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ut s’est bien passé

高達(Jean-Luc Godard)走了。據媒體報道,他是使用「協助自殺」的方法走的。有關協助自殺和安樂死的分別,坊間已有談及,不在此多贅,反而想談談早陣子在HKIFF 46 看的《爸爸可否不要死》,原名為法國導演François Ozon 的新戲 Tout s’est bien passé。

S’est passé 在法語文法上是反身動詞 (pronominal verb) “se passer” (happen) 的複合過去式,而所有反身動詞變成複合過去式時要用 être 而非 avoir 。整個詞組Tout s’est bien passé ,連結起來就是習語 Everything went fine。

TOUT S’EST BIEN PASSÉ — Bande-annonce — YouTube

電影改編自Emmanuele Bernheim 的半自傳式同名小說。老父中風,生無可戀,見到外國機構提供「協助自殺」服務,遂請求女兒幫忙申請。女兒百感交集,一直想說服父親回心轉意,豈料父親身體好轉後,仍一直念茲在茲,中途或有變故,但原來只是要聽聽外孫的樂器表演,一了心願。戲拍來有一種雲淡風輕,衝突不在肢體之間,也不在言語之中,而是在女兒如翻滾波濤的內心。導演 Ozon 在戲中不欲以理性討論安樂死的爭議,反而鋪陳老人對死亡的豁達、家人的心理掙扎,而對「協助自殺」這一關鍵,也借情節說明細節──必須在神志清醒、身體機能尚好的時候喝下毒藥──人控制不了何時出生,但可以控制死亡的時間,而這種死亡,是優雅而無害的。面對家父 (André Dussollier 飾) 的固執,Sophie Marceau飾演的Emmanuèle 演來深刻動人,既不能斷然拒絕家父的要求,又必須陪伴他同渡最後的時光,幽默趣怪的父親反襯了女兒的深情,成了極大反比,也呈現到彼此的覊絆。最後的時刻,父親身在瑞士,女兒未能前往,只能聽機構職員述說情況。女兒那一句 Tout s’est bien passé,堪稱全戲的精華,值回票價

Emmanuele Bernheim 的半自傳式同名小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