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為什麼要去共同工作空間?

林育正 Riven
RAR 設計攻略
Published in
8 min readApr 30, 2018

我覺得我們在做的事情,都是為了給大家這個問題一個答案。然而,我也相信每個人心裏都會有不同的回答,包括我在內。

取自 Monospace 粉絲專頁

一直以來,不論在台北唸書、工作時,或到其他縣市及國外出差,咖啡店一直是我的工作環境首選,每次在家或旅館醒來時我都會做出抉擇:今天要去哪工作? 然後,會先出現的是留在家吧,自在、舒適,還可以素顏穿睡衣,但我仍會用理性帶動自己準備出門,因為 多年下來我已經無法相信那個在家裡的自己,耍起廢來連我自己都會害怕。

選擇咖啡店的理由是我喜歡工作時背景有些環境音,可能是咖啡沖煮時的噴氣,或人在交談聊天,搭上微微的冷氣運轉及背景輕音樂,這樣的工作環境會使我更專注於眼前的事情上,曾經試過戴上 Boss最新款抗噪耳機,但那樣沈重的寧靜只會使我更不安。

那麼後來怎麼會去共同工作空間呢?記得大二開始接設計案後幾年,在參與社群經營、策展活動、組團出國、玩Side Project、創業工作室等,在每一次我認為的值回票價的專案中,都一次次地提醒我人際交流會是很重要的技能(90後沒在講人脈拉那很土) 。

在咖啡店你要找隔壁的人講話超奇怪,但在共同工作空間中那是常態,因為這裡的人之所以會來因為跟你想的一樣,是來 Cowork 一起工作 ,在這樣的氛圍下,許多事也就可能發生:電腦壞了有人會修、要找設計外包處理有人會弄、靠接案維生的你遇到客戶、認識了可以一起做 side project甚至未來創業的夥伴⋯⋯等,這些都不是頂級打工仔埋首在咖啡店裏會遇上的。

在家裡工作不是很好嗎?隨興的穿著、慵懶的姿勢,還可以素顏自由自在。

就一位設計師的生理層面來看,光是趴在床上敲筆電,耍廢到半夜睡到中午三餐亂亂吃,這些慢性自殺的常態驅使我想出門工作;心理層面因人而異,對我來說在家裡會嚴重犯拖延症,且情緒常會往負面走,讓我不論如何都無法在家工作。

其實每過一段時間,我都會在睡醒後跟自己說「今天事情比較多,不如在家工作吧!」⋯⋯那天通常是做最多家事的一天,可能地板已經拖好了,衣服洗完晾乾而且前半年的發票也對完了,即便如此在晚上的時候都還是會很懊悔怎麼沒有出門工作,事情又拖了一天。

我很希望我可以在家工作,真的,很省錢也省時間,但我做不到XD

那去咖啡廳不就好了嗎?

大學時期為了賺錢,早早開始接案過日子,那時候會翹課窩在星巴克裡頭,甚至與客戶見面也是在Starbucks,身為星禮程金卡會員直到現在進去聞到熟悉的味道都還會想起那段忙碌的SOHO人生。

有時也會去學校對面的庫卡咖啡,那裡的鬆餅超棒!工作起來也很舒適。

大部分人去咖啡廳不外乎是因為氣氛(音樂、燈光等)不錯、有甜點吃,但對我來說其實有個滿心裏渴望的需求,只要有「人」在同個空間,我會覺得更安心、更能夠專注在螢幕上,而且工作起來也是愉悅的。

說真的,如果今天只是要趕案子,星巴克足矣。雖然有時候會遇到跑了幾家都沒插座的位置,WIFI很慢也會7pupu,但熱點還算夠用。

我還是學生,圖書館呢~

還是大學生的我,有時候月底吃土了我也會選擇在實踐大學的圖書館工作,那是一棟常有MV取景的清水模質感建築,頗負盛名的美。喜歡在一樓的大桌找一個寬闊的座位,但缺點是那裡沒有插座,用到快沒電時要抱著Macbook搭電梯到三樓充電;還有一學期兩次期考坐滿人的時候一位難求,常常要整棟繞完才放棄離開。

我想我是幸運的,學校有間美美的圖書館,之前路過其他學校的時候也會順路去逛逛,大多數的環境都非常的..@@

曾經也在松菸的不只是圖書館有過一年會員進駐

所以,到底為什麼要去Coworking Space?

於我而言就兩個原因:資訊槓桿及交流氛圍

年齡不是距離,資訊才是

在我成長的年代,流行的IT領袖在介紹自己時往往有以下的起手式:「10歲開始寫程式,15歲編程了一個遊戲,18歲組了自己的電腦」這些一般被稱作駭客、Geek的人比同儕更早取得軟體及科技資訊,也因為更早開始所以締造了許多年紀輕輕就有所成就的大事。

那麼最近也發現愈來愈多才___歲,就已經幹了什麼大事的網路新聞,不管是ICO、創業上市,還是賺得多少財富,或為這個世界做了什麼超齡的價值表現,似乎都顯現了這個什麼都Google得到、拿著iphone出生(?)、取得知識更方便甚至資訊爆炸的年代,完全打破 長者懂的比較多 的既有印象,反而因為長輩對資訊產品、數位社群的相較不熟稔及抗拒,容易被後起之秀超越。

台灣雖然小噢,台北跟台中在資訊渠道上也真的差遠了,就我較熟識的 UI/UX相關領域來看,台北每週可能都有幾場乾貨講座、設計師聚會,或是三五好友揪下班小酌的夜生活,去年底來到台中後發現:「欸?下班怎麼都回家去拉」活動也很少,就算有好了也根本看不到,因為沒有朋友知道。別小看這些看似娛樂休閒的活動,久而久之會讓在地的設計人們彼此互不交流導致資訊固滯,像是中部大學教用Dw、Fw做網站,於是業界也如此,或是用Photoshop切圖,注意!並不是說PS切圖不好,但如果Adobe已經到 CC 2018了還在用 CS5 (只因為同事隨身碟有謎版)的技巧切,那問題可能比較急迫一些⋯

如果把共同工作空間想像成設計師Club,可以知道在那裏可以與不同公司、每天做一樣工作內容的設計師聊天,彼此切磋使用的技巧或軟體,以及超好用的插件、工具等;或是參與空間舉辦的講座活動,能夠update知識又可以汲取講者好幾年的經驗,這些 Google不到的 資訊往往構成跟同年紀人的差距。當然,Line、臉書社團等也有類似功能,但實體空間無法取代的價值我想大家都懂。

進駐會員自主發起的設計聚會 - Monospace

只要有足夠的人跟常態交流,就有空間氛圍

一間共同工作空間裡可能會有不同領域的或同業的,除了比咖啡廳更俱主題性外,更重要的是每個會去Coworking space的人幾乎都是抱著我就是想來認識人、交流及交換資源的,這就是跟去星巴克工作最大的不同:

在咖啡廳要跟人講話很尷尬很難,在共同工作空間容易許多。

加上新創辦公室的裝潢,也會吸引不少創業人,或已經事業穩定的人進駐,先將人與人關係的複雜簡化,我們貼幾個標籤:人脈、發案子的客戶、合作夥伴 等都是有可能在共同工作空間中遇到的機緣。

空間中有一群人,加上時間軸的元素累積,就會形成每個空間獨特的氛圍。

這邊紀錄了幾家我推薦的較具特色、非商業性的 邊緣系共同工作空間

台南好想工作室打造了資訊交流的氛圍
台中Monospace 定位在 設計人與開發者共生社群 ,主張Designer 及 Developer兩類極端不同思維的人一起工作、學習。
附近私心喜歡的 代代器改所 則是內建舊物改造的工作室,整個空間中有好多好多值得把玩的物品。
台北 滾出趣人生旅所 則是以旅行後總該有個家的概念出發。
RAR Design 設計工作室所進駐的 Ucafe 著重分享藝文、獨立音樂及電影
創咖啡在新創圈的知名度不用多說

這些空間氛圍,也是共同工作空間不可取代的價值,那些因為放眼全台灣只有這裡有 的價值。

一群有共同信仰的人,與俱備交流氛圍的空間,加上時間軸的積累

這可以幹大事的,就像水滸傳梁山上的108條好漢,群聚山寨大吸正氣。

可不是一起debug那種小事,從彼此連結的人際圈,一起學習、一起工作,到可能一起合作的 side project,然後可能一起創業,一起位在地的社群、產業做出很大的巨變,甚至影響了整個島嶼或世界。

結語

如果可以在家工作,那祝福你。

如果要趕案子,就去星巴克。

如果要趕報告,去學校圖書館。

如果是想找張固定桌子跟置物櫃,可以去商務中心。

如果要發IG限時動態,就去咖啡廳。

如果今天你是想加入像是妖精的尾巴魔導士公會那樣的據點,跟各種元素、技能及個性的人一起工作,沒得選只有共同工作空間。

噢開心就拍手 Dribble

感謝您的閱讀!若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可以拍手來點掌聲哦!是我繼續寫作的動力 :)

拍手「1下」:閱。
拍手「10下」:覺得不錯。
拍手「20下」:相當實用。
拍手「51下」:聽說在一秒內拍完可以突破極限到第51下哦!
51下是開玩笑的啦XD Pinterest

日常的小分享或生活動態都在 個人臉書 歡迎追蹤!

相關合作洽談請來信至:riven@monospace.tw

我是Riven 我們下次見囉~!

--

--

林育正 Riven
RAR 設計攻略

是數位遊牧型態的設計師💻 喜歡邊旅行邊工作的生活,逐網路、插座與咖啡而居。期待能夠將艱難的設計與開發技術,用麻瓜都能夠聽得懂的話,說給每一個人聽。更多關於我:riven.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