,我要做得不只是聽,應該是找出會議上的Key Action Plan,有意識的去找尋真正重要的事情,而不是零零散散的會議所有的內容,才能更好的掌握工作及會議重點,同時也不會讓自己太累。

其實不只是如何聽會議,排會議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並不是所有的會都有參與的必要,每一個會議都應該要有自己企圖解決的問題,並且找出所謂的關鍵下一步,而不是每場會議都懸而未決,然後衍生出更多相關會議。(在這邊補充推薦一本書:別再開會開到死)每個會議都應該相應的目的及行動,帶著執行的目的與決心去開會才會有效率地達成會議的目標。

Redesign Your Work

We need to start with value, then proceed to goals.

找出價值缺口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工作的時候,應該不斷的思考,怎麼樣我們才能為我們的產出為公司增加價值。

Value of a person’s work=Benefits to others x quality x efficiency

如果對他人一點功用也沒有,那我們的工作產出相當於0。裡面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校長採取翻轉教學改變中學升學率的故事,一個是工程師每季寫工作報表,但是實際上公司已經沒有人繼續讀該工作報表的故事。

我們在工作上常常面臨一些重複的、甚至可能已經習以為常的雜事,但是思考該如何增加工作的附加價值,是提高自己績效的方式之一。

我在前一份工作,被交付了一個有點無趣的工作,那就是收集與本組相關的新聞,然後複製貼上到電子報裡。這件事情本身非常無聊,但是其實收集新聞這件事本身的價值,在於讓大家更暸解輿情對於我們工作的想法,並且常常更新我們對時事動態的觀察。雖然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讀電子報,但其實常常讀新聞讓我對我當時所工作的金融犯罪更加了解,在對客戶講課的時候可以旁徵博引這些新聞,讓聽起來無趣的金融犯罪更接地氣。

在議員辦公室實習的時候,我有一個任務是幫忙收集對手的政見。然而我並沒有停在僅僅是收集對手政見的階段,我研讀了共和黨對手的政見,找出所有有破綻及弱點的地方,融入我們議員的電視辯論稿的講綱中,最後交出了一份有理有據,並且能夠呈現出我方議員的優勢的辯論稿。爾後在跟選民講電話的時候,我也會技術性的告訴選民對手打算採取的措施為何不好。

很多看起來枯燥的工作,其實往往重點都在挖掘價值。或是如何重新設計這個任務,找出他真正的價值點。

Don’t just see yourself as an employee — see yourself as an innovator of work. Hunt and cure pain points, ask stupid questions, and zoom in on how you can redesign value for others.

Don’t just learn, loop

Individuals who progress the most meticulously assess outcomes, solicit feedback based on known standards of excellence, and strive to correct tiny flaws that the feedback has uncovered

常有的迷思是投入一萬個小時,我們就能習得一個技能,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除了投入的時間以外,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 才是使我們的投入終能獲得理想產出的方法。

管顧業是一個要求有陡峭學習曲線的地方,但是學習曲線如何而來?來自於同事或主管不停的給你建議與要求你改進的地方。

猶記得我一年前在前崗位被交付了一個對當時的我聽起來很艱鉅的任務——到客戶四個不同的分公司講課。雖然聽課聽了很多次,簡報也是讀得滾瓜爛熟,但是上台前還是會緊張。那時和我搭檔的前輩除了在我上場前陪我過了簡報,每次講完以後,如果得空,他也會親切地告訴我哪裡需要改進。前輩和我一起做了不少專案,我受益甚多的是,每次做完東西,前輩總是會一項一項的告訴我,哪裡做得好,哪裡需要改進。甚至是開會的時候,有哪些小眼神應該改進,前輩都會和我說。

這不僅僅是運用在工作上,準備面試也是。我在準備麥肯錫的面試的時候,準備了厚厚的一疊面試稿,反覆的練習,然後也反覆的由陪我練面試的人的口中獲得不一樣的反饋,然後優化我的面試稿,進而使我的面試稿到最後變成我信心的來源。(面試稿可能有點寫得太好了,合夥人到現在看到我還會說:啊你就是那個有跟工程師合作做一個RPA專案的女生… )(並沒有想要被大鬍子合夥人記得的我,非常害怕瑟縮在專案工作室的角落)

現在的工作也是,現在的專案經理,總是在我交付給她東西以後,檢視以後很快的給我反饋:例如線沒有對齊(oops)、我是不是不會用快捷鍵快速拉表格,或是不會善用公司內建的好用表格做簡報、該如何寫一封專業的follow-up,然後快速講解以後,再給我下一個機會重新練習一次新習得的技能。不敢說我已經成為了一個成功的Junior Analyst,但上專案即將滿一個月,真的學到了很多以前不會的東西。

P-Squared (Passion and Purpose)

Some people pursue passion in navigating their careers, but they also manage to connect the passion with a clear sense of purpose on the job — they contribute, serve others, make a difference. They have matched their passion with purpose.

我曾經在議員辦公室實習過,那段時間的工作,應該是我最有動力,最早起(跟現在差不多早起)、最奮發的一段日子,原因無他,因為我在我的工作裡真真切切地將我的熱情(參與政治活動)與目標(讓社會變得更好)結合在一起。這聽起來很陳腔濫調,但當時的我是真心相信支持Affordable Housing(讓紐約的房租不要那麼貴)、rent control跟中小企業的議員候選人,會讓整個選區(也是NYU的學區)變得更好。為了更好地做好我的工作以及和選民聊天,我每天在一個半小時的通勤(我當時住在布魯克林)會聽NPR的當天時事簡報podcast,會收集中立或是共和黨支持者最care的移民者相關法案,然後告訴他們其實移民法一開始的修改不是民主黨開始的;在去老人活動中心與選民互動的時候,會用日文跟日僑選民拉票,用中文跟華僑老伯伯問好。那段時間很辛苦,但我卻甘之如飴。(然後… 後來的工作我都還沒有找到passion and purpose,正在行屍走肉的活著)(啊不是,在前工作,我的passion跟purpose都是很正的經理姊姊)(被拖走)

本書的後半段在講如何與團隊合作,一樣精彩。但是由於我現在還沒有真實帶領一個團隊,或是真的感受到與組織大機器對抗的痛苦,在此先不著墨太多,希望本篇心得足以拋磚引玉,讓更多人擁有高績效心智,更有效率的工作與生活!

--

--

Miss PK
Miss PK

Consulting| Books| Politics|Sometimes fash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