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說要「探索自我」,要探索的是哪個自我?從團體動力的社會學角度看「自我探索」

之前介紹了團體動力學的基礎背景[01]、實務面的團隊狀況[02]。今天則從其出發探討「探索自我」:到底要探索什麼自我?背後有什麼要注意的?這篇文的目的是透過團體動力的角度,解讀自我探索的面向,進一步提出可以探索的方向。

George Chan
moodwide
5 min readJun 28, 2020

--

Photo by Felicia Buitenwerf on Unsplash

在各式各樣的場合中,我們不免會被要求自我介紹,當被問起「你是誰」時,會怎麼回答?

這背後的答案,隱藏著我們的「自我認同」。從團體動力的社會學觀點出發,在自我認同中(Individual Identity)有分成兩個種:個體認同(Personal)與社會/集體認同(Social/Collective)。個體認同是從比較個人、自我本位主義出發,去探索自己在意的面向與價值(延伸上一篇的「面向」)。而集體認同則是透過在團體、社群中的角色去定義,進而去做出差異[03]。

自我認同的三種分類[08]

補充,原本的框架中,Social Identity和Collective Identity會是分開的。前者比較是在講大社會的價值、框架;後者比較講的是身為一個個體,我所屬相關的團體給予的框架。而從團體動力的觀點就是我(Me)和我們(We),所以簡化成兩種分類。

而集體認同更細部的則是,當我們已經在一個群體中時,我們會自然地去做「比較」,而這比較的內容是為了強化自己做的選擇是「對的選擇」,也就是所謂的ingroup bias(內團體偏見)[04],也就是傳說中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加入、並認同一個團隊時,我們會進而維護、捍衛自己人也是這個原因,背後的目的是為了要維持自己的獨特的社會價值(進一步維持認同)。實際案例有愛國感(對應亡國感);校園認同(清交梅足賽,陽交併校某種程度上打破了一些人的身份認同)。

延伸的就是,我們渴望跟他人相似,但也同時渴望跟他人不一樣,並且試圖找到其中的平衡(最佳區分,Optimal Distinctiveness[05]),而透過進入團體(創造相似),並加強這團體的獨特性(創造不同)是一種達到這模式的方式。

而那當我們提到「自我探索」時,究竟要探索什麼?當我們在探討「我是誰」中的「角色層」,是偏向「集體認同」的一種;而探討「個性、特質、價值」則偏向「個體認同」。然而兩者都是著重探索自己的「觀點」:你怎麼樣定義自己?在探索時得知歸屬的種類和方向,能幫助我們補足各方的視角。

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很想探索「集體認同」,找到自己在各式各樣團體中的不同角色;有時則會想要得知自己的價值、特色以及與他人不同之處。兩者都會需要,當「自己」與「集體」都關照到時,我們才會趨於完整的自己。我們要知道自己的獨特,也要知道自己在團體中扮演的角色,進而兩個合在一起能更完整我們的自我探索。

現在回過頭看市面上的方法學,應該就比較知道是在探索哪個層面了。可以多切入的是喬哈里窗,透過「自我探索」會主要看的是「已不知」的部分,看到不知道的特質與身份。這邊也做個延伸,如果由文氏圖看喬哈里窗[06][07],「自我探索」在講的主要是藍色處不斷變大的過程,去看到更多綠色,甚至是去探索白色的未知。

總結來說,每一個面向(自我、集體與社會認同)都會是自我的一部分,在做自我探索時可以多關注要探索的面相,關注更完整的自己。

參考資料:
[01]: 團隊遇到衝突、低參與或是太多嘴的情況該怎麼辦?「團體動力」帶我們突破僵局
[02]: 從Social Exchange Theory(社會交換原理)看團體動力學:怎麼找到適合的團體/夥伴?
[0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oup_dynamics#Group_membership_and_social_identity
[0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group_favoritism
[0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ptimal_distinctiveness_theory
[0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ari_window
[07]: https://medium.com/@muabusalah/f9c853a549e4
[08]: https://slideplayer.com/slide/11546119/

--

--

George Chan
moodwide

Scrum Master / SDE @One Medical | Strategy Designer@Business Models Inc | Content Developer@Intellect | Cognitive Researcher@NYCU | 我想支持人們看見更多選項,建構出帶給自己力量的故事