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Social Exchange Theory(社會交換原理)看團體動力:怎麼找到適合的團體/夥伴?

之前介紹了團體動力學的基礎背景與理論相對位置,分享的層面比較是從療程的角度。今天試著從社會學的角度提供觀點探討:團體怎麼樣能找到新夥伴?怎麼樣能讓夥伴滿意?我們怎麼樣選到適合的團體?本篇文章的目的是透過社會交換原理探討團體,進一步給出衍伸建議。

George Chan
moodwide
7 min readJun 27, 2020

--

Photo by Sofía Marvizón on Unsplash

前情提要:團體動力學(GD)

簡介

Group Dynamic(團體動力學,簡稱GD)是在形塑一個社會團體時,潛在的背後角色、規則、關係與目標形成的過程(可對應「系統」的個體、連結與目標)。而Dynamic(動力、動能)的起源來自於畫出的邊界,當我們擁有身份認同的同時,我們也創造了社會身份(Ex:「北部人」、「天龍人」),進而這邊界就會有內部與外部的互動及張力。

背景

GD的前身一開始是由心理學家提出,觀察群體與觀察個體是不同的,後來則有較多的社會學加入。而正式被發揚光大是到1945年MIT創立了GD Research Center後廣為人知,漸漸的研究上方向是加入更多的進化心理學、賽局等等,後來則主要是探討群體行為、心裡還有其後續影響。而今天主要談的是社會學的觀點。

延伸本次主題

說到團體動力,每天都在發生的案例是「參與(Join)」 — — 要不要加入或離開一個團體。

Photo by Monika Pot on Unsplash

「社會交換原理」(Social Exchange Theory)

簡介

影響參與的元素有個人特質、性別、動機(對親密、權利與親近的需求),而當討論一個個體對於參與實體團體(社群)的適合度,在「社會交換原理」(Social Exchange Theory,以下簡稱SET)的框架下有進一步的介紹

假設

SET在假設每個人都是理性、追求最大利益的前提下,每個人都是期待有更好收穫(Benefit),以及更少的付出(Cost)。這邊用來探討個體與團體,敘說著大部分人在思考要不要參與團體(公司、非營利、社團)時,會有的考量點。

入團的基準:替代品比較水準(CLalt)和個人比較水準(CL)

文獻主要提到的是一個人會不會加入團體,以及加入後會不會感到滿足,分別取決於兩個基準:替代品比較水準(Comparison Level for alternatives,CLalt)與(個人)比較水準(Comparison Level,CL)。

替代品比較水準(CLalt)

替代品比較水準(CLalt)是指的是當一個人要做出選擇時,主要是跟「其他」選項的比較。

套用在團體中,對於要不要「加入」一個團體,CLalt是在同樣在比較中的其他團體比。基本上要讓一個人加入,至少就要是他在評估的選項中,有個「獨特點」(不一定是最好,但就是在某項中有其優勢)。

SET中也提到,可以把CLalt當作一個人會加入的最低標準,要大於這個標準才會有加入。

(個人)比較水準(CL)

(個人)比較水準(CL)的概念可以理解成「曾經滄海難為水」,主要是跟個體過去經驗比較。

而加入一個團體後,會不會滿足,則會取決於其之前團體的經驗,對應就是所謂的CL。道理很簡單,當過去都相當順遂,自然就會期待在這個團體也會有同樣的收穫,甚至是能有更少的付出,也就是較高標準的CL;而當過去很慘、都是被壓榨或都不怎麼愉快,在新團體中的「和樂融融」或是「準時計薪」就對應會是能給予大於CL的滿足感。

白話文是,過去的痛會讓未來的好不再理所當然,從社會學的角度可以用CL來解讀這句話。

延伸來說,如果團隊想要Hire新夥伴,站在他的視角想,協助他比較這個團隊中的優勢,並可以試著給缺點另外的角度。舉例來說,新創會是「不確定性高」,但對應也是「學習機會多」、「能學會建立制度」。

反過來說,如果要勸退一個夥伴,可以不斷拉高它的CLalt,或透過改變降低在比較上的優勢,「哎呦別的公司怎麼都待遇那麼好」、「公司從今後不再配股,改以紅利的方式」。

對於團隊來說,提升其中「個體滿意度」的方式

以下是個人經驗與觀點。如果是想提升個體的滿意度,對應來說我們改不了過去經驗(動不了CL),團體能做的就是(1)增加或重塑對過去經驗的視角,(2)確認對方在意的面向或是(3)增加個體會在意的面向。

(1)像是可以透過冰山、NLP或諮商賦予過去經驗新的意義。

(2)則是去知道一個夥伴在意的到底是什麼,可以透過「你為什麼離開之前的團隊」、「你最討厭/喜歡的行為是什麼」、「令你最難受的衝突/最喜歡的場景」等來不時核對這些面向。在工作坊中,會想大家在一開始就先抓好目標、動機也是這個原因,釐清對方在意什麼,時不時跟他核對,才能創造滿意度。

(3)則是告訴對方,這團體意料之外的「好處」,像是遇見不同領域的人,會很認真說出心中的話等。就算是「理所當然」的事如有冷氣吹、在捷運站附近,也可以強調出來創造個體在CL上的加分項目。

對於思考「要不要加入一個團隊」的個體

而站在一個要選擇團體加入的夥伴的立場來說,可以試著去看看自己的CL、CLalt,換句話說就是兩個問題:「哪些面向滿足能令自己滿意」、「還有沒有其他的選項可以做比較」。

對於一個難做的決定 — — 這團隊適合不適合,首先將問題拆成「會不會滿意」(看CL)與「要不要進入」(看CLalt),首先要先知道自己在意的面向是什麼,一樣可以透過上一段的三個問題審視,去觀察、盤點團隊對應的面向是不是有滿足。

舉例來說,超在意大家會不會扶持彼此,那就先觀察他們在彼此遇到困難時,會做些什麼;當然,也可以評估這點是不是自己進去後再帶起風氣。而關於要不要進去,就是要貨比三家了,一樣考量在意的面向,透過比較不同團體間核對CLalt:可能是收穫(薪資)、距離等。而這些都要再考量投入(要花的時間)就是。

結論

當在選團隊(公司、讀書會、社團)時,可以看看自己的CL與CLalt,進一步可以進行操作;而在團隊要選人時也是同樣的道理。

補充

一、SET與衍伸研究主要都是討論實體的場景,關於線上以及要怎麼增加Engagement等[03]會是另外一個議題,之後也會針對線上團體進一步分研究。以及這邊講的比較廣泛,但想表達的可以細部講到公司[04]、社群與工作坊細節。

二、另外有一個很像但不一樣的理論:SIT(Social Identity Theory 社會身份原理),指的主要是說「個體行為」因在「所屬團體」中接收的狀態不同所造成的差異,包括其於團體中的地位、接受到的親密感、穩定度、與其移動到其他團體的能力等。簡單來說是講述「個體」在「團體」內的感受對應影響的行為。

參考資料:
[0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oup_dynamics#History
[0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oup_dynamics#Joining_groups
[03]: http://gebrc.nccu.edu.tw/jim/pdf/1803/JIM-1803-04-fullpaper.pdf
[04]: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f Business Relationships: Explanation and Configuration

--

--

George Chan
moodwide

Scrum Master / SDE @Amazon Health | Strategy Designer@Business Models Inc | Content Developer@Intellect | Cognitive Researcher@NYCU | 我想支持人們看見更多選項,建構出帶給自己力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