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團隊現在處在什麼階段?團隊五階段模型帶我們盤點團隊現狀、創造發展(上)總覽

提到「團隊發展」,最有名的就是Tuckman的「團隊發展階段模型」[01]敘述團體形成會經歷的的五階段,廣泛用於Team Building、小群體的關係建立時。本篇文目的是介紹「團隊發展模型」並促進理解,釐清常見誤解進而幫助運用。

Coach Chiao (George)
moodwide

--

日常場景

「剩下三十秒鐘,但還差兩分,待會由你們兩個前鋒先去擋住防守人員,再由後衛投三分球,其他人盡量進行偽裝與掩護!」教練說到。

從小到大,我們時不時會經歷好幾個「團體」,小到幾個好友、社團、球隊、班級、校園等等。我們無不希望這個班級內的大家,是彼此融洽,相互支持與扶持的。

「最後一球三分失守,比賽結束!」

然而這並不容易。除了大家本身行為習慣不同之外,更是當挫折來臨時,因為每個人期待、付出不同,而會有不同的反應。

究竟當我們說要形成一個「團隊」時,有什麼是會經過的流程?又有什麼是可以提前注意的?這邊透過經典的團隊發展五階段模型,一起看看。

Photo by NeONBRAND on Unsplash

什麼是團隊發展階段模型?

發展背景

Bruce Tuckman[02]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其主要著重的領域是「團體動力學」,也就是一群人之前彼此有怎麼樣的自然動力。而 Tuckman 也透過回顧相關文獻,研究像是診療小組(Therapy group)、等小團體的幾個階段,進而提出「團隊發展階段模型」。

模型介紹

團隊發展階段模型(Tuckman’s stages of group development)主要敘述小團體行程中會經歷的五個階段。對應每個階段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處理問題、尋找解法、規劃工作與傳遞結果等,都是發展成團隊*的必經之路。

*方便理解,這邊將發展模型裡面的小團體,都先以「團隊」作為稱呼。

其五個階段分別是[03]:

  • 創建(Forming):零散的個體(剛聚在一起),有共同的目標
  • 激盪(Storming):有衝突的個體,彼此磨合中
  • 規範(Norming):有共識、規矩、信任與領導者
  • 執行(Performing):有對應的成效、高效能
  • 休整(Adjourning):重整、再歸零來一次

ㄧ、創建(Forming)期

在一個團隊剛建立時,彼此因為各種機緣而相見,團體特色是測試且依賴(Testing and dependence),指的是說團隊內部成員彼此測試(Testing)邊界,且相互依賴著(dependence),這邊的依賴比較指的是沒有表達出想法的那種「沒意見」,就是有什麼任務就做什麼(Task-Oriented)

  • 並不知彼此的底線、相敬如賓
  • 彼此間的邊界與連結都尚未被建立,進而需要不斷測試(Testing)
  • 儘管個體獨立性很大,但整個團隊對任務(Task)是沒有額外聲音的

用日常間的畫面來說,是過年小朋友到親戚家,一開始就是很安靜。如果從單場活動的角度切入,比較像是相見歡、一個同好會、讀書會的第一次見面,彼此因為某個機緣、目標(Task)聚在一起。如果從任務小組來看,我們可以敘述彼此之間還不熟稔*的團隊。

*這邊的熟稔,主要指的是協作能力,如果彼此之間沒有協助、目標不同且很獨立,那在這邊不太會

二、激盪(Storming)期

因為團隊的邊界還沒建立起來,個體視彼此為組織外成員,相互觀念(邊界)碰撞,對應產生團體內衝突(Intragroup Conflict),會對「任務要求」表現出情緒(Emotional Response),在這邊的行為傾向:

  • 抗拒團隊的壓力、對自己的影響
  • 是「表達情緒」勝過於「共同任務」
  • 不斷在釐清任務需求(到底要做什麼、為什麼要做)

用日常間的畫面來說,是過年小朋友到親戚家後,對一些不是很想做的事,像是拜拜、跟親戚對話表現出情緒。對應個體比較是在本位主義,想展露自己的強權,進而跟其他個體衝突,考量上以個體「我」為主,非考量團隊「我們」整體。可以想像是剛開始合作的磨合,或是彼此意見不合時的團隊。

三、規範(Norming)期

是有一些共識、規則建立,像是開始有各自所屬的身份(如領導者、記錄者、協調者…)與規則。大致瞭解彼此的界線,有建立起團隊凝聚力(Group Cohesion),且會願意開放討論彼此的詮釋,交流、溝通並接納彼此。在這邊,有幾個特點

  • 對團體的其他成員保持開放(Openness)
  • 團體內的感覺、凝聚力被建立起(搭起連結)
  • 開始有各自所屬的身份(如領導者、記錄者、協調者…)與規則

用日常間的畫面來說,是過年小朋友到親戚家,知道大部分親戚怎麼樣稱呼,哪個小朋友能一起玩,以及跟親戚的各種互動交流。團隊中,則像是班級幹部選出來後,有一些事件發生讓大家知道哪些「可被做」、「哪些不可被做」。或像是大家會願意一起討論,而不是單純丟出情緒。

四、執行(Performing)

是團隊能持續有所建設、行為有效率,像是高效交接並完成工作。在這階段,彼此是有功能且相互有關的(Functional and relatedness),每個人對自己角色有清晰的理解也保持彈性,知道要做什麼但不會那麼僵硬,換句話說,原本灰色地帶的皮球,是大家願意一起撿起的。面對問題,會能自然湧現出解法(Solution)

  • 「架構」產生的問題也被解決外,反而能支持效能。不會被階層架構綁住,反而更有效率
  • 相互之間的關係變成幫助工作完成的工具。
  • 團隊都朝向著共有任務,各式各樣的解法會因而產出,也就是團隊邊界、方向也因此清晰的時候。

理想的日常來說,是小朋友知道自己雖然只是小孩,但會能幫忙做年夜菜。雖然不是同姓,但還是能問問長輩是否能祭拜先祖。班級中,雖然清潔股長不在,但大家仍知道保持整潔的重要。團體中,儘管有些沒有在JD(Job Description)中,仍會願意討論並一起完成,因為大家知道,這樣會更有效率。

五、修整(Adjourning)

上面四階段,最早的文獻是在1965年提出的,而最後這一階段是後來(1977)才另外提出。會有幾種講法,一種是「修整」(Adjourning),另一種說詞是 「哀悼」(mourning)。但指的是當任務完成,團隊解散,而接下來可能又是新的第一階。自此之後,團隊發展階段從線性觀之外,有了循環的概念。

  • 表示團隊將歷經重整、調整,可能是任務調整、可能是成員調整
  • 對應邊界、連結會有變動,在不同任務下,就算是相同人也會有不同的邊界、角色
  • 有特別提到彼此會對成員的分離感到焦慮、難過

日常的畫面如畢業、離職、調職、轉換專案,都會算是一種修整或切換。

總覽五階段:「關係」與「任務」軸向

在團隊發展延伸理論中(圖非 Tuckman 所畫出),個人認為能幫助理解的會是這張。

「關係」

表示隨著階段演進,彼此關係也會分別會從依賴 → 衝突 → 緊密 → 相依獨立。用「感情」來想可以幫助理解,伴侶從一開始的甜蜜期(膩在一起);到後來價值觀不同而有所衝突、摩擦;接著彼此知道底線、建立默契與規範後,就漸漸步入穩定;也比較能相互彼此,協助彼此成長。

「任務」

在這邊分成兩種——「任務」與「問題」。任務可以想像是to-do list上面的種種,有很多雜事,有很多日常、繁瑣的待辦;而後來才漸漸是解決一個完整的「問題」。

理解上,可以是想像到一個新環境,我們往往會看有什麼待辦事項,包括文具、電腦軟體足不足等;接著則會任務多了開始有些組織、排序,像是客戶要的優先、同事的抱怨先不用急著反應等就會跟著出來;再來就是會調整流程,讓一些任務不再出現,像是在辦公室放置杯子,而不用每天帶著罐子;最後則是會是協助團隊、組織解決實際的問題。

這也是為何我們說,要先把「團隊」建立好(大家的任務和關係打好),才能進一步解決問題。因為當我們沒有釐清團隊的方向、目標;沒有先安頓好團隊成員,那整個團隊就會是失序的,就像是一群亂跑的馬,各跑各的,將很難把貨物送達目的地。

補充模型內容

在原本 Tuckman 的模型中…

個體能力與地位是均等的

這邊的「關係」是在假設個體均等(能力、地位),但在這均等團體中仍有領導者,其中並沒有特別提到管理階層。會有管理者的角色,但詳細沒有說明怎麼樣互動與執行。

如果要討論有上下的「關係」,個人推薦可以看看謙遜領導力[05]。

相依獨立(Interdependence)

此外,在關係的第四階段所謂「相依獨立」,是很特別的階段

指的是彼此是獨立、自主的,但又能相互有所依靠。

在經濟學中用「相依獨立」表示各國間的相互制約與合作[06],而社會學對於「相依獨立」的定挺多元,可以參考下面兩張圖先協助理解。

右圖來源[09],左圖原圖[10]

原始模型中並沒有任何的曲線、做圖

在搜尋時,會有很多成長圖、關聯圖。這邊要提醒的是,原本的理論中也並沒有查到成果曲線(主要指的就是不斷往上的階段),如果有搜尋到相關的曲線圖,可以多注意一下他的軸線到底指的是什麼。同時,在看折線圖時要小心把「循環觀」蓋掉了。

理論對應的批評與 Tuckman 的應對

以及對應批評,Tuckman後來有整理出更多的分之,包括在治療上、訓練上、實驗室、自然(Natural)群體[08],裡頭有提回應此理論的批評:「群體不明,難以通用」、「對應族群要特別前提設定」,延伸就是「有操控變數的嫌疑」,對應在使用上可以參考文章來對這幾個族群更進一步設計內容。

結語

結論來說,可以透過團隊發展階段模型,確認自己團隊所在的階段,以及接著可以往哪裡去、還缺少甚麼。先有看見,才有改變,透過五階段幫助自己達到看見,創造改變。

最後補充,在參考資料[04]中有個「MBA讀書會的團隊建構與凝聚」的內容,其中有非常多達11個遊戲用於幫助討論溝通、問題解決與團隊建構,很推薦細讀。

參考資料:

[01]:https://en.wikipedia.org/wiki/Tuckman%27s_stages_of_group_development
[0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ruce_Tuckman
[03]: https://wiki.mbalib.com/zh-tw/布鲁斯·塔克曼的团队发展阶段模型
[04]: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82442109_SOCIAL_TEAM_BUILDING_FOR_MBA_STUDY_GROUP_COHESION
[05]: https://medium.com/@Georgech3/ac89d65cfeeb
[0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conomic_interdependence
[07]: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87011256_Interdependence_theory
[08]: Developmental Sequence in Small Groups
[09]: https://medium.com/storygarden/strive-for-interdependent-love-f782ff7573e5
[10]: http://www.spencerauthor.com/empowerment-shifts/interdependent-2/

--

--

Coach Chiao (George)
moodwide

Scrum Master / SDE @One Medical | Strategy Designer@Business Models Inc | Content Developer@Intellect | Cognitive Researcher@NYCU | 我想支持人們看見更多選項,建構出帶給自己力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