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踐「蒙特梭利完備環境」? ─ 淺談蒙特梭利校園環境設計與規劃

文|王欣(政大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研究專員)

蒙特梭利獨特的「完備環境」(Prepared Environment)風靡全球,已盛行超過百年,為我們留下許多寶貴的經驗。因其所設計的環境,考量到近乎所有層面,並依據孩童不同的發展階段、所處不同地區及文化而調整學校整體環境的設計。蒙特梭利教育專家倫納德 (Leonard, 2020) 表示,當我們愈來愈了解如何為孩子設計適宜的學習環境,將愈能體會蒙特梭利教學法在環境營造方面的貢獻有多麼重大。

(資料來源:Photo by Drahomír Posteby-Mach on Unsplash

蒙特梭利環境營造之起源與影響

事實上,蒙特梭利教育在多數人的印象中,除了特殊的蒙式教具令人感到新穎之外,環境的陳設布置及氛圍營造亦與傳統學校風格迥異。

當成人們進到蒙特梭利教室,多數人總會被映入眼簾的畫面所吸引,那是一個多麼迷人、有趣、豐富且多元的環境。教室裡的孩子們時而坐在符合其身高而舒適的桌椅上認真地工作著,時而自由地移動著身軀,去到另一個角落做著自己選擇的工作,彷彿整間教室裡的事物都令他們著迷。

而這樣的教室風貌,可追溯至近百年前,約在 1920 至 1930 年代,歐洲有一股新教育運動,由全球新教育聯盟(the New Education Fellowship, NEF)所推展的教育改革浪潮,極力呼籲傳統教育方法需改革,其中一大推展重點,即是營造合宜的學習環境空間、教室家具改造及重整動線規劃,讓孩子們能隨時隨地來往各個學習區域以及室外空間。而瑪麗亞.蒙特梭利亦是這波運動中的一員,扮演了重要先驅者的角色。(Leonard, 2020)

以下針對蒙特梭利推動改革的三個方面,說明其動機與理念:

  1. 營造合宜的學習環境空間:蒙特梭利認為完備環境應「以孩童需求為出發點」,且能更「靈活運用」,而使用自然採光、簡潔或接近自然材質的顏色顏色、整體美感設計、保持空氣流通,以及有條理的環境佈置,都有助於提升孩子的專注力。「我們幾乎可以確信,環境的美觀與兒童活動間呈正相關。舉例來說,​​​​​​如果給孩子破破爛爛的掃帚,他們可能不想掃地;但若給他們漂漂亮亮的掃帚,他們就很願意動手了。」(Montessori, 2013)
  2. 教室家具改造:身為一位醫生、教育學者及人類學家,蒙特梭利認為當時學校的課桌樣式對孩童身體發展有不良影響。因此,她呼籲學校應廢除統一形式的課桌(當時的課桌椅多為長型、多人共桌及共坐),並在 1909 年出版的著作《蒙特梭利早期教學法》(The Montessori Method)中收錄符合兒童需求的各式家具設計。(Montessori, 1909)
  3. 重整動線規劃:蒙特梭利認為教學空間需能做各式使用,除了讓兒童從事自主學習活動外,也可以轉換為團體活動的場所。而為達此目標,家具需輕便、易於移動,且動線設計應可讓孩子們輕易來往各個鄰近學習空間,包含整合室內外的空間。

關於蒙特梭利理想中的教室樣貌,其於《教育與和平》一書中描述道:「為孩子打造的環境必須能滿足他們各方面的需求,不僅僅是顧及他們生理上的健康,也需要照顧到他們的心靈發展。在這樣的環境中,兒童得以自由活動,如此一來,他們必定能找到動機來從事一些具建設性的活動,以滿足他們該方面的發展需求。」(Montessori, 1949)

除了外在環境的改變,蒙特梭利亦強調孩子所從事的活動,應有助於其心靈發展,而這與蒙特梭利教室中的師生關係及互動有關。蒙特梭利教師作為引導者,從旁協助孩子在預備好的環境中學習及工作。這與傳統學校制式化的學習內容不同,由於師生關係及教學方式的轉變,孩童能透過有意義活動自主學習,而當愈來愈多人開始重視這樣的教育方式,社會亦將對新式教室空間的需求逐漸提升。

【推薦閱讀】Montessori: Teaching Materials, Furniture, and Architecture, 1913–1935

蒙特梭利校園建築模式與環境規劃原則

由於蒙特梭利教育格外強調秩序、整潔、美感與優雅的重要性,因此作為一個「預備好的環境」,學校的建築需能傳達出這些重要元素,不僅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之下將生活習慣與品德內化,時時刻刻提醒教師與職員,同時也對家長、訪客、社區居民等大眾,樹立起蒙特梭利學校的印象。(Kahn, 1999)

蒙特梭利建築模式(Montessori Architecture Patterns)

2017 年,來自瑞士的建築設計師班傑明‧史塔利(Benjamin Stähli)與亞瑟瓦瑟基金會(Arthur Waser Foundation)共同合作,致力於為非洲教育環境創建合適的建築,他們發現蒙特梭利的學習環境恰能符合其所制定的願景方向,也觀察到隨著全球對於蒙特梭利教育需求的提升,愈來愈多人渴望能獲得蒙特梭利環境的相關知識及經驗分享,因此他們開始提倡「蒙特梭利建築樣式」(Montessori Architecture Patterns),主張蒙特梭利建築模式可以在任何文化背景下被轉譯及應用,無論環境條件、經濟可能性及教育方法為何。(Leonard, 2020)

2018 年,史塔利於南非 EsF 教育無國界大會(Educateurs sans Frontières Assembly)中,針對蒙特梭利建築樣式進行了一場演講,分享其蒐集研究歐、非、亞三大洲多個國家的蒙特梭利學校建築特色,他發現在諸多不同風格且看似互不關聯的情況下,各個建築物之間仍然呈現出共通性,而這就是其所謂的「蒙特梭利建築樣式」(Montessori Architecture Patterns)。(完整演講內容可參考 AMI 國際蒙特梭利協會公布於網站上之錄音檔投影片

此外,為使資源能共享及達到效益最大化,史塔利更於 2021 年創立Montessori Architecture」網站平台,在此平台中,有其所列舉了「蒙特梭利建築樣式」六大面向共 28 項蒙特梭利建築樣式以及全球各地的蒙特梭利學校案例,供世界各地有意打造蒙特梭利學校的辦學者作為學校建築設計之參考依據。同時,史塔利期望世界各地的人們一起加入分享資源的行列,鼓勵社會大眾在此平台上傳尚未被列入平台中的蒙特梭利學校資訊(資源分享上傳區),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多元化的蒙特梭利學校樣貌。

以下為「蒙特梭利建築樣式」所列舉之六大面向:

(資料來源:Montessori Architecture, 2021)

欲了解六大面向 28 項建築樣式的細節內容,可參閱下方連結:

蒙特梭利環境規劃原則

「你需要為校園設定一個願景 ── 一個有力量、令人回味、迷人的形象。這個形象要能夠集結你的資源和社區中的支持者、抓住家長及孩子的注意力,還有最重要的便是提供一個美好、令人難忘且能提高生活品質的場所,讓大家知道這就會是以後學生的生活環境。」(Seldin, 2001)

除了建築外觀及內部空間的設計,提姆‧沙丁(Tim Seldin)指出,蒙特梭利環境應是一個「優美的環境」,其所指的是一個地方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讓在此工作的人們感覺到愉快、舒適及受重視。(Seldin, 2001)

關於創造「優美的環境」,Seldin 提供七個原則供大家參考

(資料來源:Seldin, 2001)

在上述原則中,沙丁針對以下幾項原則做了更深入的說明:(Seldin, 2001)

  • 不標新立異:建議由「如何設計是可行的?」的角度切入,而非「如何設計才可以獨樹一幟?」並且持續觀察成功的設計是如何運作的,並以之為雛形。
  • 不追求完整:建築物並不像畫作或雕塑是被當作靜態物品擺放或欣賞,而是孩子們真實生活的地方。因此,建議能在校園中保有留白的空間,因為建築物就如同舞台背景,是為了舞台上進行的各種活動而設置的。
  • 確保孩子感到受重視:應當時刻謹記著這間學校是為了誰而設計的。每一個孩子都是宇宙之靈獨一無二的兒女,而我們所營造的空間要能配得上他們的存在,建議空間應避免設計得僵硬死板或過於正式。
  • 確保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著的:最高的設計原則是,思考這樣的設計能否讓使用者感覺到「被愛」?因此,在開始評估環境設計之前,應先喚醒自己心中關於愛的記憶。回想著愛人與被人愛時最印象深刻的經驗,回憶當時的感受並仔細地體會與覺察,接著根據「哪個設計方式最貼近這種感受?」來評估各個選項。最後,也請務必問問自己:「若是以『愛』為出發點,如何做會更好呢?」

蒙特梭利完備環境將助於孩子的全人發展

「完備環境」為蒙特梭利教育的三大核心要素之一,王宗輝(2021)表示蒙特梭利學校在物理環境層面的設計與規劃,應呈現合宜的硬體教室布置、設計助於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的教具,以及挑選符合孩子成長需求的教具尺寸。此外,亦應包含非物理環境層面之安排與預備,如:教師準備的各種工作與活動,以及教師引導孩子營造出來團體內的文化。而這樣的文化氛圍需要長時間慢慢累積及培養而成。而「完備環境」之重要性正在於此:孩子透過這樣一個預備好的環境來學習,將助於他通往學習之門。

正如用蒙特梭利所言:「我們很清楚的看見,給孩子一個『預備好的環境』的需要,並使他的心靈在其中得以自由施展能力……孩子自己利用一切環境中的資源,來塑造他的未來。」(Montessori, 1946)

參考資料

  • 王宗輝(2021)。告訴你關於蒙特梭利小學 50 件事。臺北:全國印前資訊事業有限公司。
  • David Kahn, Sharon L. Dubble, D. Renee Pendleton (1999). The whole-school Montessori handbook for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Cleveland, OH : NAMTA.
  • Gerard Leonard (2020). Designing Environments that Support the Developing Child. AMI Journal, 2020, 254–265.
  • Montessori, M. (1909). The Montessori method (AE George, Trans.). New York: Schocken. Work originally published.
  • Montessori, M. (1946). Education for a new world. Adyar Madras: Kalakshetra Publications.
  • Montessori, M. (1949). Education and Peace. Chicago: H. Regnery Co.
  • Montessori, M. (2013). The House of Children. Lecture, Kodaikanal, 1944. NAMTA Journal, 38(1), 11–19.
  • Seldin, T. (2001). A Sense of Timeless Beauty: Designing facilities for Montessori programs. The Montessori Foundation.

【 如欲引用本文內容,敬請註明引用出處 】

喜歡我們分享的文章歡迎按下追蹤或是點選下方 email 訂閱 📩,可以第一時間收到我們分享的最新文章。也可以點按下方拍手符號給我們鼓勵 👏🏻👏🏻👏🏻關於我們舉辦的課程研習活動,也可以關注網站消息👉🏻TMEC 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官網

--

--

政大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
不只是教育 — 0歲到100歲的蒙特梭利

我們是 Y2 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與國立政治大學合作的 TMEC 政大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致力於推廣蒙特梭利教育。https://sites.google.com/y2edu.org/tm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