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分享 #10

人類傾向和蒙特梭利教育 The Human Tendencies and Montessori Education

作者| 曾宥儒(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研究專員)

如果花上一點時間閱讀蒙特梭利書籍,會發現它有趣的地方在於,除了幫助我們更加了解孩子之外,也帶領我們踏上一段「認識『人』」的旅程。

《人類傾向和蒙特梭利教育》

💡 如果有某些特質造就我們的獨特,將這些特徵運用於孩子身上,會對教育起上什麼作用呢?

💡 你有想過為什麼人類在生存上相較其他物種更有優勢性嗎?

瑪麗亞・蒙特梭利的兒子馬里奧在她逝世後發表一場演講,內容編輯成《人類傾向與蒙特梭利教育》這本書。藉由馬里奧的分享,讓我們再一次看見蒙特梭利以她人類學家的身份思考教育,從「人」的特徵與發展看孩子的成長。

她觀察人與生俱來的幾種特徵,將之稱為「人類傾向」(Human Tendencies)。這是人類固有的本質,也是一種驅動力,幫助我們與周遭事物互動,適應於不同環境,了解或掌握其中,甚至帶來改變。

  1. Orientation 定位:找到自己與環境中事物的方向與關係
  2. Exploration 探索:透過探索認識認識環境間的事物
  3. Order 秩序:事物於位置、排列或時序上的呈現
  4. Abstraction 抽象;Imagine 想像:在大腦中創造出不存在的事物
  5. Work 工作:人類透過雙手、工具將想像的事物化為現實,以此滿足超過其本能能夠達成的需求
  6. Exactness 精準;Repetition 重複;Self-perfection 自我完美:為了精準或修正每一次行動,人類透過多次嘗試及錯誤的控制,朝向內心完美的方向前進
  7. Calculate 計算;Mathematical mind數學性心智:在滿足需求的過程更有效率地使用工具
  8. Communication 溝通:透過語言與非語言向他人交流、傳遞訊息

書中馬里奧交錯以人類在地球上的各項行為為例,說明了人們如何不同於其他動物性的本能,讓我們從遠古到今日,以人類變動的需求為基礎,從求生存,到文明的建立以及各項技術的發展。

「人類從一無所有,發展到擁有如今的文明水平」馬里奧這麼說。這個歷程在蒙特梭利眼中,就像孩子從新生到邁向成人的過程-從對外在事物陌生,到熟悉與開始進行與周遭環境一連串的建構。

因此如果家長與教師將「人類傾向」的認識運用在孩子身上,會發現其中代表的正是兒童與青少年「成長與學習的驅動力」。

以「定位」的傾向為例 —

你有發現有些小小孩對事物的擺放位置有些執著嗎?當他發現某件物品不在熟悉的地方,就會產生強烈的情緒或行動表現。若從人類傾向及蒙特梭利的觀點來看,這是因為0–6 歲的孩子,對於世界一切事物都還感到新奇與陌生,他們透過感官探索認識外在事物,以此作為認識世界的「定位參照點」,從而發展出身體能與之應對的運動,甚至建立起內在穩定性。

稍大一點之後,6–12 歲小學階段的孩子已漸漸熟悉外在事物的變動,取而代之作為他們參考定位點的是同儕,他們在人際互動中找自己的位置,以朋友與同學間對於某些事情的接受與否,作為自己行為表現的取決點。到了12–18歲時,孩子即將成年,青春期發育帶來的身體變化,讓他們像是擁有一個新的身體,在心理層面則意味自己離社會更靠近了。他們更想知道自己在「群體」裡的角色、以及自己能做的事有什麼。不單只是同儕之間,而是更廣地思考在自己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包含自我認同、自己的專才以及自己能帶來的貢獻。

當成年人對人類傾向有基本的認識,便會了解孩子在不同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進而理解孩子的行為與情感表現。

人類傾向讓我們知道,這些能力與特質是與身俱來的,是身而為人的一種禮物。當我們希望透過多元的教育方式帶給孩子軟硬實力培養的同時,也要以此作為一種提醒,了解能力就像元素般存在於孩子。但同時它也像是一把劍,需要持續地磨亮它。而欲生光芒的過程,則需先要見其本質,才能預備合適的環境,提供妥善的支持。就如同教育,是看見孩子的本能、回應孩子的發展特徵與需求,唯有如此,才能幫助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以其發展任務為基礎,去更多地施展潛藏其中的能力。

【 如欲引用本文內容,敬請註明引用出處 】

--

--

政大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
不只是教育 — 0歲到100歲的蒙特梭利

我們是 Y2 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與國立政治大學合作的 TMEC 政大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致力於推廣蒙特梭利教育。https://sites.google.com/y2edu.org/tm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