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實踐蒙特梭利教育的成人

文|黃柔璇(政大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研究專員)

本文整理自 【公益講座:蒙特梭利如何支持人的發展-支持成人】

經過了上周以支持孩子為主軸的演講以後,馬老師在本周的講座一開始,便提醒大家,這兩場講座所談論到的議題,並沒有標準答案。而是需要透過個人的心領神會,來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而馬老師則是以經驗談的角度,來和大家分享自己一路走來的看見。

「教育要倒著看」是馬老師自上周即提醒每位成人的重要觀念。透過遠瞻長遠的目標,來回推生活上應做何選擇,是馬老師對教育的信念。然而這樣的觀念並不侷限於親子的教養層面,其同時也與成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成為一方水土-給予孩子自己努力的機會

馬老師相信許多家長都經歷過類似的情況:孩子挑食、小氣待人或是其他偏差行為。無論是面對各種孩子出現的狀況,成人必定會在育兒的過程中出現挫折感。而當家長出現挫折感時,老師也就成為了家長的求助對象,家長期待著可以透過詢問老師來有效解決問題,並改變孩子。於此,馬老師認為,這樣的挫敗感往往源自於成人太急於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卻忽略了如何「養一方水土」。因此,馬老師提醒了家長,這樣的求助就像農夫耕作時,不斷詢問老天爺:何時才要下雨?我們都明白,這樣的求助所換回的幫助會是有限的。身為家長,應要體認到自己就是孩子成長道路上最重要的水土。因此馬老師也會不斷反問自己兩個問題(以下以挑食情境為例):

1.我做了什麼?(做了什麼,造成挑食)

2.現在可以做什麼來改變現況?(現在做什麼,可以幫助孩子不挑食)

接著,馬老師邀請大家回想自己小時候,當站在池塘邊或湖邊且手上握著石頭時,都會習慣性地將石頭朝水裡丟去。而無論石頭的大小,都能夠讓水產生漣漪,往外擴散,創造改變 。於此,老師想提醒大家:

「每一個人的行動,就像一顆石頭,是具有感染力的。會對自己造成改變,對他人形成鼓勵,造就對社群的正向影響,最後共創更加穩定的社群。」

在一百多年前,蒙特梭利打破了當代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向以孩子為中心的觀點,認為人的成長是來自於個人的內在動力。因此蒙特梭利鼓勵成人應從「給予」的角色一步步後退,並且在最後完全抽離,以利孩子自主發展。針對此觀點,馬老師表示,她在與三歲以下的孩子相處時,時常受到孩子內在力量的感動。當孩子掌握了爬行技巧,無論周遭環境是危險或是安全,孩子們都會設法去探究,探索到累了或睡著為止,才會結束爬行;而第一次站立時,孩子的雙腳儘管仍顫抖著,卻能夠在邁出第一步以後,開始無數次的練習;跌倒了就再站起來,不斷反覆循環地嘗試。

馬老師同時也觀察到一點,當孩子邁開第一步時,成人往往會拿取各式電子產品來記錄下這重要的一刻,卻在孩子學會行走一段時間以後,開始在孩子的活動範圍設下許多防線,如清空某些阻礙孩子行走的家具或是在門上加裝防撞泡棉等等。

面對此舉,馬老師想提醒家長,切勿忽略了自己就是孩子成長之路的那一方水土。為了自己也為了未來的成人,成人應欣賞、給予機會讓孩子自己努力,並且理解成長需要經過個人地努力,才能夠踏上一條永無止盡完備自己的道路。一個人要能夠讓自己謙卑、沉穩、寬厚待人,甚至像孩子一樣不放棄任何希望,其所依賴的皆是個人的內在力量。

成人的功能不在於教,而在於啟發孩子身上的驅動力

在一般的教育體系中,教學環境裡的成人,被稱之為「老師」(teacher)。然而在蒙特梭利的理論裡,稱其環境中的成人為「引導者」(director)。對此,馬老師用了中文象形文字的觀點,帶大家理解其中的差異。

教師二字,分別有督促、軍隊指揮官之意,因此可說教師是擅長某種技術,可以傳授經驗知識的人。

先生二字,意指走在前面或先出生的人,衍伸意為長輩或有一定地位的人。

引導二字,「引」是一張弓上有向外拉的指示符號,「導」所示的則是一位人引路人站在十字路口引導方向。

「引導者」這個詞是蒙特梭利女士精心構思後所使用的詞彙,馬老師花了許多時間在理解其脈絡與價值,而今馬老師則努力著讓成人們得以掌握「引導」孩子的關鍵,希望能夠對孩子的生命形成正向的輔助,並也時時刻刻提醒大家:成人的功能不在於教,而在於啟發孩子身上的驅動力。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成人的角色預備,開始改變了。成人與孩子的關係轉而將基礎建立在「服務孩子需求」的基礎上,而非「滿足孩子的慾望」。

Photo by Einar Storsul on Unsplash

成人的預備-生理、專業與精神

接著,馬老師將焦點轉至成人預備的三大層面,三者分別為:生理、專業與精神。

1.生理

除了有意識地讓自己有充足的飲食、睡眠與運動之外,飲水尤為重要,亦是馬老師想提醒成人的關鍵點。

「飲水」在教室中,時常會發生於活動與活動間轉換的空檔。而馬老師提醒成人,比起規定孩子們在同一時間攝取水份,成人更應讓喝水成為自然的一部分。由成人將飲水成為日常,讓孩子自然地模仿成人,最終使喝水自然而然發生,而非受到外在指令或鼓勵的操控。

此外,懶惰與休息的分界,也是馬老師欲探究之議題。好不容易來到假日,或許許多人會想窩在沙發上渡過。然而這種休息方式,很有可能會轉化為無聊、倦怠與消沉,使人一天天失去對生活的嚮往,甚至讓眼光變得狹隘。反之,生活也不應只是日復一日的工作,導致「敬業」消磨了人對生活的熱情。

2.專業

馬老師向大家建議,成人們可以盡己所能地參與蒙特梭利相關的訓練。因為在參與訓練以後,能夠讓成人拋棄原來對孩子的想像,並重新建立孩童的心圖像,讓成人可以更善於解讀孩子的行為並提供適切的引導。此外,在參與訓練以後,也會有許多機會讓自己進行反思,使過去下錯策略的成人不再停留在懊悔的過程,而是透過培訓,給予成人更多的方法與技術,並將焦點聚焦於「現在怎麼做」與「還可以怎麼做」。

培訓師的角色,在參與訓練過程中,也是一位很重要的專業榜樣。馬老師過去看著自己地培訓師總是笑容滿面、神采奕奕的面對學員,儘管培訓師已經是七十歲的奶奶,且已在數個國家介紹蒙特梭利教具給無數個人,但培訓師仍對教具充滿了好奇心,且毫不私藏的將陪伴孩子的經驗分享給在場的每個人,用個人的影響力影響著眾人。而這樣的奉獻,其實能夠滿足精神需求上的快樂。

馬老師從培訓師這樣的榜樣中,時時刻刻反問自己:是否能在操作上百次的教具以後,還謹記著眼前的孩子是人生中第一次接觸這項教具,並像培訓師一樣,保持著好奇與笑容,對每位孩子都展現最好的自己?

對馬老師而言,參與培訓是一段累積知識的過程,而累積知識以後,能夠使人對自己產生信心,進而看見孩子背後的潛能,相信孩子能夠越來越好,且好好思考自己能夠在這段孩子成長的路上提供什麼。

3.精神

除了愛情、親情、友情、藝術等精神層面的快樂以外,馬老師還觀察到,奉獻、付出是另一種「靈魂的快樂」-因為自己的存在幫助了他人,而獲得了一種不同的快樂。

而在這段精神奉獻的路上,最困難的就是需要依靠成人的自省與自我改變。其中尤以「根除傲慢與偏見」及「情緒」兩項練習為重:

  • 根除傲慢與偏見:成人有時會不自主地讓自己陷入「因為我,孩子才能達成某種目標」的情境中,而馬老師建議成人,如要改善這樣的情況,最好的方式是由閱讀來涵養靈魂;運動,幫助身體保持健康;旅行,涵養自己的閱歷見識;適時的獨處,以帶給自己新的方向。
  • 情緒:12 秒效應,所指的是人被引起憤怒的情緒後,大約需經 12 秒的時間才會開始平息。然而大多數的人在這12秒內就會被情緒控制,而做出令自己後悔的決定,故情緒穩定也成為了成人的課題。當成人無法成為情緒的主人,就會成為情緒的奴隸,讓自己無法控制外在事件的發生。而要適當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最快的方法是一邊數著秒數等待 12 秒過去,而若依然無法平復,則可以選擇離開當下的環境。

現場教師的預備-認識職業發展線

蒙特梭利教師的生涯,在經過嚴謹的培訓並獲得了證書之後,才是真正的開始。而馬老師認為,現場教師接著會遇上四個時期,分別為新手期、鞏固期、轉化期與成熟期。

  • 第 1 至 2 年:新手期

此時的老師,正對教育現場滿腔熱血且富有期待,卻常常換回挫折感。新手期的教師往往可能會因為自我要求過高、家長與校方壓力,而變得敏感與害怕。因此馬老師建議新手老師,勇於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會發現孩子其實是很寬容的,而除了自我調適之外,馬老師也建議新手老師尋找一位前輩作為自己的引導者,以提供自己意見。

  • 第 3 至 5 年:鞏固期

開在這個時期裡,老師開始知道怎麼順暢的示範、掌握課程節奏、關注整個班級以及和家長進行溝通。因此馬老師建議正處在這個時期的教師,繼續參與蒙特梭利工作坊與研討會,以消除教學的侷限性;而適時觀察教室中哪樣教具的落塵特別多,也可以以此辨別出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進而找到新的目標挑戰自己。

  • 5 年以上:轉化期

如果前五年投注了過大量的心血,於此階段的老師可能會因為疲憊而選擇離開,抑或是消極的留在教育現場,失去了初衷與熱情。故馬老師建議,正值轉化期的教師可以進一步思考自己的特質,並深度的反思自己希望在這個領域中發展到何種程度。

於此,馬老師也提醒學校方,這個階段的教師是學校的重要資產,學校應提供此時期的教師充足的資源並拓展其可能性,以減少教師的出走。馬老師建議,可以透過講座辦理或邀請轉化期的教師輔導新手教師,給予此時期的老師更多支持與信任,幫助這些老師進行反思,進而透過反思找到新的目標與價值。讓此階段的教師在遇上問題時,能夠更願意幫助他人,竊在面對多方的問題時保有更加開放的觀點。

  • 成熟期

處於成熟期的教師,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進行向內或向外的追求。而馬老師也在此階段發現,可以感動孩子的往往不是語言、容貌、地位或成就,而是溫暖與理解與真誠。而當自己擁有的能量越來越高,也越來越正面,就能夠好好理解身邊的每一個人,也越能夠理解許多事其實沒有好與壞,只不過是因為人所處的狀態不同,而做了當下最好的選擇。

人生中的四次轉折點

在馬老師的生活經驗中,她體會到自己的人生中共遇到了四次轉折點,其分別為:

1.原生家庭

2.伴侶

3.自我覺醒

4.蒙特梭利培訓

當我們無法完全依賴於家庭與伴侶時,便需要喚醒內在強大的自我,才能夠讓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會好起來的或許不是生活本身,而是自己 「看待生活的眼光」。

馬老師接著引用了《小王子》書中的隱喻:「眼前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來提醒成人, 過去的教育習慣了以數字衡量孩子,然而看得見的(分數),並不一定是生命的本質。今天的我們可以將時間轉而著重在與討論孩子今天是否有幫助他人、如何面對挑戰與困難,因為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楚,亦只有用心才能幫助孩子。

在講座的尾聲,馬老師勉勵了在場的成人們,或許自我覺醒非常困難,但終有一天,當自己成為了一個更能幫助別人與輔助別人成長的人時,將會致敬自己的自我覺醒。在覺醒以後,孩子便更能成為未來的中流砥柱;自己與伴侶間也可以建立起更多理解與包容的新關係;和家長們之間也能維持非對立的合作關係。

在閒暇之餘,可以思考著 :我可以做點什麼來幫助我自己,讓自己越來越強大?

少一點的抱怨、多一點的行動,都能引領自己真正踏上自我覺醒道路,且沒有終點。

【 如欲引用本文內容,敬請註明引用出處 】

喜歡我們分享的文章歡迎按下追蹤或是點選下方 email 訂閱 📩
也可以點按下方拍手符號給我們鼓勵 👏🏻👏🏻👏🏻

關於我們舉辦的課程研習活動,歡迎關注網站消息👉🏻TMEC 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官網

--

--

政大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
不只是教育 — 0歲到100歲的蒙特梭利

我們是 Y2 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與國立政治大學合作的 TMEC 政大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致力於推廣蒙特梭利教育。https://sites.google.com/y2edu.org/tm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