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看到團隊成員的「特質」?DISC幫我們盤點自我敘述、優缺點與壓力下的反應——總覽

本篇從DISC的基本元素介紹,再回推其起源的「情緒圈」(Emotion Circle),以及延伸討論DISC的更細節象限,讓大家更能更得知其背景脈絡。

George Chan
moodwide
9 min readAug 6, 2020

--

文章目的

DISC的測評是相對簡單又有效的評測,究竟

  1. DISC是什麼?
  2. DISC是怎麼來的?
  3. 對想用DiSC的建議?

這篇希望給已經做過DISC的夥伴,透過探討DISC的歷史與脈絡,讓大家知道在什麼場景下適合使用。如果你還沒做過DISC的評測,可以先找些線上評測的練習做做看[01]。

什麼是DISC?

DISC——用於歸類「人格」的一種依據

DISC是一種測評工具,常常會用於個人的自我探索(你是屬於哪一型),以、團隊建構(團隊中各類型的人有沒有均衡)和企業招募新夥伴與管理。

其四個象限分別是四個英文單字的縮寫:

  1. 支配 Dominance (D)
  2. 影響Influence(I)
  3. 穩定Steadiness(S)
  4. 謹慎Conscientiousness (C)

透過四個單字的縮寫(Carbonell , 2012)和在一起就叫DISC測評。對應表示著一個人可能是比較屬於其中一種類性,而每一種類型都有其特色。其中透過兩個軸向來區分四個種類:

  1. 人際導向(People-Oriented) vs 任務導向(Task-Oriented)
  2. 主動/外向(Active/Outgoing) vs 被動/內向(Reflective/Reserved)

對應表示著一個人可能是比較屬於其中一種類性,對應有該軸向的特質,像是支配型就比較外向、積極,追求完成任務;而對測的穩定型則是比較內斂、沈靜並以人為優先。

DISC是怎麼來的?

DISC的起源:情緒圈(Emotion Circle)

而其起源的歷史是美國的心理學家,威廉莫爾頓馬斯頓(William Moulton Marston)用理論來解釋「一般人的情緒」。在那之前,通常只有精神不正常者的情緒會被特別拿出來研究。馬斯頓博士的研究主要記錄在「常人的情緒」(The emotion of normal people)這本書中[01]。

在他的研究中,他創造了情緒圈(Emotion Circle),其中有四種典型人格,分別是支配(Dominance)、引導(Inducement)、順從(Submission),以及服從(Compliance),而其中四個英文字母的開頭又稱為DISC,也就是始祖版的DISC。

始祖版的DISC假設是,人類對「自我」的感受度是跟「環境」的互動度有關,延伸將DISC分成四個象限的兩軸向,分別是「環境對個體是否有利」(驅動)以及「個體是否能掌握」(刺激)。這本書中的研究也成了DISC系列的開端,但馬斯頓本人並沒有將其延伸到測評本身。

DISC測驗的前身——AVA

然而DISC真正變成測評工具,目前查到一派的說法,是歸因於1965年產業心理學家華特克拉克(Walter Clarke)延伸馬斯頓的四階段去生成測評「活動向量分析(Activity Vector Analysis)」,去主要透過81種形容詞,來測量四個維度:

  • V-1/攻擊性/積極性(aggressiveness)
  • V-2/社交性(sociability)
  • V-3/情緒控制(emotional control)
  • V-4/社會適應性/調適性(social adaptability)

而V-5/活動性(Activity)則是基於上方四者綜合而計算,進而能將人分成幾個種類。透過幾個面向的問題,去問老師、銷售員、工程師、會計師等,來綜合評估說哪種職業的人分數會長程如何。

DISC測評現在的官網有提到,V1-V4可以對回DISC的象限。只是筆者悟性還不夠,目前有點難跟DISC做出很好的關聯,如果有另外的參考資料歡迎跟我說。

DISC的廣泛使用

完整的DiSC對應圖[06]

而廣泛使用,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在二戰前美軍就透過它大量招募新兵(但目前歷史時間對不太上),而二戰後就活躍於商業場所[02];也有一說是直到1965年,產業心理學家華特克拉克(Walter Clarke)透過活動向量分析後(AVA)一開始用於保險業務[03],之後才漸漸廣泛應用於商業[03]。

不管何時開始興起,現在我們常用的DiSC,則是約翰蓋爾(John Geier)延伸克拉克理論而提出的「個體敘述」(Self Description)發展出的通用DISC評測,也就是PPS(Personal Profile System),最後長成我們現在常看到的Everything DiSC[05]。

DISC的用途與優點

DISC適用於描繪大家的「人格」,對應討論其在團隊中的角色,以及領導者要如何應對與管理。主要應用場景還是招募與團隊建構時,再來就是用於瞭解自我,DISC好處是透過24個問題就可以快速分類到四大象限,以及每個象限中更細部的12種子特質(準確、合作、高效…)

而且因為發展時間算久,相關企業運用的參考資料不會少[08]。

DISC的挑戰

比較挑戰地方在於原本的理論建構上並不是相當充足,像是當有人問「為什麼是DISC這四個象限?」,對應回「為什麼是這兩個軸向?」、「有沒有其他可能與更多驗證?」等。溯源的論文是探討人與環境間互動對「情緒」的影響,然而後來應用上都比較強調從「行為」去回推特質,這中間落差的脈絡就可以被再釐清。

DiSC就算有個不是很完整可核對回去的脈絡,另外就是跟Gallup類似,比較少相關的學術研究於其上,大部分都是自家評測為主。而相較於MBTI被詬病都是自己家的論文研究,或許產業測評在這方面的投入本來就相對較少吧。

所以,到底適不適合用?

個人認為,如果是從培訓的角度切入,DiSC是個快速且有許多參考資料的方式。而對企業來說,如果要導入個簡單快速的方式,個人覺得DiSC會是個不錯的切入點與嘗試。

從個體認識的角度切入,比較不是個人的自我探索,而是個人特質於相關工作的發揮與適用性,舉例來說,偏D(支配)的人在管理上、在生產力上有什麼可以發揮的等等。

如果是個體的自我探索,或許AVA和蓋洛普/克里夫頓優勢測驗,會比較給出想要的。

總結

如果想更瞭解DISC,網路上有很多測評可以參考,當然有機會仍很推薦體驗完整版的。希望透過這篇是讓你瞭解脈絡,以及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點。

DISC作為簡單的主流評估工具,累積相當多年的資料與應用,DISC正透過它現在的統計來證明他的「有效」,儘管沒有那麼完整的理論架構,仍不失其作為一個工具的有效性。

補充

寫成DiSC的主要指的是Everything DiSC,是Wiley家的產品,算是正宗的評測工具。i會寫成這樣據說是因為最初版印刷時的小錯誤,但觀眾反而比較喜歡就沿用下去。這邊因為介紹起源,就沒特別將i寫成I,仍是用DISC跟大家說明。

參考資料

[01]: 居然整本都在線上,太佛了! https://archive.org/details/emotionsofnormal032195mbp/mode/2up
[02]: https://wiki.mbalib.com/zh-tw/DISC%E4%B8%AA%E6%80%A7%E6%B5%8B%E9%AA%8C
[03]: The Activity Vector Analysis as a Selector of Life Insurance Salesmen
[0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ISC_assessment
[05]: https://www.everythingdisc.com/Home.aspx
[06]: 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DiSC-styles-and-priorities-driving-behaviour-with-2-dimensional-scales_fig2_336624484
[07]: LOCKE, E. A., & HULIN, C. L. (1962). A REVIEW AND EVALUATION OF THE VALIDITY STUDIES OF ACTIVITY VECTOR ANALYSIS. Personnel Psychology, 15(1), 25–42. doi:10.1111/j.1744–6570.1962.tb01844.x
[08]: https://www.everythingdisc.com/EverythingDiSC/media/SiteFiles/Assets/History/Everything-DiSC-Research-Report.pdf

延伸閱讀——

如果哪邊需要更多參考資料與討論的,也很歡迎與我聯繫討論。如果有幫助你更瞭解DiSC,可以給我一些掌聲。

--

--

George Chan
moodwide

Scrum Master / SDE @Amazon Health | Strategy Designer@Business Models Inc | Content Developer@Intellect | Cognitive Researcher@NYCU | 我想支持人們看見更多選項,建構出帶給自己力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