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如何帶孩子自發、互動、共好

作者|徐瑜涓(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研究專員)

圖片來源:Bruno Kelzer on Unsplash

本篇為牧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團體陳慧君老師於2021線上公益推廣講座的演講內容。

演講的一開始,慧君老師就表示,身在實驗教育的領域裡面我們其實應該要更多的擔心,拿到講座題目的時候,自己也開始反思這幾年來在蒙特梭利教育中的教學有無偏離軌道。而回顧此次的講題 : 蒙特梭利如何帶孩子自發、互動、共好,這也令老師開始思考起「怎麼引導」。慧君老師表示,若你是一位平時有在關注蒙特梭利教育的人,你會知道蒙特梭利十分強調環境的教育,然而在這麼多教育的方法裡面,它雖然是最適合孩子自然發展的教育,但卻未必適合家長,因此在這幾年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過程當中反而有更多的發展是仰賴與家長間的溝通。

蒙特梭利的教育是如何影響孩子呢 ?

如果孩子在家中的話,主要是跟成人的互動,但現在的孩子到了學校,他們其實是在與老師、同學互動。可是如果這一班有20人,代表著20個家庭,所以我們應該要去思考的是,如果整個大環境不夠好的時候,孩子所受到的影響就可能很大。舉例來說,孩子會受到刺激產生自我建構,而此時應該會有老師告訴與協助他應該可以怎麼做,但在目前教育現場的實際狀況卻是,成人下的指導棋太多,所以,孩子不需要自我建構,他只需要好好的照著做就好了。這樣的情況下會發生孩子覺得老師沒有說我就不會做,媽媽沒有說我就不用做,陷入如此的循環當中。所以,我們應該時常反省自己是否給予孩子太多指令,以至於他不用自己去組織跟架構接下來這件事情應該要怎麼去做會比較好。

我們都知道一個孩子被放在什麼樣的家庭裡面,他可能就會有一個什麼樣的影響,但與此同時你可能會思考說,這個家庭又不是我能控制的、這些家庭因素也不是我能去調整的。以學校來說,若你是學校的老師,你會覺得班上這麼多學生,他們的家庭背景都不一樣,我並沒有辦法去改變他的家庭。但不要忘記的是,你也是在環境當中的一個部分,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影響孩子,因為成人本來就是影響孩子的關鍵之一。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成為一個良好的示範,否則環境中的孩子就很容易吸受到負面的聲音。當然,影響的也還有社會層面的事物,像是政策,譬如108課綱,它的目的是希望你能夠從生活情境中取材,至於你真實要給什麼東西,倒不是課綱想要框架的,而是應該去思考未來的孩子他想要什麼 ? 我們的國家希望培養出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 但這些並不是只有老師在思考,而是每一個家長都應該要思考,到底你希望你的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 而你自己在社會中又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 如果每一個人在社會中都能夠做到自我覺察,像是你可以知道你這個人對於社會、學校有什麼貢獻 ? 對家庭裡對自己的孩子可以有什麼樣的貢獻 ? 若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這樣子的時候,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會漸漸地被我們帶著走向那一步,然而這一步並不是一個人用想就可以成功的。

這也是為什麼慧君老師在2018年去培訓時,原本是沒有打算做中學的蒙特梭利教育的,後來看了很多影片才知道,瑪麗亞蒙特梭利並不是想要做一個教室、或是一個教學法,而是一直想要做一個社會改革的運動。透過影響這些孩子成為改變社會的動力,老師表示,希望大家可以有這樣宏觀的想法,相信自己就會是社會改變的力量。

核心素養的內涵

1.自主行動

在自主行動裡頭含有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和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此面向中,慧君老師發現台灣的某些孩子會有主動性高的現象,但觀察大部分從體制內初來到牧心的孩子,其實會發現他們就會較缺乏主動性,也比較依賴別人給予指令。

2.溝通互動

如果一個環境被支持的話,孩子的溝通互動會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在溝通互動的時候,可以透過符號的互動來去做溝通表達,像是以現在運用科技實施教學時,其實運用媒體,孩子一樣都可以進行溝通互動。而在藝術涵養跟美感素養的部分思考的就會是,如果孩子要做一個藝術的呈現,我們該如何在這樣的過程中去支持對方做一個很好的表達 ? 像是在牧心,老師都會支持孩子進行投稿,因此孩子會懂得彼此互相欣賞對方的作品,並給予彼此言語上的回饋。

3.社會參與

這不僅僅是課本上道德實踐的議題而已,或許在課堂上有很多道德意見的討論,但發表之後要如何與社會做連結 ? 因此要思考的是,如何實際運用在社會情境當中。而與社會連結的發展面向可以有很多種,像是去年過年牧心的學生在摘星山莊擺攤做生意,因為孩子想要賺錢,因此他們就展出了與遊客互動的東西。而這個物品其實是社區田野調查的作業,用木工的作品呈現潭子的每一個里。

最後,蒙特梭利教育當中,其實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生活情境當中,也就是慧君老師另外在三面九項的圓形圖中所加上的外面一圈,表示這些面向其實都是在一個生活情境當中的學習,並不是今天我想按照課本內容所回答的一個問題,而是孩子真的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那他應該要怎麼去解決它 ?

中學階段的理論基礎

在中學階段的理論基礎,我們可以從三大面向來看,分別是心裡發展、自我表達以及人類生活預備。而三者的關係就像是齒輪,如果今天騎腳踏車要轉動最快,轉動的應該是心理發展,雖然很費力,但只要你一轉動它,人類生活預備跟自我表達都會一起被轉動。

一、心理發展

在蒙特梭利的工作中它會透過讀書跟工作計畫去執行,而有三個較重要的面向 :

1.道德 : 有很多可以探討的空間,像是透過給予一些法律或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情境,將議題放進來討論,讓孩子了解到我對於知識的理解與認知為何,並加入一些思辨的課程在其中。

2.語言 : 如果要能夠精確的表達心裡發展,孩子必須要有一個比較好的表達語言。而其可以透過文字或是口語表達,像是現在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並沒有這麼好,因此若家長在對應孩子時,能夠有耐心的引導他們將內心的話完整的說出來會十分有幫助。

3.數學 : 數學作為一種工具,是生活常常會運用到的部分,像是如何觀察太陽、烘乾箱子的擺放位置都與其有關。

二、自我表達

對於自我表達,慧君老師表示可以透過藝術、語言以及音樂來去培養,像是在藝術方面牧心會設計木工課讓孩子去實作;在語言方面,慧君老師表示語言表達是很重要的,無論是文字或是言語的表達,這都能夠幫助孩子在社會團體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最後,在音樂方面,除了在教室放置了木製琴讓孩子們能夠主動去研究外,老師也表示,班上的孩子都會主動帶著吉他來到教室進行探索,因此音樂的表達與培養早已存在於環境之中。

三、成人生活的預備

成人生活的預備其實與許多課程連結,然而你可能會有疑問,為何慧君老師將此作為課程的最後呢 ? 其實這些課程在體制內的教育被視作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學科。但是在蒙氏教室中,慧君老師發現,若沒有先做心理發展的部分,是沒有辦法進行成人生活預備的,因為對於現階段的孩子來說他們正在生長他的身體。這與臺灣注重學科的面向是不同的,即便老師將此部分放在最後,但學校老師仍鼓勵每一個人有一套自己的課本,因為體制內的學校每個人都會有一套課本,而你會發現的是,無論課本如何變化,108課綱的原則是一樣的,因此不需要因為成人生活預備要給這麼多東西而緊張。這些內容在蒙氏的教室都是用專案得方式給予孩子,在牧心,疫情前本來預計要到陽明山進行火山地質調查,而這個專案就會包含地質學、化學甚至包含歷史與人類學研究,但不可否認課外閱讀的量是很大的,因此若語言能力不好的孩子進到這樣的環境當中就會非常辛苦。因為是使用專案進行,因此課堂會扣回到小學的人類基礎圖表,可以看到現在孩子在這專案會想要達成什麼樣的需求,去連結產生想像思考可以如何解決問題。而在實務操作的方面,慧君老師的學校每年都會帶孩子到海邊淨灘,期望可以在這樣的過程中讓孩子知道自己能夠為環境所做什麼,而不只是單純為了取得志工時數,也讓孩子懂得去關心環境,就會與環境產生連結。

三階段教學架構

在方法上,慧君老師表示會透過三階段教學架構,在第一及第二階段,透過一段時間一段時間給予一個關鍵示範,一直到第三階段可以有獨立發表學習成果。而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一個小的三階段,其中都需要給予一個關鍵課程。

但我們要如何確定他們真的懂 ? 真的會 ?

第一階段 : 給予感官引導、關鍵課程的示範,所以會有面對面的工作時間。孩子在這個過程可能需要閱讀很多的東西,然後會含有很多專有名詞的解析。所以像是我們會給予很多的作業,例如你需要去查很多法律的專有名詞、經濟學的專有名詞。

第二階段 : 在探索實作的過程當中,會有很多的重複工作。像是在生物發酵實驗課程中,生物老師就會讓孩子分組做不同的食材去做發酵,那必須要做實驗組跟對照組。透過操作的過程,孩子會需要知道要有那些技巧,讓他們去思考去發想應該如何做 ? 用什麼食材 ? 需要加熱嗎 ? ,而不是告訴他們步驟是什麼。另一個此階段也會有一個研討會,大家需要一起共讀資料,透過不斷交叉重複的過程當中,孩子最後會需要去發表他們的成果。

第三階段 : 在此階段會有一個成果發表,也就是無論小學、中學都會有獨立報告跟展現學習成果的機會。

【延伸閱讀】從蒙特梭利教育「三階段學習週期」檢視我們的學習歷程

貢獻的循環

孩子在團體裡扮演的一個角色,可能從中學習到一些專業的知識,並執行一些重複的工作,透過不斷重複或是調整時所做的一些變化,孩子會發現成功了自己有所貢獻。而這個貢獻剛開始可能起因於我可以得到認可,可是透過不斷重複的工作與發現自己產生很多的貢獻當中,漸漸的孩子會覺得從事這些事我不一定要得到認可,但我一樣可以擁有歸屬感,因而孩子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有貢獻的人。而這就是在蒙特梭利教育當中,認為一個人成熟的時候的一個人格陶成的貢獻循環,來看待其實當孩子有這樣子的成就感時,他即便沒有一個很好的學歷,也不用以此去表現說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成人的角色

在蒙氏環境中很強調老師,因為老師是一個專業的角色,需要理解如果提供了文化的面向,那這個環境可以如何幫助孩子的個體形成,然而其實孩子是被放到整個社會環境裡頭的,因此慧君老師認為,並不是受專業訓練的人才是一位老師。從孩子與社區理事長、遊客、家長互動的過程當中你會知道說,每一個成人角色都是可以幫助孩子和環境、成人產生連結。

成人應該如何幫助孩子發展呢 ?

首先可以預備自己可以充滿知識,當然並不能要求所有成人都應該是教授或是博士來去啟發孩子,而是每一個邀請來教室陪伴孩子的成人,是讓孩子可以發現這個成人裡面有哪些滿滿知識是可以我們可以去發掘的,因此,你也會需要預備自己能夠成為啟發小孩的成人。接著,預備好環境後,也需要建立並且維持秩序計畫,而在其中除了給予示範,也需要觀察,並且能夠適時地與孩子做個別會議,也會在其中跟父母溝通,讓孩子有機會可以達到自律。

舉例來說,在小學課程當中的示範,老師會帶領孩子去探討,如果我要買一碗滷肉飯,我需要知道這碗滷肉飯是如何來的,如果農夫沒有種稻米我們就沒有米可以吃沒有辦法煮成飯,如果沒有養豬的人、肉販我們就沒有辦法吃到肉,因此孩子就會知道說當他獲得了一份食物,這是需要珍惜的一件事。如果孩子能夠在每一個環節知道他得到多少人的幫助,他才會明白在兒童時期他所得到的是收穫,可是有一天我要成為一個成人,我要盡到我的責任時,他就會知道說我可以去扮演那樣一個角色。最後,他們也會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對這個環境有貢獻。

當孩子進入到蒙特梭利環境

要知道的是,當一個孩子如果進入到蒙氏的環境,無論是幾歲他都會經歷這樣的一個三階段的時期 : 排毒期 — 積累期 — 綻放期,孩子在一開始會有一個排毒期,他會先丟棄原本一些不好的習慣、不好的參與,應該說他可能本來被放在一個不對的環境、或是成人給予他一些不對的刺激,以至於他必須先將這些東西丟掉才可以有一個新的積累,最後才可以走向綻放。

最後,慧君老師與大家分享了一段話 : 「建立習慣的過程,其實就是成為自己的過程。」-詹姆斯.克利爾《原子習慣》。其實做為一位蒙特梭利的成人,你要協助的孩子的是建立習慣的過程,因為在這個過程就是成為自己的過程。我們在陪伴孩子的過程當中,不是我們去幫助他多少,而是我們在協助他建立一個習慣。而這個習慣是一個好的學習習慣他就會成為他自己,找到自己的學習方法。

完整演講內容,詳見以下影片

影片來源:MGI-TMEC 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

【 如欲引用本文內容,敬請註明引用出處 】

--

--

不只是教育 — 0歲到100歲的蒙特梭利
不只是教育 — 0歲到100歲的蒙特梭利

Published in 不只是教育 — 0歲到100歲的蒙特梭利

Hi,這裡是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的文章分享平台,我們以概論與實際案例介紹,提供大眾從蒙特梭利觀點了解 0–100 歲的教育運用。專題文章主題有:蒙式教育理念、中學教育、失智照護及國內外辦學經驗。歡迎想了解蒙特梭利教育的你關注與追蹤我們!

政大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
政大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

Written by 政大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

我們是 Y2 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與國立政治大學合作的 TMEC 政大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致力於推廣蒙特梭利教育。https://sites.google.com/y2edu.org/tm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