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el Lu
Mom's Murmurs
Published in
8 min readSep 14, 2018

--

主題閱讀│描圖紙繪本

描圖紙繪本系列文

除了追蹤特定的作家以外,我也收集描圖紙繪本。描圖紙特有的朦朧感與疊圖效果,在我心中有難以抵禦的魅力。若隱若現的神祕感引我不禁懷抱著期待往下探究。畫面呈現的美感也令我悸動不已。

きりのなかのサーカス, 1968

Bruno Munari(1907~1998)是義大利的圖像大師,投身於兒童創造教育很長時間的他,不斷透過所謂的「視覺語言」或「視覺溝通」來傳達圖像的重要性及其影響力。此書就是實踐其理念的代表作之一,善用印刷和紙質的變化,超越繪本的可能性,被許多讀者視為藝術品。原作的初版發行於1968年,距今居然已屆50年!現今看來仍是相當前衛,充滿強烈而洗煉的藝術感。數十年來有許多設計師都受其創作影響。

くも, 1979

繼《草莓》之後,更吸引我的是這一本續作《蜘蛛》。這兩本繪本問世於1970年代,40年後看來仍是如此經典。封面就充滿張力,細密的絲線織成的圓網像要把人吸進去似地,令人一眼難忘。利用描圖紙呈現薄暮時分的天色變化與層次感,美得令人屏息。除了首末兩頁的簡單兩句話,本書基本上可歸類為無字繪本。很愛書中表現時間推進的手法,不只是美,不用一個字也道盡故事。

dans la nuit noire, 1956

這本書比1968年的《霧中的馬戲團》發行得更早,在1956年就已經出版,實在令人難以想像。與《霧中的馬戲團》有類似的編排方式,運用不同紙質劃分三個章節,帶有厚度的黑色紙張、描圖紙、有顆粒花紋的灰色薄紙,即便忽略文字也引人入勝。 相對於《霧中馬戲團》的繽紛絢爛,本書的色調完全是大對比:前者動態,後者靜態;前者喧囂,後者靜謐。

Trouve-le! みつけた!, 2002

駒形克己的描圖紙作品。跟前面三本書不同,《Trouve-le!》的內頁使用100%的描圖紙,沒有別的紙材穿插或交替。尺寸不大,圖像也非常簡潔,讓人想起Iela Mari的風格。巧妙運用描圖紙部分透視的特性:後面微微透上來的圖像會自然呈現距離感。而利用印刷上去的色塊,經巧思安排去遮住下一頁的圖案,勾起翻頁的興致及對下一個畫面的期待。

ことり, 2007

雖然都有描圖紙內頁,配置卻跟《蜘蛛》大不相同,這本書是光面紙和描圖紙來回交替,兩張兩張一組,清楚劃分四十雀不同時期的行為與生態。全書僅有固定的場景,就像定點觀測似的停留在樹幹一隅。慢慢翻頁咀嚼,就像看了一段縮時攝影,感受到時間的流動。最後目送雛鳥們展翅高飛、直入藍天,那景象餘韻不絕、纏繞心頭。

Le grand voyage de mademoiselle Prudence, 2010

這是我手上第一本連描圖紙內頁都有鏤空的。展現水中奇遇的遠近與景深,具現化水底的視覺效果。雖然只有四頁是描圖紙,層層相疊的影像已讓人心往神馳。這本「女孩版的野獸國」,無論畫風、用色還是鏤空軋型的設計,在我心裡都是上乘之作!

Ribbon, 2017

透過視覺進入她筆下各種生物漂遊的世界,閱讀那點綴其間、柔美而又有些揪心的訊息,「Ribbon」牽繫了背負不同背景的我們,各自追憶,然後獲得前進的力量。 螺旋的意象貫穿了全書,描圖紙的穿插增強了圖像的深度與對未知的期待。

藍色棍子.藍色箱子, 2004

一個名叫克拉拉的女孩在她九歲生日當天,收到一根有著美麗花紋的藍色棍子。沒有人知道棍子的來歷,只知道棍子是家族女孩世代相傳的繼承物。同時被遞交到她手上的,還有一本老舊厚重的筆記本,是前人留下如何使用這根棍子的紀錄。從另一個封面讀起,則是一名叫做艾瑞克的男孩在他九歲生日當天,收到一個有著美麗花紋的藍色箱子。他也拿到一本家族男孩們執筆記載過的古老筆記本。這本雙封面的書結合了格局相同的兩個故事,並巧妙地匯合。意味深長,引人遐思。

BROOCH ブローチ, 2004

在我所收集的描圖紙繪本中,內頁完全使用描圖紙的除了駒形克己的《Trouve-le!/みつけた!》之外,就是這本《BROOCH/ブローチ》。它也是收藏中最嬌貴的一本,薄透的蠟紙幾乎沒有硬挺的支撐力,稍有不慎就會留下翻閱痕跡,更別說要弄傷它該有多容易了。插圖與文字就像裝幀一樣纖細。這絕對是大人的繪本,在孩子先一步踏入夢鄉的靜謐深夜裡,輕柔而持續地掀起紙角,讓後頁的訊息慢慢清晰,與自己進行無聲的對話,觸碰別在心口上的那枚「胸針」。

Zgubiona dusza(The Lost Soul), 2017

現代人過分追求速度與效率,厭惡不必要的等候與時間的浪費,緊繃的生活步調讓我們很少有機會停下來思考。我們在忙什麼?目的是什麼?我們真的朝著我們要的「結果」前進嗎?面對這樣的「速食病」,作者奧爾嘉‧朵卡萩(Olga Tokarczuk)就像開了一張處方籤,讓讀者反思自己的狀態。奧爾嘉是波蘭暢銷作家,也是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歐洲相當活躍的插畫家尤安娜.康哲友(Joanna Concejo)以非常纖細、像老投影機的投射畫面般無聲敘事的繪圖,為奧爾嘉第一次跨界繪本的文本下了迷人的註解。她們詩意的結合拿下歐洲許多童書大獎。

Giselle, 2017

Giselle(吉賽兒)是一部創作於1841年的法國芭蕾舞劇,亞當阿道夫(Adam Adolphe)膾炙人口的作品。故事發想於德國詩人亨利希海涅的妖精故事:愛跳舞的少女婚前不幸喪生,成了夜夜出墳的舞蹈妖精「薇麗」,誘惑年輕男子狂舞致死。Charlotte Gastaut 以精緻的紙雕藝術述說故事最精華的部分,一幕幕經典場景在鏤空的兩邊堆疊、變換,更以描圖紙的紙雕頁將「薇麗」的形象完美呈現,為我的描圖紙繪本收藏增添光彩。

Things That Go Away (Forever), 2019

其實非常喜愛 Beatrice Alemagna,很高興看到她也出了一本描圖紙繪本,而且用量比例有一半內頁那麼高。每組跨頁都夾了一張描圖紙,在翻頁的同時去感受所謂的「消逝」。翻頁的動作快轉了每個生活中的事件,縮影了狀態的改變。在描圖紙的兩邊,還沒有光陰流速概念的孩子得以初步感知,已約略度量出人生長度的成人則體會反思。那一頁朦朧隔在中間,我們往左望追憶過往,孩子向右看勾勒未來。這樣的共讀多麼浪漫。

There’s a Ghost In This House, 2021

雖然也買過好幾本,這是我第一次寫Oliver Jeffers的書介,除了描圖紙繪本對我來說有難以抗拒的魅力之外,這本的內容真的是打進我的心裡了。書封設計了鏤空的描圖紙書衣,內頁更是多達18張描圖紙穿插,宛如《The Haunting of Hill House》的場景,卻有喜劇的氛圍,探險的步調可以完全掌握,劇情的天平兩端分據等重的懸疑與幽默。這棟鬼屋,誰都能走一遭!

Là où tout est blanc(雪白之境), 2020

這本書美得讓我完全喪失考慮時間。運用描圖紙、軋型內頁、細緻的印刷將南極冷冽的氣氛、寡淡的美、生命力活躍的片刻都凝結在書頁裡。快要跨過「學齡前」那條線的現在,身邊可及的討論多是知識型叢書、語言學習或教養書,單純為了享受故事、欣賞插圖或美術設計的收藏分享愈來愈少了。不得不說我也傾向在追求美書的同時,尋求實用的養分,卻又不禁沉醉於創作者純粹的美學。偶爾順了內心的一見鍾情,結帳一本精品像帶回一帖補品,不能讓頭腦精明,也能讓心靈發光。親職之路如履薄冰,受孤風吹拂也要被美景包覆。能有同好共遊書海其樂難以言述,而且啊,身邊還有孩子共享視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