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嬰幼兒的教育觀察與體會:Ivy’s House Life 親子空間創辦人莊建宜分享

作者|王欣(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研究專員)

本文為【TMEC 蒙特梭利公益推廣講座】的演講內容,邀請到 Ivy’s House Life 親子空間創辦人 莊建宜老師創辦人來分享其參學與辦學的心路歷程。

王欣 攝

接觸蒙特梭利的淵源

在蒙特梭利教育耕耘二十年的莊建宜(Ivy)老師,表示自己非教育及幼教背景畢業,大學讀的是英文系,但是一直期望能從事與孩子互動的工作,因此在畢業之後,先在國外擔任了保母的工作。後來,在一次的機緣之下,她協助擔任蒙特梭利 0 至 3 歲教師培訓的翻譯人員,因此,開啟了自己與蒙特梭利教育的這條路。

蒙特梭利教育除了讓莊建宜老師在工作中獲得專業知識,也讓她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婚後,她與從小接受蒙特梭利教育的先生江口建太郎(註 1)定居於臺灣,2000 年時,他們成立了 Ivy’s House 宜家幼兒園,持續在臺灣發展與推動蒙特梭利教育。

投入蒙特梭利教育的心路歷程

莊建宜老師分享到,在投入蒙特梭利教育的這二十年來,其實存在許多困難及挑戰。

她舉例,前幾年因政策修改,原本的托嬰服務由 0 至 3 歲變為 0 至 2 歲,因此讓想要以蒙特梭利教育發展階段來經營 0-3 歲托嬰服務顯得有所困難。因此在 2013 年,她和先生改變經營方向,轉換為營造一間「Ivy’s House Life 親子空間」。

這樣的教育過程需要家長一同參與協助,而非單純托嬰服務,經過幾年的營運之後,他們發現這樣的形式相當成功,也是未來想要持續推廣的經營模式。

而關於學校裡軟體與硬體的預備,她以兩方面說明自身投入蒙特梭利教育所面臨到的困難:

一、空間 / 場地選擇

找場地是成立學校的第一個堅持,莊建宜老師認為學校裡一定要有一個「戶外」的空間,這樣的環境對家長及孩子都能帶來身心舒緩的效果,較理想的狀態是能設立在大公園旁,可以帶孩子去裡頭散步,讓孩子活動並接觸大自然。

二、師資培育

投入蒙特梭利教育的老師並不一定需要擁有教師證,但重要的是學校需要能為教學內容及品質把關

蒙特梭利的概念強調教育並不是由老師進行的工作,而是人類內在自然發展的過程。教育的途徑不是透過聽講,而是孩子在環境中活動所得到的實際經驗。

除了在嬰幼兒及國小階段的教育之外,她也和先生成立了一間設計工作室「江口設計」,並發展出專屬品牌「江口玩具」(Eguchi Toys),來研發各種蒙特梭利的教具及玩具,啟發孩子在玩樂過程中能從中學習。

從一開始經營幼兒園及托嬰中心,到後來開發出新的模式─親子空間,到從今年開始往上發展出小學部,因著許多家長不斷地支持與鼓勵,莊建宜老師得以繼續實踐對於教育的理念。

王欣 攝

蒙特梭利教育的現場觀察與體會

一、蒙特梭利老師的價值與未來發展性

莊建宜老師表示投入蒙特梭利教育之後,她發現自己的改變是非常大的,在教育的過程中,自己隨著教學方式的改變、跟隨著孩子的學習腳步,也重新成長了許多次。

蒙特梭利老師可以跟著孩子一起學習、成長,能夠發掘自我,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或學習方式,不用受限於體制內的老師,每天要講重複的內容、每學期需要進度壓力。老師是要看著眼前的孩子,依據他們的需要,提供不一樣的學習內容,每天可以跟孩子有不一樣的生活,創造在一起的一天。此外,她表示,沒有兩間蒙特梭利學校或教室會長得一模一樣,都是依照老師與孩子的需要來規劃與發展。

她自己的體悟是,蒙特梭利教育幫助老師及孩子找到更好的生活方式,這是擔任蒙特梭利老師最幸福的部分。而面對未來的社會,需要的是能獨立思考並清楚表達自我的人才,而蒙特梭利教育所培育孩子的,正是這些能力。

二、蒙特梭利教育環境對孩子的重要性

在蒙特梭利教室裡,教師其實是「引導者」(director)的角色,而完整的蒙特梭利教育中,包括「引導者」、「兒童」和「環境」(三者為三角關係)。

莊建宜老師說明傳統教師與蒙特梭利教師的差別,在於蒙特梭利教育更加強調「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因此,預備好的環境將有助於孩子學習,透過觀察來引導孩子學習的方向及內容,從而使孩子發揮自我潛能。她表示,在其所經營的托嬰中心中,這些受過 0 至 3 歲培訓的老師們,被孩子們稱呼為「阿姨」,雖然經過了幾年,這些老師們才逐漸適應及接受,但是她認為這是讓孩子們更有歸屬感及安全感的一種稱呼方式。

莊建宜老師以 Ivy’s House Life 親子空間為例,在裡面的設計是因應不同的年齡層,為孩子準備了不一樣的環境。例如:在 1 至 3 歲孩子活動的環境,鞋櫃僅有 30 公分高,而這樣的高度更好是孩子能夠在環境中拿到自己需要的東西,不需要大人協助;入口處的穿鞋長板凳僅有 20 公分高,而 1 至 3 歲孩子正好能輕易地坐下來穿鞋,並輕易地站起來。所有東西都有一個目的:讓孩子可以自己做得到!當我們把環境準備好,孩子就像在家裡一樣,可以自由地去尋找與學習他有興趣的事物。

資料來源:莊建宜/製圖: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

三、蒙特梭利教育嬰幼兒階段孩子的樣貌

莊建宜老師提到在蒙特梭利教育第一發展階段(0 至 6 歲),又可再分為三個階段:

  • NIDO 嬰兒團體:約 2 個月至 1 歲半,還不會走路的孩子,需要像「鳥巢」這樣溫暖的環境,讓他們在裡面活動能有安全感。
  • IC幼兒團體(Infant Community):在 IC 幼兒團體中,至多 10 至 12 個孩子、3 位老師,孩子的年紀約為 2 歲半至 3 歲,此階段會根據孩子能否有清晰的口語能力、能表達自己並聽懂別人,以及動作與社交、照顧自己的能力,來分為不同的小團體進行活動。
  • CASA 混齡團體(原意為兒童之家):在 CASA 混齡團體中,至多 25 至 30 個孩子、1 至 3 位老師,孩子的年紀約為 3 至 6 歲。

根據孩子的年齡與特性,在家裡或托嬰中心布置環境時,可分為這幾個區塊:

  • 0 至 3 歲:日常生活、動作感官、語言、音樂、藝術
  • 3 至 6 歲:日常生活、感官、語言、數學、地理文化、科學、音樂、藝術

蒙特梭利教育強調混齡教育,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在小型的社會來練習生活、和不同的人事物來應對。而 0 至 6 歲孩子最重要的是「生活教育」,教小孩如何生活是這階段最重要的事。對於家長與老師而言,就是分享我們的生活方式,因為希望下一代能過得更好,因此試著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跟著孩子成長。

演講中,有家長提問「如何幫助 0 至 6 歲的孩子學習?

對此,莊建宜老師回應, 0 至 6 歲的孩子處於敏感期,有一種別於成人的特別能力,你提供孩子什麼樣的環境、語言和文化,他就全盤吸收,成為自己的一部份。在這之中,很重要的是,老師及家長藉由觀察來了解孩子的狀態,而這需要一些基本知識,因此,透過閱讀瑪麗亞‧蒙特梭利的《吸收性心智》(The Absorbent Mind)一書可以更多地理解孩子在此時期的興趣及樣貌。

當老師及家長具備背景知識,將能夠評估孩子的狀況,使得每一天所規劃的學習內容都不盡相同。莊建宜老師表示,孩子面對未來世界的準備,需要的是擁有自主學習、統整及合作的能力,因此,放手讓孩子去探索,或許會有更好的學習效果。事實上,蒙特梭利教育就是利用孩子對世界所產生的興趣,來引導及教導孩子,而這又可以呼應「準備好的環境」這項重要的要素。

蒙特梭利心理動力發展圖表」(Montessori Psycho Motor Development Timeline)是一項幫助家長理解孩子的工具,藉由這張圖表,能理解到 0 至 3 歲的基本發展及所需要的環境。莊建宜老師提到,心理及動作的發展是平行的,因此可藉由動作發展來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

蒙特梭利心理動力發展圖表
(資料來源:Joe Goldberg

從蒙特梭利教育獲得的啟發

演講最後,莊建宜老師表示,身為成人,要先想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並且用同理的角度,再做一次小小孩,嘗試站在孩子的角色,去思考他們言行舉止背後所代表的含意,而成人能給孩子的即是以身作則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並且尊重的每一個選擇,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到他們想做的事情。蒙特梭利最美好的精深,即在於帶領孩子認識自己,找到並發展自己的天賦才能,教他們如何好好地過生活。

  1. 江口玩具(Eguchi Toys)是日本設計師江口建太郎(Ken Eguchi)於 2013 年成立的玩具品牌。大學時於美國紐約專研美術(Fine Art),後來成為蒙特梭利3–6歲的合格教師。江口建太郎與莊建宜老師共同經營蒙特梭利幼兒園及 Ivy’s house 親子空間,對幼兒教育很有理想的他們,希望設計一些能鍛練幼兒小肌肉、開發能力和陪孩子一起成長的玩具,所有玩具都由他設計、打樣、開發,每個小玩具都看的到他們的用心講究。

參考資料

江口設計 https://www.facebook.com/ivyshouseLIFE

Ivy’s House Life 親子空間 https://www.facebook.com/ivysspace/

【 如欲引用本文內容,敬請註明引用出處 】

若你對蒙特梭利有所好奇,歡迎追蹤我們,也可透過左側或下方的拍手符號給我們鼓勵👏🏻關於 TMEC,你會想要知道更多我們在做的事情嗎?歡迎前往官網了解 TMEC 的理念、歷年活動內容,以及精彩的活動影音紀錄。👉🏻 TMEC 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官網

--

--

政大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
不只是教育 — 0歲到100歲的蒙特梭利

我們是 Y2 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與國立政治大學合作的 TMEC 政大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致力於推廣蒙特梭利教育。https://sites.google.com/y2edu.org/tm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